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走出去”东盟发展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企业“走出去”东盟发展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
作者:朱有明
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04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获得了令世人注目的成绩,企业海外业务得到迅速拓展。
自2011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启动以来,中国与东盟十国相互开放市场,国内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陆续到东盟投资兴办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生产、贸易、服务的国际化进程,这些企业要想拓宽国际发展空间、占据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制高点,就必须有大量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型产业工人作为支撑,培养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成为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章通过对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企业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项目设计,以期探索出一条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人才培养之路。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 global" strategy, the enterprises in China has obtained impressive achievement and expanded the overseas market in recent years. Since 2011, the foundation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hina and ten countries of ASEAN open their market mutually, a group of labor-intensive enterprises of China invest in business.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global manufacture, trade and service has been accelerating. A great number of managerial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professionals and technical workers who accord 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re support for these enterprises to broaden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pace and occupy the advantag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division. So, how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who accor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s a key issue for "go global" of enterprises presentl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talents demand and designs the cultivation items of enterprises in Sihanouk port in Kampuchea Special Economic Zone, to explore a talent-cultivating way of overseas development of China enterprises.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西港特区;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Key words: "go global" strategy;Sihanouk port Special Economic Zone;talents demand;talents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146-02
0 引言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东盟国家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东盟投资兴业,投资领域不断扩大。
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对东盟累计非金融类投资达188亿美元。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矿业、建筑业拓
展到能源、制造业、商务服务业。
截止目前,中国在东盟已经建立了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这其中就包括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未来5年内中国将在每个东盟国家建设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1 西港经济特区基本情况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国首批设立的八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也是唯一一个签订国家间框架合作协议的境外经贸合作区。
特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东盟市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中国企业走进东盟的桥头堡。
柬埔寨已经制定未来规划,将把西哈努克市建设成为柬埔寨第二大市,西港特区将建成集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及公共生活服务相配套的现代化工业城镇,成为西港市的经济中心,为当地的就业、经济发展、公益事业注入新活力,成为柬埔寨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西港经济特区是柬埔寨政府批准的最大的经济特区,总体规划面积11.13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5.28平方公里。
西港经济特区的产业定位是以纺织服装、五金机械、轻工家电等产业为重点,建成集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及公共生活服务相配套的现代化工业城镇,容纳企业300家,解决就业8-10万人。
截至2012年7月,特区已有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法国、爱尔兰等国的20家跨国公司到园区投资,涉及服装、鞋类、箱包、钢结构、衣架、复合地板、电子器材等行业。
其中,中资企业14家,第三国企业5家,中柬合资企业1家,吸纳柬籍员工达6000余人。
2 西港经济特区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西港经济特区作为中国通向东盟的窗口和桥梁,除了有自贸区的贸易、金融、物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体系外,国际化的人才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2.1 通晓汉、英、柬等多国语言和商贸知识的翻译人才目前西港经济特区有一部分通晓汉语、英语和柬语的翻译人员,但数量和质量上与企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培训语言的同时还需培养其国际商贸领域的通识知识,才能在作为沟通桥梁的翻译角色中准确把握双方的意图并正确传递信息。
2.2 掌握国际行业和企业运行机制的管理类人才市场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必须与人才的国际化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企业在更高层次上获得长期、稳健的发展。
根据对特区企业尤其是中资企业所做的跟踪问卷调查显示,企业“走出去”战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中,跨国经营人才的缺乏成为共性问题。
可见,由于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造成的管理瓶颈是制约企业“走出去”成败的关键。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反映,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
当地人才极度匮乏,因此只要略懂一些汉语的柬籍员工是目前担任各家企业生产一线班组长、流水线负责人这样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在语言沟通上不存在大的问题,但在管理知识与水平上亟待提高,管理效率亟待加强,这些人虽然在管理岗位上,但实际作用并不明显。
2.3 具有国际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于“走出去”企业而言,特定专业技术岗位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就地取材,即通过将现有本土人才经过培训使之知识结构,能力乃至思维国际化。
据统计,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企业目前特定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目前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投资的中资或第三国企业产品基本都是在做出口贸易,普遍存在制表、会计、船务、单证等方面人才匮乏的问题,尤其是既会柬语和英语,又懂一点中文制表、会计、船务、单证等方面的人才。
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是委托代办公司办理这些相关业务,不仅委托办理费用很高,而且效率很低。
2.4 适应西港经济特区相关产业的技术型产业工人
作为生产型企业,技术工人的水平是竞争的核心组成部分,技术型产业工人的需求是追求卓越的“走出去”企业自我突破、追赶国际最佳实践标杆的内在驱动。
除新加坡以外的东盟国家大多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差,技术落后,而工业产业发展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
目前“走出去”到东盟发展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对于技术型产业工人的需求依赖性很大。
在对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一线的技术工人比较匮乏,甚至还有的企业还有部分厂房与设备因没有合适的工人目前处于闲置状态。
据统计,目前园区一线的技术工人短期缺口在3000人以上,这还不包括正在建设尚未投产和即将进驻园区的企业(目前园区在生产的企业有20家,根据规划,将来要达到300家左右)。
由于柬埔寨是一个农业国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企业新招来的当地工人文化层次较低,更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训练,连最基本的职业规范和劳动纪律意识都很淡薄,迫切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勉强上岗;并且这些工人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只会说柬语,语言沟通也有一定的障碍。
企业要想在“走出去”战略中赢得胜利,需要对技术型产业工人培养上做深层次的努力。
3 “走出去”企业东盟发展人才培养探索
面对企业竞争全球化和全球贸易开放的大环境,面对国内、国际市场两线作战的局面,面对缺乏国际竞争力的自身情况,企业在“走出去”发展的道路上,除了需要引进国际化人才,更需要从培养角度思考自身的人才战略定位,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走出去”企业实际状况的发展道路。
3.1 东盟各国及柬埔寨的教育状况东盟各国因其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民族等原因,教育发展差异较大。
其中新加坡、泰国、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相对较发达;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一般;而老挝和柬埔寨的教育相对比较落后。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底,柬埔寨现有初中1189所,在校生56万人;高中406所,学生33万余人;大学91所,其中57所为私立,学生21万左右。
柬埔寨教育举办主体有国家、私人、慈善机构、教会;义务制教育普及率低、教育质量低,大学、中学、小学办学设施较差,场地、图书、实验室、计算机教学工具配备差;由于长年的战乱,柬埔寨技术型人才非常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技术型教师非常匮乏;柬政府近年来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建立可以享受多项优惠政策的国际经济特区,不断吸引外国资金在本国投资兴办企业,因此大大促进了本国居民尤其是学生的就业。
在柬埔寨接受过一定教育和培训的学生,可以获得比他人多出大约30%以上的薪水。
然
而,由于绝大部分家庭的支付能力很差,家庭承担教学费用的能力极低,收费的教育培训尚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大多数个人和家庭也很难承担。
3.2 “走出去”企业东盟发展人才培养项目设计随着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东盟,工业产业的发展对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员工的需求正在逐步扩大,需要的是一定水平“合适程度教育”。
我国近年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产业工人和技能性人才的培养,随着海外经济特区日益发展壮大,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为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和人才培养支持,为“走出去”企业培养符合经济特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依据目前西港特区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东盟各国尤其是相对落后国家的教育与经济水平,“走出去”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地员工进行培养训练。
①语言培训。
开展汉语初级培训,主要培训汉语零起点的柬埔寨员工,通过培训能进行一般的汉语日常会话和岗位一线的汉语交流;开展汉语中级培训,主要培训已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的柬埔寨员工,通过培训能进行较流畅的汉语日常交际和生产一线交流,并能书写简单的汉字和句子,同时初步了解中国文化和风俗习惯;开展英语听说培训,以“学用结合、重在应用”为原则,以当代日常生活和现实商务活动为背景,通过典型的场景对话和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员工的英语听说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
②企业经营管理培训。
主要培训企业管理以及结合不同管理岗位的相关知识,旨在开拓现代企业管理者的理念与思路,了解和掌握时间管理、授权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与手段,提高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和领导能力。
③专业技能培训。
主要培训一批通晓汉语、英语和柬语的国际会计、国际货贷、国际物流、国际单证、报关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企业在国际贸易方面的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
④机械操作技能培训。
对已经在岗的一线员工与当地想进厂务工的人员,对他们进行机械操作技能培训,同时辅以简单的劳动纪律教育,使这些人能很快能适应特区企业生产加工要求,成为掌握一定技术的产业型工人。
4 结语
总之,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我国“走出去”企业如何抢占国际市场竞争中人才战略的制高点,同时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企业精诚合作,切实开展人力资源培训与服务工作,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的发展,这是我国“走出去”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在国际化战略上找准自己角色与办学定位的良好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李鑫.试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视野下的中外合作办学[J].企业导报,2011,(02).
[2]阎海燕,徐波.“走出去”战略中的国际商务人才需求与培养[J].科技管理研究,2007,(03).
[3]李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