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三次统一考试(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洛阳市2019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统一考试(三模)
语文试题
(解析版)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
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也可以是同一个大陆的东亚、南亚、中亚或西亚,或是具体的国家。
从时间上看,在张骞开通西域这一标志性的节点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欧亚文明交汇已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同种族、地域之间的文明对话,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奔流不息。
丝绸之路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拥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
它可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如汉朝开通西域与对匈奴的战争、大唐对突厥的战争,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丝绸把中国农民的桑蚕养殖、丝绸生产与中亚、西亚商人的物流运输等以市场的形式链接起来。
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如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并完成了异域宗教思想的首次中国化,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体系。
乐制是中国古代国家文化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唐初朝廷明确把燕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雅乐一并纳入宫廷音乐,朝野莫不风靡。
这种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境界。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地理空间不停滞的运动和延展。
如果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一座分水岭,之前是中国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与交融,华夏与夷狄戎蛮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民族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
之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由于外来新的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
丝绸之路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葡萄、石榴、核桃进入了中原腹地的村镇农田;那些与周秦迥异的西域汗血宝马不仅出现在军阵,也出现在汉画像砖作品中,装点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
丝绸之路为中华文明的内生式增长带来了强力推动,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从战乱不已的南北朝,到统一和平的隋唐,中国各文化空间板块产生了波澜壮阔的新变化新气象;同时,丝绸之路也把开放包容、维新求变的中华文明融入到世界文明体系的形成发展进程中。
研究丝绸之路中国“放眼看世界”的历史轨迹,对于实施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重要参照。
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推出的新的国家战略。
是政治、经济、文化、地缘等因素相互交织的协作发展,也是国内相关联地区优化经济文化发展空间的重大机遇。
研究新丝绸之路的规划及实施,要注重经济带和文化带的复合、协同、一体化发展,注重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更加开放和多样化发展,注重更好地统筹国内不同区域的改革创新实现共赢发展。
这既是历史丝绸之路的重要经验,也应是新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选择。
(摘编自朱文谦《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虽然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直到今天人们都难以弄清它在地理上的具体坐标。
B. 中华文明的运动形态之所以由静止变为运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丝绸之路文化的大力推动。
C. 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从未断绝,丝绸之路是沟通不同文明的重要钮带。
D. 丝绸之路的深刻内涵不仅表现在它是全球化的经贸之路,更在于国家安全方面的战略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从丝绸之路的概念入手,然后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况展开了介绍。
B. 第二段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论述了丝绸之路文明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所具有的多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C.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比较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