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睛】
12.南朝人食用用麦制成 胡饼、烧饼十分流行,不仅有众多文士作《饼赋》、《饼说》之类时文颂之,而且从皇家到百姓都以饼作为节令食品或祭祀食品。此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有
A.北方人民的南迁B.铁犁牛耕技术传播
C.丝绸之路的开通D.麦稻复种制的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小麦是北方作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将小麦带到南方,因此南朝人食用用麦制成的胡饼、烧饼十分流行,A项正确;铁犁牛耕技术在东汉时期就推广到了珠江流域,因此其不是小麦在南方流行的原因,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中外贸易通道,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宋代稻麦复种技术逐渐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等信息可知,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使长安成为全国文化中心,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即交通建设有利国家统一稳定,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大运河对唐朝的影响,没有强调东南地区市镇经济发展问题,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水路运输成为重要的交通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大运河对唐朝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没有强调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列举了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兼并小国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史实,诸侯国的这些行为有利于民族交融,C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瓦解,A项错误;B项因果逻辑倒,错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表现,导致周王朝面临分裂割据的局面,D项错误
6.战国时期,齐宣王在齐国都城设立了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官办学术机构——稷下学宫。各家各派在这个学术王国之中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这一状况
9.元鼎四年,汉武帝下令实行“告缗”,鼓励民间相互告发,规定将所没收违法商人资产的一半奖励给告发者。这种做法( )
A.限制了对外贸易发展B.打击了私营工商业者
C.开启了抑商思想先河D.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算缗告缗是汉武帝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对商人征收财产税的政策,实质上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这种做法打击了私营工商业者,B项正确;材料和对外贸易无关,排除A项;商鞅变法就已经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算缗告缗打击了商人,并不能抑制割据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
7.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进步,因此人均占有土地量增加,B项正确;A项是结果,排除A项;战国时期,国家并未统一,排除C项;封建制度确立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借助这些活动以消弭关东士民与秦人的心理隔阂,建构国家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因此B选项正确;这些活动与文化专制无关,A选项错误;这些活动并未直接加重人民负担导致秦朝灭亡,C选项错误;这些活动未能消除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D选项错误。故选B。
16.隋朝开通的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东南地区的市镇经济发展快速B.水路运输成为唯一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了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有利国家统一稳定
5.春秋时期,齐国统一了今山东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诸夏族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今河北东北部的一些小国和令支、孤竹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晋国兼并了赤狄、白狄和“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B.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
C.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D.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
4.下表为有关夏朝工位继承情况的史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
《竹书纪年》
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
《中国历代帝工》
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
《上古时代》白寿彝
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
A.打破了学术垄断的局面B.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D.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分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稷下学宫中有不同流派的思想家讲学,这有助于促进思想的融合和文化的繁荣,C正确;孔子创办私学就打破了学术垄断局面,排除A;董仲舒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排除B;稷下学宫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排除D。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13.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尤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信息说明注重自然变化,和自然规律要遵循的原则,故C项正确;农业生产比较注重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的变换处理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处理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增加产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3.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东,出土了陶器、骨器、植物标本等6000余种。其中胡桃 出土打破了胡桃由汉代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粟的发现把黄河流域种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近8000年;家鸡骨的发现修正了家鸡最早出现于印度的定论。由此可知
A.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
B.考古发现可以修正人们的历史认识
10.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十三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B.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C.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D.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C.考古发现能够完全还原历史真相
D.通过考古发现印证 才是历史真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中胡桃的出土打破了胡桃由汉代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粟的发现把黄河流域种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近8000年;家鸡骨的发现修正了家鸡最早出现于印度的定论”可知,考古发现修正了人们之前的认识,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项说法都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项。
1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面示意图反映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B.中华文明的起源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社会繁荣与开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示意图可知,这段历史时期经历了从魏蜀吴三足鼎立到西晋的统一到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再到南北朝的对峙,这一阶段的特征主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夏朝是国家产生阶段,排除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原始社会,排除B项;隋唐是社会繁荣与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A.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B.部分部族发动战争导致启夺得权位
C.启取代益源于其贤能品德和民意D.民主传统是启和益发生争斗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孤证不立的原则,可知三种史籍中都有禹死后、益继位、启取而代之的记载,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故答案为A项;B项仅是在《中国历代帝工》有记载,需要进一步寻找证据才可认定,排除;材料信息均没有涉及启的贤能品德,排除C项;启和益发生争斗违背了民主传统,排除D项。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两晋南朝时期,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员占到了50.2%,而吏部是中央机构,这体现了选官权向中央集中,故C项正确;隋朝开始出现科举考试,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选官的标准是什么,排除B项;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故选C项。
15.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材料体现的唐太宗思想是( )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将学校、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A.守法精神B.以民为本C.兼收并蓄D.用人唯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可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主要涉及民生问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守法精神主要涉及守法、懂法、知法方面,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兼收并蓄是指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用人唯才是 用人要选用有才能的人的意思,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技术·耕作方式变化
【名师点睛】
14.下表反映的是两晋南朝入仕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类别
吏部直接任命
察举和学校考试
州郡县吏积功升迁
其他
比重
50.2%
25.4%
14.2%
10.2%
A.科举考试开始出现B.察举选官注重才能
C.选官权向中央集中D.州郡县吏升迁缓慢
【答案】C
2.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考古发现中能支持此结论的是
A.大型氏族公共活动场所B.陶器和牲畜遗骸
C.墓葬随葬品的差异很大D.祭坛和神庙遗址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级分化明显意味着当时贫富分化现象明显,而墓葬随葬品的差异很大恰好说明贫富分化现象,故选C;大型氏族公共活动场所说明人们的生活情况,而不能体现阶级分化,故排除A;陶器说明原始手工业出现,而牲畜遗骸佐证家畜饲养的出现,与阶级分化无关,故排除B;祭坛和神庙遗址体现了古人的宗教情况,与阶级分化无关,故排除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表格内容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汉高帝十二年朝廷直接控制的郡级政区才15个郡,至汉武帝元封五年时朝廷能够控制的郡级政区已达到108个郡和国,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不是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所述信息可知,朝廷削弱了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诸侯的控制,而不是诸侯王国语朝廷矛盾激化,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可知,朝廷所控制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说明王国控制的区域会越来越少,而不是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