【清朝历史】清朝康熙年间的物价水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历史】清朝康熙年间的物价水平
,
一文钱,能派什么用场?相信大多数读者对此是没有概念的。

即使有概念,也是读了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在成亨酒店曲尺形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说:温两碗酒,要一碟
茴香豆。

那一文钱,能派什么用场呢?还不够买半碗酒或半碟茴香豆的。

但康熙时代的一
文钱,请别小看,还真能救救穷人的急。

据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以一文钱到康熙年间的酱园店,可以买酱醋油酒各一碗,谓之“四碗一文”。

这是什
么价钱?几乎就是白送了。

与此相应的,是康熙时代的米价,最低的时候,二文钱可以买
一升。

一升米,一斤半。

够升斗小民开灶升火了。

当然,康熙时代并不都是这样的低物价。

康熙年间的自然灾害还是蛮多的,一有天灾,物价就上去了。

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功能有关。

社会功能差,自然灾害就多。

元朝
的社会功能极差,所以元朝的自然灾害极多,一个接一个,明朝末年,也是类同。

即使没
有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自然灾害,加上北方地区的瘟疫,已经把崇祯皇帝搞得焦头烂额,明王朝的国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康熙初年,也不乐观。

水灾,连年的遭灾,江南还发生痢疾,十家九病,民间献神化
纸送鬼神,此来彼往。

松江府的疫情极大,棺材店货源断档,有人死了六七日还买不到棺
材下葬。

一直熬到康熙八年,情况才好一点,收成不错,米价应声回落到七钱银子一石(150斤),也就是一升米六文钱左右,相当低了。

对照雍正、乾隆年间的平均一两银子一石米,是绝对的低。

康熙在位61年,七钱银子一石米,是他统治期间的平均米价。

影响康熙年间物价的因素除了自然灾害和疫病外,还有其他的政治原因,而且是清朝
建国初期所无法回避的。

如康熙初平定李白成余部的战斗,与南明小朝廷的战斗,还算是
小的开销。

康熙十二年开始的平定三藩的战争,前后八年。

然后是对台港以及西北用兵,
那是大开销了,都要耗费大量钱财。

“三藩”之乱,反映在国家金融上,银特别的贵了,
钱特别的贱了。

按正常的银钱兑换比例,一两银子应该兑换一千文铜钱。

受市场物价的波动,上下浮动一点都是正常的。

打仗了,而且打的是改朝换代的仗,社会心理受到颠覆,1000文铜钱只能换银五钱、四钱、甚至三钱,老百姓都把银子藏起来,静观时局的变化。

市面上的康熙通宝变得不那么值钱,物价腾腾腾的就上去了。

但这段时间不长,康熙皇帝在随后的四十年中,表达和维持了一个政治环境比较宽松、社会消费崇尚节俭的政治理想。

康熙初年,有一名出生在比利时的耶酥会传教士叫鲁日满的,在常熟、苏州、松江、上海等地布道,他是一个极细心的人,留下了一本从康熙13
年到康熙15年的账本,很有意思。

从很多生活细节上,告诉了我们苏州一带的生活水准
和人情习俗。

鲁日满先生是用英制的“磅”来记账的:“买3磅牛肉:130文。

买一磅糖:80文。

买一磅面粉:13文。

买一磅羊肉:55文”。

为了阅读与比较的方便,我将英制的磅,根
据“一磅十二两”的比例,折算成中国的斤两。

换算的结果是这样的:
牛肉:58文一斤;糖:100文一斤,面粉:18文一斤;羊肉:73文一斤。

但我们仍摸不着头脑,究竟是便宜还是贵了?幸好,他还记录了优质大米的价格,我
们就有办法测算出康熙年间的真正物价来。

有一次,传教士买了5斗优质大米,作为一份
救济品,共花了他0.45两银子。

这一年,一两银子高的时候能兑1771文,低的时候也能
兑1637文,笔者取一组七个兑率的平均值,是为1680文。

所以这位传教士买了5斗优质
大米,也就是75斤,相当于花了756文钱,平均一斤大米为10文钱。

这样,就可以换算了。

康熙十四年的牛肉价格相当于6斤优质大米,按现今优质大米
为每斤2.0元计算,可以得知,康熙时代苏州人消费的牛肉为12元人民币一斤。

糖:20
元一斤;面粉:3.6元一斤,羊肉:15元一斤。

可见,在平定“三藩”之乱最紧张的康熙十四年,苏州常熟的荤食品也真的不算便宜,甚至有点贵,很有人吃不起。

或者因为贵而舍不得吃。

所以,传教士鲁日满先生在他的账
本里留下了一句观察家言:普通中国人的饮食只包括三种食品:豆腐、香菜(及各种蔬菜)
和大米。

由于鲁日满先生常年在苏松地区布道,所以,他的视野所及,是江南最富裕地区
老百姓的饮食,实在是很清贫加清苦的。

笔者相信鲁日满先生的观察是基本正确的,因为吃不起荤食的显然不仅仅是普通中国人。

譬如,贵为江苏一省之长的江苏巡抚汤斌,就是出名的“汤豆腐”。

汤斌是康熙二十三年接到这项任命的。

这时,年轻的康熙皇帝刚刚解决了他政治生活
中的两大难题:撤藩和台湾回归,心情真是好极了。

将汤斌派到江苏,是康熙钦点的。


得他操守好,是清廉之臣。

一个江苏巡抚,能有多少收入?130两。

这是一年的收入,月进账还不到11两。

按上
文一两银子兑换1680文计算,一天的花销仅为区区六百文。

按这样的收入,汤斌先生要
学会许多节省开支的办法,譬如计划生育,譬如不赡养老人,譬如老婆做做女红或出去打工,等等。

汤斌吃的野荠菜,就是他夫人在野外挑的。

因此,汤斌吃野荠菜烧豆腐羹,并
不是作秀。

文官不爱钱,先要学会吃豆腐。

汤斌死后,囊中仅有纹银八两,连一个月的工
资都不到。

所以,做清官,并不容易。

关于清朝官员的低收入,曾在朝堂引起一场大争论,蒋良骐氏的《东华录》有记载。

康熙是很有点理想主义的皇上,他寄希望于意识形态,他希望有一批品行好的官员来帮助
他治理这个国家,他觉得读书人总是懂道理的,对文人很厚爱。

但现实总告诉他,文人也
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文人一旦龌龊起来,比一般人更龌龊。

康熙所极力推崇的道学,后
来成为官场笑话:“假道学”。

他堆筑的用人理念和用人政策,在他死后,被雍正推倒了。

雍正是很务实的,他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最懂经济的一位皇上。

他破天荒地建立了
养廉制度,将各级衙门中费尽脑筋组织的非正常收入干脆公开化、制度化。

养廉的另一个意思是,别偷偷摸摸地搞钱。

像汤斌这样的江苏巡抚,在雍正年代,养廉可拿到二万。

即便是做清官,也不那么难受了。

康熙年代的苏州平民能挣多少?根据康熙年间的翰林院编修查慎行的《南斋日记》:“付轿夫七月工食文银四两”。

轿夫为四人,于是我们得知,轿夫的月工资是一两。

但轿夫有活络铜钱,往往送主人赴宴,请客的东家照例要留饭,或付给饭金。

与现在社会是一脉相承的。

康熙年代苏州织造衙门里的一个熟练织工的月工资是一两四钱银子,另还有每月四斗米的实物口粮,这是工人中的最高等级的收入了。

苏州织造衙门不免与太监打交道。

太监的收入是最低的二两,最高的每月八两。

康熙年代苏州的一名家庭纺织女工大约一天可挣五六十文钱,按一个月计算,大致也是一两上下。

如果是家庭纺纱,收入就要少一点,大致在二三十文左右。

如果开开夜工,也能收入五十文,那要熬夜了。

五十文一天,大致可以养活一家四口,当然是养活,就像传教士鲁日满先生所看到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