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何祖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

教学重点:
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难点:
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通过教师举例分析和学生思考交流来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比较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四种服装图片
1、提问:如果让你们来穿,会选择哪一种服装?为什么?
2、教师简述四种服装的流行时期及特点。

3、提问:从上面四种服装的款式变化和同学们选择的差异,可以看出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分析比较:
1、展示作品《写生珍禽图》、《果熟来禽图》
提问:这两副作品有何异同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展示作品《枯木竹石图》、《黄甲图》、《竹石图》、《三千年结实》
提问:比较这些作品与前面两幅作品,它们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简要分析上述作品的朝代、作者、风格特点、画法及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

讨论:风格各异的原因及文人画形成的背景。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三、分组讨论:
1、将教材67、68面的12幅作品按类别分成四组:
第一组:“拉奥孔”
第二组:“静物”
第三组:“自画像”
第四组:“阳台”、“餐桌”
2、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分析讨论第一组作品和第三组作品。

3、教师提示学生分析每一组作品的内容:如创作年代、风格、造型特征、表现形式等并比较其区别。

4、学生进行分析。

5、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归纳。

6、第二组和第四组由教师分析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四、拓展延伸:
展示两组体现审美变化的图片进行分析比较。

五、思考:
1、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分析讲解。

六、课堂总结:
通过对中西审美变化的了解,清楚地看出,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产生一定的变化。

因此,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形式和手段是丰富多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