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上阙写十年相思之苦及死别之痛首句单刀直入,为全词奠定了伤感哀痛的基调。
“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对于短促的人生来说是一段不短的路途,十年的时光不仅没有冲淡苏轼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反而愈来愈浓烈。
一句“两茫茫”道出了词人对亡妻阴阳永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
“两”字很自然地关合了双方。
十年中词人日夜思念妻子,却对她的一切不得而知。
而词人在痛苦的哀思中也分明感受到了妻子在冰冷地下对自己同样的无穷思念,二人一样的杳无音讯,一样的痛彻心扉。
这种无中生有的假设更显出他们生前的幸福美满和相爱之深。
“不思量,自难忘。
”此句单写诗人。
“不思量”,不去思念,不去盘量,看似无情却暗隐深痛。
不思量是因为思量让人难以忍受,词人虽极力排遣“思量”,但思量却总是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涌出。
千般深爱,万缕哀思深藏于心,解之不开,挥之不去。
一声“自难忘”直接表达了作者直抒胸臆、自难忘怀的哀思。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写二人距离之遥。
诗人此时在密州,亡妻之坟在四川,二者相隔千里之遥。
“坟”前着一“孤”字,既写出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诗人对妻子孤寂的感受。
而“无处话凄凉”,一则说明夫妻阴阳相隔不能相见,妻子不能向夫诉说是凄凉,而丈夫不能听妻诉说也是凄凉。
此句关合二人,这种凄凉直承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让人读来心沉气闷,不能舒张。
二则是
在该句中词人似乎有一种错觉,不能话凄凉是因为二人相隔千里,如果近在一处,自己还可以到坟头向妻子一诉苦衷。
这种不可能的假设,让人读来更加唏嘘感慨。
2.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怅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 ,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
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
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