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高三语文冲刺联考(二模)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韶关市高三语文冲刺联考(二模)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火箭在落后14分的情况下展开反击,凭借第四节林书豪14分奇兵导演12-0一波流的攻势取得反超,最终客场93-86大逆转击败灰熊。

这场比赛是林书豪带领火箭队打出的一场令人荡气回肠的比赛。

B . 曾成功预测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海曼资本创始人凯尔·巴斯认为,数以万亿美元的债务将被重组,上百万的储民将丧失购买力,鉴于目前全球经济现状,战争局势不绝如缕。

C . 家住南充市嘉陵区安平镇的黄老汉生病后,儿子、媳妇不尽赡养义务。

面对调解员,他儿媳似乎理由很充分,还振振有词地给老人算了一笔账,甚至反问调解员“他没有养过我,我凭什么赡养他?”。

D . 首届南京湖熟菊花展在湖熟菊香园内举办,有3000多个品种参展。

这次花展中,游客可以欣赏到各色菊花,甚至可以观赏罕见的绿菊和名叫“南农翡翠”的粉绿菊,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如花似锦。

2. (2分)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B . “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C . 中国最大的一艘渔政船——中国渔政311船开赴南海,担负在我国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护渔护航的任务,并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D . 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恳,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3.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

__________,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__________,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

__________,所以又称之为“中和”,__________。

__________,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 . ③④⑤②①
B . ④①②③⑤
C . ④⑤③②①
D . ③⑤①②④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
4. (6分) (2017高一下·太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国,“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

”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将法律视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而没有将其视为社会治理的目标。

近代以来,尤其是自“五四”运动以来,“民主”和“科学”作为社会理想和目标,已具有广泛的共识。

但“五四”时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救亡图存、自立自强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民主指向自立,科学指向自强,“民主”和“科学”自然就被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而法治更多被看作是国家独立和强大之后,才应该思考和追求的目标。

“五四”没有把法治作为口号,主要是因为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法治的独立价值,而是将其作为实现民主、自由、平等、富强等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无论是成文法的颁布,还是法律的执行以及法律的适用等方方面面,但整个过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法治基础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工作的重心,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以此为中心,深刻检讨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作为当时及后来很长时期内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正式采用“法治”的表述,这也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理念、领导方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1999 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将依法治国确立为一项宪法的的基本原则,通过国家根本大法对依法治国予以保障。

这种观念上的改变意味着
“法治国家”建设不再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本身就是国家建设的目标。

从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变化本身表明,我们党对民主法制建设认识正在逐步深化。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一书曾对小康社会进行了描述,“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限;道不拾遗,市不豫贾”。

可见,小康社会实际上包含了社会稳定、国富民强、百业兴旺、政通人和、秩序井然的内涵。

即使仅从经济层面理解小康社会,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经济维度上的现代化,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二字,则显然已经超越了经济维度。

我们说法治是目的,是因为法治内在包含社会文化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等各类有利于增进人民幸福和福祉的目标。

也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指物质上的丰富、经济上的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而且还包含了个人生活在自由、平等、安全的法治环境中,社会治理井然有序、社会环境安定和睦、权利自由受到保障、社会正义充分实现等内涵,这些目标也是法治的目标。

(摘编自王利明《法治具有目的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远至儒家、法家思想文化,近至“五四”运动开展,法律普遍都被视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B . “五四”运动时人们之所以没有把法治作为明确的主张,是因为当时人们没有认识到法治的独立价值。

C . 新中国法制建设虽不是一帆风顺。

但在成文法的颁布、法律的执行等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成果。

D .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的执政目标表述变化来看,我们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因为法治更多的被看作是国家独立强大后才应该思考和追求的目标,所以“五四”时期法治未被作为社会治理的目标。

B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C . 在我党的执政历史中,法制建设是曲折的,在文革时期破坏极为严重,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在党的十五大时明确提出的。

D . 西汉时期《淮南子》想象的小康社会包括百官公正无私,上下协调而无过失;法令明确可行,奉公执法而不需迎合别人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我国,对法治的追求历史悠久,从“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就可以看出儒家对法治是非常重视的。

B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相比,已经超越了经济层面,其对法治目标的追求与宪法建设法治国家的规定精神是一致的。

C . 央视新年问题“你幸福吗”虽然引得一些人的吐槽,但这也能从一个方面体现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内函目标。

D . 我党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并非空穴来风,也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应该说,把法治建设放到国家建设的目标中是认识成熟的表现。

5.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悲愤画家”廖冰兄
著名漫画家廖冰兄一生作品达上万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宽广的人文胸怀,被称作“浓缩的百年中国史”。

其中,尤以“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人的邪恶而愤”的“悲愤漫画”最为出名。

“悲愤漫画”成为廖冰兄代千万人发声的最好工具。

廖冰兄1915年10月出生于广州,读中学时即开始作漫画,20世纪30年代初期,17岁的廖冰兄开始发表漫画。

此时发表在上海《时代漫画》等刊物上的作品,虽然以趣味为主,但其中有些作品却是以幽默含蓄的笔调来批判人世的冷酷、虚伪和不公平,甚至试图穷究这些社会现象的根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廖冰兄画了一批宣传抗日的漫画,然后带到广州、武汉展出。

1938年秋,廖冰兄又创作了《抗战必胜连环画》。

这套连环画200多张作品立意新颖,题材广阔,刻画入木三分。

这些作品“无论在前线还是在后方,都犹如激励军民的号角,响彻云天;更如射向敌人的炮弹,威力强大。

它们和千千万万的正规军和游击队融为一体,并肩作战,终于赢得了这场民族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蒋介石在美国的扶持下加紧调兵遣将,准备发动全国内战。

惨遭八年战乱的中国人民又一次面临光明与黑暗的抉择。

此时,廖冰兄用了半年时间,画了一百多幅漫画,以总题为《猫国春秋》,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展出,这组画抒发了人民对蒋介石独裁政权暴虐与腐败的积愤,以人形的猫鼠来隐喻反动派中的各种分子既狼狈为奸,又互相争夺的丑态,喷发着对蒋家王朝暴虐和腐败的积愤。

其中《染血求知》为代表作,当时贪官污吏层层剥削经费,使在校学生的伙食质量急剧下降,即便如此,学生们仍然在蚊虫肆虐、夜无明灯的环境下读书学习。

这是一幅20世纪40年代中国惊心动魄的“寒士图”。

作品展出时人海如潮,不少学生、农民、工人竞相携带铺盖,披星戴月徒步赶到展区,露宿街头,通宵达旦排队购买入场券。

作品对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争取和平
反对内战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如此广泛的画展是前所未见的。

1947年,内战已经打响。

廖冰兄移居香港。

到香港后,廖冰兄加入了中共香港文委领导下的“人间画会”。

在廖冰兄的倡议下,“人间画会”举办了“风雨中华”大型漫画联展,反映了中国“遍地哀鸿,弥天战火;金风钞雨,动荡中华”的现状。

这是香港有史以来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政治漫画展。

建国初期,为配合形势,廖冰兄作了不少时政漫画,其中《打油词画赠教条主义者诸公》为代表作。

这组画对“花朵必须向上,太阳只需初升,画人定要笑盈盈,作画清规三订”的教条主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今天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

1957年,廖冰兄也因此画被打成右派,自此停笔长达22年。

1979年,经过拨乱反正之后,廖冰兄的被“活埋了二十年”的漫画重新走上历史舞台。

在廖冰兄晚年的作品中,以对十年浩劫进行深刻反思的组画《噩梦录》(1979年)和《残梦纪奇篇》(1994年)的影响最大,令人警省。

其中《蝇的株连》记录了“极左”路线制造的历次政治运动——“用重磅的炮弹对付一只小小的苍蝇”,而炸弹之下是无数无辜的良民。

画面令人触目惊心。

《自嘲》描绘了自己长期封闭在瓮中,身心扭曲,痛苦不堪;在瓮破之后,仍然不敢动弹的状态。

表面上,这幅画描绘“文革”留下的精神创伤,反映的是个体的悲剧,实质上概括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代人的悲剧。

作品于夸张之中满含辛酸,于感慨之中多有庆幸,成为那个特殊时代不可磨灭的符号。

“漫画不是玩笑,不是点缀,漫画是一种责任。

”这正是廖冰兄倾尽一生为之奋斗的座右铭。

【相关链接】①廖冰兄(1915~2006),我国著名漫画家,其漫画尖锐活泼,针砭时弊,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融中国画、西洋画、儿童画、版画、水彩、水粉画于一身,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2003年9月,荣获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出版有《冰兄漫画》(1932年至1982年作品选)。

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9月22日去世,享年91岁。

②中外古今的漫画大师大都偏于幽默以及所谓黑色幽默,而我的作品却偏于发泄悲愤,不是使人感到轻松,而是感到压抑、震撼。

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人的邪恶而愤,故我所作多是悲愤漫画。

(廖冰兄自语)③廖冰兄有火一样的性格。

他生性刚烈,从来不怕得罪人,历经多个时代而尖刻批判的“硬汉”精神不改。

画如其人。

他的画中有蔑视王法僧规、锄强扶弱的鲁智深;有憨直、纯真、天不怕、地不怕的黑旋风李逵……(著名漫画家方唐评廖冰兄)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廖冰兄中学开始创作漫画,一生作品达上万幅,尤以“悲愤漫画”最为出名,他也被称为“浓缩的百年中国史”。

B . 中外古今的漫画偏重于幽默,但廖冰兄却选择了令人感到压抑的“悲愤漫画”,可见他有着超出常人的胆识与气魄。

C . 为了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廖冰兄画了一幅题为《猫国春秋》的画,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展出,引起轰动。

D .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廖冰兄人生不同阶段的主要漫画创作,并对廖冰兄的艺术成就和人格品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廖冰兄为什么选择创作“悲愤漫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对十年浩劫进行反思是“文革”结束后的一大创作主题,巴金先生创作了散文集《随想录》,廖冰兄也创作了《噩梦录》和《残梦纪奇篇》等漫画,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反思创作”的理解,并从民族发展的角度谈谈“反思”的现实意义。

6.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

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

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

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

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

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

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
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

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

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

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

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

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

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

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

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

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

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

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

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

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

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

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

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

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

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 . 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 . 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 . 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 . 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
分析。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2018·江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庆历二年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寻召试馆职,不就。

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

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仁宗万言书,言改革之事,然帝未以应。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

”作《辩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①,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②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

晚居金陵,又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

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
【注】①忮:zhì,刚愎。

②儇:xuān,轻浮。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B .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C .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D .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关联的,名与字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对,或用典等。

介,古代传说为凤凰站落之石。

甫,古代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B . 庆历、嘉祐、元祐,都是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 . 《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

后被列入“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D . 谥,即谥号。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安石喜好读书,文思敏捷。

他少年时读书过目不忘,写的文章看似不经意,实则非常精妙,曾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后来他中了甲等进士。

B . 王安石淡泊名利,不喜奢华。

朝廷曾屡次征召他进京任职,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

他穿衣不讲究,但苏洵认为他不近人情,是个奸邪之人。

C . 王安石很有才干,政绩卓著。

他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

他晚年在金陵写的《字说》一书,官府用作录取读书人的标准。

D . 王安石倔强刚愎,善于辩论。

他曾经上万言书,洋洋洒酒阐述变法的主张。

他在当宰相期间不用老成持重的人,而用轻浮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②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