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面对以能力为本位的市场用人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出,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明确工作能力模型;改革教学观念,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校企合作建设;加强教师教育的途径进行教学改革。
标签:应用型人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2014年6月22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型工作,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实际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人才类型。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向职业教育转型主要是课改问题,应用类专业,应该是动手能力、实训上更倾向一些。
整体上,这种转型的中心问题还是课改。
因此,课程改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直接作用途径。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当今市场需求较大的热门专业之一,它具有实践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等多方面工作能力具有综合性的要求。
综合性工作能力的具备与提升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
因此以工作能力需要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研究,可以使课堂一切教学活动有据可依,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完成高校教育与市场对接的重要途径。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大力倡导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是这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作用环境,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的转变势在必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轻视工作基本能力的全方位培养;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本出发点,而不是以工作能力需要为出发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有完整的專业知识结构,包括雄厚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专业职业能力。
然而,现阶段,很多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改革路径
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培养形式,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及实操性。
因此,我们着眼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要求,以此为研究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建构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一)明确工作能力模型
麦可思工作能力模型为各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调查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对麦可思工作能力模型进行删减与补充,总结出适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模型。
以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导向,使教学改革有的放矢。
(二)改变教学观念,优化课程体系
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模型作为培养学生的依据进行教学改革。
第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尊,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以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的需要。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被大力提倡,师生关系也在发生着根本的改变,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被当代大学生所呼吁。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势在必行。
第二,改变、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在碎片化学习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不再能接受老套的说教式教学。
微课、慕课、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互动式、信息化的教学正在改变着课堂教学。
第三,重新构建课堂教学模块,调整教学内容。
大部分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按学科门类开设,学生专业知识面窄,课堂教学内容单薄,甚至有些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落后,脱离实际,没能与行业、国际较好地对接,缺乏前瞻性。
为此,应重新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加大课程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等。
(三)强化校企合作建设
企业作为用人单位,直接服务社会,对行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有着明确的标准,更加明确行业人员能力培养的重点。
同时,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往往更具有针对性与高效性。
因此,研究企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引入企业培训中成功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使学生的综合性工作能力得到的全方位锻炼与提升。
(四)加强教师教育
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招聘对象主要为应届毕业生,教师从学校走入学校,使教师在专业实践能力上没有机会得到锻炼。
同时,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更是加剧了绝大多数老师理论强,实践弱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操能力,必须从改变教师的动手实操能力,培养“双师”教师开始。
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以“项目制”形式进入企业
挂职锻炼,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使其尽快具备“双师”素质。
在企业内部建立多媒体教学实训室,将课堂实训搬到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使教师提高“双师”技能。
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模式,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向行业人员学艺,提高教师“双师”技能。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年第1期:7
[2]李科举.基于麦可思调查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29卷第4期
[3]黄维静.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于应用转型背景[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