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数学课堂诊断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真实课堂把脉
——读《小学数学课堂诊断》有感
教学类书籍读得不多,《小学数学课堂诊断》算是我阅读的最仔细的一本,本书是一本按照新课程理念和要求,引用教学故事和教学事例来阐明数学教学意义和价值的书。
书里的教学事例大多通过对比来论述一个教学理念,故事多数是存在着问题的,而有问题才有研究、阐发、诠释的必要,也才有思想辨析、意义建构的表达空间。
沿着这样的对比事实呈现、思想辨析的路径,让每一名读者在身临其境的境界中活生生的感受到学生在不同教学方式中的不同表现,以此来追寻和探索什么是真正的数学教学。
一本书要吸引人的眼球,开头和结尾比较能表现出它的价值。
这本书的第一章就使我深受震动,深受启发。
这一章通过没有数学头脑、三毛学数学、蒙台梭利三个故事来讲明新课程所提倡的,咱们应该和坚守的教育教学意义、价值、理想等相关的教育理念。
一名在中国被数学老师评价为“没有数学头脑”,对数学完全没有信心的女孩子到美国后却变成了能“优雅”而“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难题,咱们不能不承认中国的数学与美国的数学在数学思想、思维和方式上的差距,在数学精神和数学文化上的差距。
在不同的教育教学和教师评价中,学生表现的完全不同,从自卑渐渐变得自信、自觉,从厌学到愿学、乐学、勤学,从“没有数学头脑”变成能“优雅”而“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难题,并迁移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说明不同的教学与评价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而这样的学生只有这样一个吗,咱们身旁有无呢,我感觉有,想一想自己也在让“优雅的创造性”的解决数学难题的学生变成“没有数学头脑”的人,想一想都感觉后怕。
这本书的内容还有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理解、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合作学习、数学与探讨学习、数学与训练、数学与思维、数学与综合和数学与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在这本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数学与训练,数学教学最大体的任务主是使学生学会解题,学会数学地思考,变得伶俐。
波利亚以为,要“把解题作为培育学生数学才能和教会他们思考的一种手腕和途径”,由此可观点题训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解题是不是就是题海战术呢?学生在一味的机械训练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是数学思维仍是应用意识?熟也有可能会生笨。
造成这种现象书上分析了三点原因。
第一是片面强调解题方式的机械化,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需在教学中注意题目的转变,减少单一训练,关注数学思考,强调解题策略。
第二是过于追求解题方式的最优化,限制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先突出最简单、最本质的方式,慢慢抽象出最佳方式,进而促使学生达到熟悉上的最佳状态。
第三是主观突出解题模式的“类型化”,限制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因此,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把问题和其实际意义相联系,避免解题模式的类型化,以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进行数学训练是有窍门的。
要使学生越变越伶俐,就需要一个好问题,因为问题是数学的策略,学生的数学素质就是在解决问题进程中发展起来的。
正如波利亚所主张的:与其穷于庆付烦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成心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忙学生深切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犹如通过一道大门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少做题目而会解题,使数学训练出实效。
如何的问题才是好问题?首先问题要有原始性,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找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既亲切又有挑战性,它能
调动学生内部已经形成的方式、策略,增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其次是问题有有开放性,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问题有有发展性,问题并非必然在找到满意答案时就结束,它能引向一般也能预示着引出一些新的问题,最后问题要有生成性,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每一个学生由于生理、家庭、社会影响的不同会对教师所创设的同一种情境作出不同的理解,所以应该让学生自主生成问题、解答问题,做出解释,形成结构体系。
另一比较有感触的是数学与思维,会想到这一点是上学期上的《折线统计图》。
朱老师在进行评价后指出一点:在这节课中你对学生的思维评价是如何看的?说真的真没去想过,思维是什么?思维可教授吗?思维可直接作用吗?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去发挥这种作用?听了朱老师的建议,看了这本书也思考了好久,我在这节课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点是什么,初步的想法是每堂数学课每一个知识点所都包含有必然的思维点,只不过是明显与不明显,如有序搭配教学中培育的是学生有序思维,而折线统计图这样的统计课它的思维点我以为是有序的分析观察方式、合理的推测,但这只是自己初浅的理解。
总之看完此书,感觉书中的内容是如此的熟悉,恍如就是发生在自己的课堂、身旁的同事、其他地方听到的课例。
这本书确实如书名所说《小学数学课堂诊断》它是对小学数学课堂辨证施治的“医书”,能为咱们真实的课堂把脉。
有这样的医书相信咱们会在教学实际中少走弯路,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实现“教学生六年,为学生六十年”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