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07期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劑量的阿托伐他汀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在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年龄>60岁)中选出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阿托伐他汀的用药剂量分为低剂量组(20 mg/d)和高剂量组(40 mg/d),对比两组的心功能指标、血脂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因子水平以及随访3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治疗8周后,高剂量组的心功能指标(LVEF、LVEDD)、血脂指标(TC、TG、LDL-C、HDL-C)以及炎症因子水平(IL-6、TNF-α、hs-CRP)分别为(49.6±4.3)%、(43.6±3.3)mm、(3.11±0.46)mmol/L、
(1.13±0.25)mmol/L、(1.39±0.38)mmol/L、(1.50±0.41)mmol/L、(5.0±0.7)ng/L、(14.7±1.6)ng/L、(3.1±0.5)mg/L,低剂量组分别为(45.6±4.2)%、(48.4±3.6)mm、(4.01±0.55)mmol/L、(1.59±0.31)mmol/L、(1.89±0.43)mmol/L、(1.36±0.35)mmol/L、(7.5±1.0)ng/L、(22.4±2.1)ng/L、(4.5±0.7)mg/L;高剂量组的各指标值均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随访3个月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25%,低于低剂量组的1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剂量(40 mg/d)阿托伐他汀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疗效肯定,能有效促进炎症反应控制,促进心功能改善,且用药安全性高。

[关键词] 老年冠心病;阿托伐他汀;剂量;心血管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炎症因子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2)07-0102-04
Analysis o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torvastatin with different dos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ZHANG Lianfang
Department of Outpatient Pharmacy, General Hospital of Mining Industry Group Fuxin,Liaoning Health Industry Group, Fuxin 1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torvastatin with different dos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36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ged>60 years) admitted to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dosage of atorvastatin,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low-dosage group (20 mg/d) and the high-dosage group (40 mg/d). The cardiac function indices, blood lipid levels,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Rs),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and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the indices of cardiac function (LVEF, LVEDD), blood lipid indices (TC, TG, LDL-C, HDL-C) and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IL-6, TNF-α, hs-CRP) in the high-dosage group were (49.6±4.3)%,
(43.6±3.3)mm,(3.11 ± 0.46)mmol/L,(1.13±0.25)mmol/L,(1.39±0.38)mmol/L,(1.50±0.41) mmol/L,(5.0±0.7) ng/L,(14.7 ± 1.6) ng/L,(3.1 ± 0.5) mg/L,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ose in the low dosage group were (45.6 ± 4.2) %,(48.4 ± 3.6)mm,(4.01 ± 0.55) mmol/L,(1.59 ± 0.31) mmol/L,(1.89 ± 0.43) mmol/L and (1.36 ±0.35) mmol/L,(7.5 ± 1.0) ng/L,(22.4 ± 2.1) ng/L,(4.5 ± 0.7) mg/L, respectively. All indices in the high dosage group were all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low dosage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high-dosage group was 7.25%, which was lower than 19.50% in the low-dosage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 > 0.05). Conclusion Atorvastatin with high dosage (40 mg/d) is effectiv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trol of inflammatory reaction,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and has high medication safety.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f the elderly; Atorvastatin; Dosage; 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s; Adverse reactions; Inflammatory factors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我国的冠心病患者逐渐增多,对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患者增多,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会使得冠心病的发病群体日益年轻化[4]。

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导致动脉血管狭窄,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血脂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他汀類药物是常用的调脂药物,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中有重要作用[5]。

而且他汀类药物还具有缓解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已成为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治疗药物。

阿托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的代表,不良反应少,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用药剂量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本文旨在探索20 mg/d、40 mg/d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心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36例为对象,纳入标准[6]:(1)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

(2)年龄>60岁,性别不限。

(3)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7]:(1)合并严重脑血管疾病者。

(2)近6个月有重大外伤、手术史患者。

(3)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

(4)伴有不明原因肌痛者。

(5)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根据患者阿托伐他汀的用药剂量分组:低剂量组有67例,其中男37例,女30例,年龄63~84岁,平均
(73.82±3.29)岁;急性心肌梗死20例,稳定型心绞痛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其中合并高脂血症者45例,血脂正常者22例。

高剂量组有69例,男40例,女29例,年龄64~86岁,平均(74.72±4.33)岁;急性心肌梗死21例,稳定型心绞痛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
其中合并高脂血症者47例,血脂正常者22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心内科综合治疗,主要给予硝酸酯类、抗血小板、抗凝、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均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20 mg/片)治疗,低剂量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每日服药1次。

高剂量组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每日服药1次。

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8周。

1.3观察指标
(1)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

(2)血脂水平:治疗前后于晨起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送检验科检验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 LDL-C)。

(3)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后于晨起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送检验科检验如下炎症因子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 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4)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用药治疗期间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腹痛、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5)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停药后继续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中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采用[n(%)]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8周后,高剂量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低剂量组,且LVEDD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的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8周后的血脂指标对比:高剂量组的TC、TG、LDL-C水平均低于低剂量组,且HDL-C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两组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8周后的炎症因子(IL-6、TNF-α、hs-CRP)水平比较:高剂量组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2.4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2.5 两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高剂量组患者随访3个月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而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则是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始动因素,炎症反应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过程,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损伤则参与到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中,血栓形成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8-9]。

当血液中的脂质含量超过正常水平时可称为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则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血脂指标中的LDL-C能使得胆固醇附着在动脉血管内壁上,在血管内壁形成厚实紧密的胆固醇斑块,而这类胆固醇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HDL-C 则能协助机体排出有害的胆固醇,避免胆固醇斑块的形成,是保护血管的有利因子,当人体内的HDL-C水平偏低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会随之升高。

因此,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不仅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脂水平,还要缓解炎症反应,稳定斑块,改善心功能。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f the elderly; Atorvastatin; Dosage; 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s; Adverse reactions; Inflammatory factors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我国的冠心病患者逐渐增多,对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患者增多,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会使得冠心病的发病群体日益年轻化[4]。

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导致动脉血管狭窄,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血脂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调脂药物,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中有重要作用[5]。

而且他汀类药物还具有缓解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已成为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治疗药物。

阿托伐他汀是他汀类药
物的代表,不良反应少,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用药剂量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本文旨在探索20 mg/d、40 mg/d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心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36例为对象,纳入标准[6]:(1)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

(2)年龄>60岁,性别不限。

(3)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7]:(1)合并严重脑血管疾病者。

(2)近6个月有重大外伤、手术史患者。

(3)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

(4)伴有不明原因肌痛者。

(5)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根据患者阿托伐他汀的用药剂量分组:低剂量组有67例,其中男37例,女30例,年龄63~84岁,平均
(73.82±3.29)岁;急性心肌梗死20例,稳定型心绞痛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其中合并高脂血症者45例,血脂正常者22例。

高剂量组有69例,男40例,女29例,年龄64~86岁,平均(74.72±4.33)岁;急性心肌梗死21例,稳定型心绞痛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其中合并高脂血症者47例,血脂正常者22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心内科综合治疗,主要给予硝酸酯类、抗血小板、抗凝、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均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20 mg/片)治疗,低剂量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每日服药1次。

高剂量组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每日服药1次。

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8周。

1.3观察指标
(1)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

(2)血脂水平:治疗前后于晨起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送检验科检验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 LDL-C)。

(3)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后于晨起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送检验科检验如下炎症因子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 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4)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用药治疗期间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腹痛、皮疹、
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5)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停药后继续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中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采用[n(%)]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8周后,高剂量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低剂量组,且LVEDD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的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8周后的血脂指标对比:高剂量组的TC、TG、LDL-C水平均低于低剂量组,且HDL-C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两组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8周后的炎症因子(IL-6、TNF-α、hs-CRP)水平比较:高剂量组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2.4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2.5 两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高剂量组患者随访3个月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而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则是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始动因素,炎症反应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过程,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损伤则参与到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中,血栓形成是冠
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8-9]。

当血液中的脂质含量超过正常水平时可称为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则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血脂指标中的LDL-C能使得胆固醇附着在动脉血管内壁上,在血管内壁形成厚实紧密的胆固醇斑块,而这类胆固醇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HDL-C 则能协助机体排出有害的胆固醇,避免胆固醇斑块的形成,是保护血管的有利因子,当人体内的HDL-C水平偏低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会随之升高。

因此,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不仅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脂水平,还要缓解炎症反应,稳定斑块,改善心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