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新序对比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新序对比阅读答案
篇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
(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宋昭公亡而能悟》比较阅读
(甲文)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宋昭公出亡
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
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
③数百人,被
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
注:
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被:穿上。
⑤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臣之妻私臣(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2分)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2分)
5.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晏子逐》比较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高缭仕
①于晏子,晏子逐之。
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
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
③陋之人也,四维
④之然后能直。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是以逐之也。
”
[注]
①仕:旧称做官为仕。
②夫子:晏子。
③仄陋:狭窄浅薄。
④维:维系。
⑤弼:纠正。
8.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时时而间进(2)王之蔽甚矣..
(3)高缭之事夫子三年(4)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
9.翻译选文中画“”的句子。
(2分)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高缭仕
①于晏子,晏子逐之
10.选文中邹忌和高缭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你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启示?(4分)
(三)《邹忌讽齐王纳谏》与《燕昭王求士》比较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
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谤讥于市朝(2)面刺寡人之过者..
(3)反以报君(4)不期年...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涓人言于君曰余将告于莅事者..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其真无马邪..
D.隗且见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4.翻译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昭王
为隗筑宫而师之。
15.甲文告诉我们:;乙文告诉我们:
(四)《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宣王好射》比较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宣王好射,说
①人之谓己能用强
②弓,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③。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阙
④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选自《汉书·宣公好射》)
【注释】
①说:通“悦”,高兴,喜欢。
②强:强有力,强弓。
③石:重量单位,古制120斤指一石。
④中阙:古代宫庙及墓门立双柱者称之为阙,中阙即双柱之中,一半的意思。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私臣()
②期年之后。
()
③宣王好射()
④非大王孰能用是?()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左右皆引试之。
10.(甲)文中邹忌用的方法讽谏齐王,帮助齐国大治;(乙)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11.从上文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答案:(一)、1.(1)偏爱(2)当面 2.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3.(1)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2)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3)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4)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4.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
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道谏言。
5.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
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
(二)、8.(2)间或,偶然(3)侍奉(4)道义(每题1分,共4分)9.(1)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2)高缭在晏子那里做官,晏子赶走了他。
(大意对即可,每句1分,共2分。
)
10.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1分)高缭:侍奉三年,没有提出任何建议。
(1分)不起(大意对即可,2分)启示:我们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
(大意对即可,2分)共4分
(三)12.(1)蔽:蒙蔽、受蒙蔽、被蒙蔽(2)刺:指责
(3)反:同“返”,返回(4)期年:满一年
13.B A.“以”:介词,用/相当于“而”,表顺承;B.都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或者“向”;C.“其”:
代词,它的/表反问语气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D.“且”:尚且/将近。
14.(1)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燕昭王为郭隗建造宫舍并且拜他为老师。
15.甲文:国君广开言路,才能兴利除弊,使国家强盛起来;乙文:礼贤下士,才能广招人才,国家才能强大。
(四)参考答案:
8.
①偏爱
②满一年
③喜欢、喜爱
④谁(4分)
9.
①全体臣子、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授给上等奖赏。
②大臣们都拉弓试了试。
(4分)
10.设喻说理或以家事比国事现身说法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贪图虚荣。
或不要做阿谀奉承的人。
(2分)
11.答题要点:
①做人要真诚,要敢于说真话,并要讲究方法。
②做人要注重实际,不能爱慕虚荣。
③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等等(符合题意即可)(2分)
篇二:《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释]出亡:失国后逃亡。
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侍御:侍从妃子。
谄谀:奉承拍马。
卒:终于。
1、解词。
(1)臣之妻私()臣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吾知所以亡()矣
(4)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
2.译句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5.从上面甲,乙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1.解词
(1)今齐地方千里(2)时时而间进
(3)使烛邹主鸟而亡之(4)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3.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
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
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
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
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三)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及,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高缭仕
①于晏子,晏子逐之。
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
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
③陋之人也,四维
④之然后能直。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是以逐之也。
”
[注]
①仕:旧称做官为仕。
②夫子:晏子。
③仄陋:狭窄浅薄。
④维:维系。
⑤弼:纠正。
1.解词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2)时时而间进
(3)高缭之事夫子三年(4)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
2.翻译句子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
3.选文中邹忌和高缭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你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启示?
附比较阅读题答案
(一)1、(3)灭亡(亡国)(4)通“披”穿 2、(2)所以宋昭公亡了国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3、(1)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2)使用排比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3)语气委婉,使对方受到启发。
(4)处处为国着想,晓以利
害。
4、齐威王有邹忌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
宋昭公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5、示例:(1)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
(2)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谄谀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二)1.(3)逃跑(4)列举 2.(2)让各位诸侯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我们的国君把鸟看得很重而把人看得很轻。
3.广开言路(纳谏)、不杀烛邹。
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均可)、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皆可)
(三)1.(3)侍奉(4)道义2.(1)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2)高缭在晏子那里做官,晏子赶走了他。
3.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高缭:侍奉三年,没有提出任何建议。
启示:我们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
(四)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
①有少孺子
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
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
①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② 小孺子:年轻人。
③ 三旦:三天。
④ 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
⑤ 务:一心,一定。
1、解词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4)如是者三旦
2.翻译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 2 分)
4.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五)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郑龙谏勿伤百姓
赵简子
①出畋,命郑龙射野人
②,“使毋惊吾鸟。
”
龙曰:“吾先君晋文公
③伐卫
④,不戮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虎狼也。
” 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
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
【注】
①赵简子:即赵鞅。
春秋末年晋国正卿。
②野人:农夫。
③晋文公:即重耳。
春秋时晋国国君。
④卫:春秋时的卫国。
1.解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2)王之蔽甚矣
(3)赵简子出畋(4)故缘木愈高者愈惧
2.译句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人爵愈贵者愈危。
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4.同样是“谏”,邹忌和郑龙采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
(六)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1.解词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2.译句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3.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七)
【甲】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公孙闬
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
战不胜,田忌不进
②;战而不死,曲桡
③而诛。
”邹忌以为然,乃说
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
田忌遂走。
注释:
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
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词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4)田忌遂走。
2.译句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
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篇三:《邹忌讽齐王纳谏》“宋昭公出亡”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段)文言文,完成第6到第9题 (1 5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峡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采.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敷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臣之妻私臣私:
(2)皆以美于徐公以:
(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
(4)卒得反国反:
7.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
①时时而间进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
①内外不闻吾过
②及鲁肃过浔阳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6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