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南沿海地区泥石流的分布特征——以盖州市地质灾害调查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东南沿海地区泥石流的分布特征——以盖州市地质灾害调查为例
发布时间:2023-03-10T07:23:41.797Z 来源:《科技潮》2022年35期作者:张颖
[导读] 盖州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境内多丘陵低山,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集中且易出现暴雨洪涝泥石流等灾害。

通过对多年来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地形地质条件背景等因素的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盖州地区泥石流受天气、地势及地质环境影响的特点,并为地方政府制定防灾减灾方案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辽宁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盖州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境内多丘陵低山,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集中且易出现暴雨洪涝泥石流等灾害。

通过对多年来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地形地质条件背景等因素的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盖州地区泥石流受天气、地势及地质环境影响的特点,并为地方政府制定防灾减灾方案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泥石流盖州地区分布特征暴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日趋强烈,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

盖州位于辽宁省东南沿海地区且多丘陵,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和极端天气(暴雨、台风)密切相关[1],具有突发性强、规模大、危害大等特征。

因此,更大比例尺精度和更详细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尤其是对人口居住区斜坡、谷地进行详细调查并将危险斜坡和谷地纳入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对该地区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盖州市处渤海辽东湾东岸,东西最大横距80km,南北最大纵距70km。

属低山丘陵半岛地貌,整体地形表现为东部、西南部高,西部向滨海地带海拔逐渐降低。

相对高差一般在100m~300m之间。

区内地貌以中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山间分布冲洪积谷地,滨海地区有平原分布[1]。

盖州市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东南部降雨量为700~900mm/a,西北部为600~700mm/a,降雨量从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十分明显。

区内水系发育,多呈树枝状、长条状分布于低山丘陵之间。

流经本区的主要河流有大清河、碧流河、熊岳河、浮渡河和沙河等,除碧流河在东南部流经庄河市、普兰店市注入黄海外,其余四条河流均自东向西流入渤海。

地表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地表水对坡体的冲刷主要为碧流河、大清河、熊岳河及各级支沟、冲沟的流水,而且年水位受季节影响较大[2]。

盖州市境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更新统(QP),中生界白垩系下统桂云花组(K1gy),上古生界细河群钓鱼台组(Qnd)、青白口系永宁组(Qny)、榆树砬子组(Qnys),早元古界辽河群盖县组(Pt1lhgx)、大石桥组(Pt1lhd),地层岩性复杂,以变质岩为主,侵入岩在区内广泛出露以花岗岩类为主,分别为中生代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及中元古代的侵入岩。

主要以岩株、岩基、岩脉产出。

大地构造单元属中朝准台地(Ⅰ)——胶辽台隆(Ⅰ1)——营口-宽甸台拱(Ⅰ13)——凤城凸起(Ⅰ13-1)。

区内东西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南北向构造发育。

根据岩土体的形成条件、岩性组合特征及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可分三个工程地质岩类,即松散岩类、半坚硬-坚硬岩类、坚硬岩类[3-4]。

2 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发生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该地区内总结出有四个主要因素。

2.1 地形地貌
工作区整体地形表现为东部、西南部高,西部向滨海地带海拔逐渐降低。

区内地貌以中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同时山间还分布有冲洪积谷地,滨海地区有平原分布。

区内地形波状起伏,沟谷纵横,地形较复杂。

西侧,地形较为平坦;东南侧,水系发育,呈树枝状,切割强烈,多为较深峡谷。

山坡坡度越大,坡积物相对较薄,形成泥石流的物源条件越差,越不利于泥石流在沟内形成淤堵,相反,在相对平缓且坡积物较厚区段则易于形成滑坡,局部滑塌于沟内则形成淤积,一旦堵沟则易形成泥石流。

2.2 水文条件
区内水系发育,多呈树枝状、长条状分布于低山丘陵之间。

流经本区的主要河流有大清河、碧流河、熊岳河、浮渡河和沙河等,由东北到南部的山脊线把区内划分为三大流域,即北部的大清河流域,南部及东部的碧流河流域,西南沿海的熊岳河流域。

已发生的泥石流灾害多集中在山脊两侧的区域。

2.3 地质条件
区内地层岩性较为简单,低山丘陵区主要为坚硬-较坚硬变质岩及坚硬岩浆岩,河谷区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区内大地构造属阴山东西复杂构造带东端与新华夏系第二个一级隆起带交接部位。

泥石流沟地表第四系残坡积土层较薄,多数地表基岩出露,发育主要为坚硬岩浆岩和半坚硬-坚硬变质岩。

2.4 降雨
盖州市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雨量从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

据盖州市1981~2010年降雨量资料,境内降雨具有如下特征:
(1)降雨多集中在5月~9月,总降雨量一般都大于470mm,约占全年的80.7%。

(2)据本次调查统计,自1960年至今,盖州境内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点65处,均与降雨有直接关系。

降雨量的大小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1981年7月28日降雨量达到105.8mm/d,南部熊岳河山区暴发群发性泥石流28处;2011年8月9日受第9号台风“梅花”影响,小石棚乡地段24小时内的降水量达到233.8mm,一小时的最大降水量达到66.9mm,瞬间强降雨引发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4处;2012年8月3~4日受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0号台风“达维”影响,榜式堡镇-卧龙泉地段24小时持续降水量达到169.9mm,一小时最大降水量达到30.5mm,引发群发性泥石流30处。

从1960年至今,共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6次,大规模爆发泥石流的时间是1981年和2011、2012年,发生的月份集中在7、8月,引发泥石流的水源为暴雨。

区内泥石流的活动周期与暴雨、台风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5 人类活动
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对植被的结构和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村民在荒坡处切坡造地,人为地形成了陡峭的斜坡面,破坏了山体原有的稳定结构;滥砍滥伐、不合理开垦,使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山坡稳定性遭到破坏,造成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

3 泥石流分布特征
根据对该区多年来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其他因素等分析得出:
(1)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关系极密切。

区内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沿碧流河、大清河、熊岳河的二三级支流溪沟分布,呈密集状分布于三条河流分水岭两侧深切沟谷。

(2)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上,多集中于每年的7月~8月,多与暴雨、台风有关,且地质灾害分布区多与暴雨中心相伴生。

(3)地质灾害与断裂构造关系极为紧密。

区内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受构造断裂带的影响,地质灾害具有与构造形迹相伴生的特征,许多泥石流沿断裂带呈线状发育分布。

(4)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区通常伴生有地质灾害分布,区内崩塌、滑坡多分布于公路边。

4 结论
时间上年内、年际分布有明显差别,主要发生在雨季,尤其与暴雨、台风相关;地质构造上,与断裂构造关系极为紧密,许多泥石流沿断裂带呈线状发育分布具有与构造形迹相伴生的特征。

地理位置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区通常伴生有地质灾害分布,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下,多处集中分布的崩塌、滑坡也可汇聚成中大型的泥石流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王一鸣,殷坤龙.台风暴雨型泥石流单沟危险度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8,45(3):124-130.
[2]楼丽莹,叶复声.温州市历年灾害性天气的统计分析[J].浙江气象科技,1996,17(3):21-24.
[3]张颖,陈文彬,程微,等. 辽宁省盖州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R]. 锦州:辽宁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