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县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五彩池精品教案冀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彩池
教学要求:
1。
认识本课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昆仑山、腾云驾雾、藏龙山、神奇、漫山遍野、光辉、一亩、一丈、凝成、镰刀、画、普通、石笋、丘陵、折射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摘录、积累描写水池形状、色彩的句子. 3.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成因,能想象五彩池的句子所描绘的具体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
4.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五彩池的自然景观及池水显出不同色彩的原因。
教师准备:
1。
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挂图(网络图片下载)或录像资料片断。
2。
准备一幅中国地图,以备了解松潘、昆仑山的位置(或做在课件中).
3。
准备包括一二类生字在内的与教学需要相配合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九寨沟、五彩池的文字、图片资料.读通本课课文,读准、读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前熟读生字词比赛.
1。
教师激趣.
今天在学《五彩池》这一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比赛一一按下面的方法,看哪一组读生字词读得最熟:(1)正确地读出生字(包括一二类生字);(2)读出这个生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每个人先自己准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自己学习.四五分钟后,组织小组交流。
:其间教师注意巡回辅导和督促,指导后进生.〉
2.反馈与强化
(方法:抽样学习小组共同读生字,并组词。
例:昆,昆仑山.)
(教师组织反馈方式可灵活,注意就生字词的音、形予以点拨和强化。
).
二、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到过哪些景色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湖吗?说说好吗?湖水怎么样?什么颜色?那么,你们见过五颜六色的湖水吗?(引出新课,板书课题:五彩池)
三、引导质疑。
1.那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会想到什么问题?
(教师有计划地归纳学生质疑的问题,有计划地板书,形成引导学生阅读探究的主要问题。
例如:真有这样的五彩池吗?它在什么地方?究竟像什么样?为什么那里的水会是五颜六色的?……)
2.谈话:我们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出示中国地图),有许多山川湖泊。
看,这儿是我们的家乡×××五彩池呢?就在四川省松潘县以北的九寨沟,那儿景色特别美丽,真像仙境一样呢!我们去看看好吗?
《五彩池》这篇课文写得也非常优美,我们如果一边读一边通过课文中的语句去发挥想象,就会感觉到好像看到了那个地方的景色一样。
我们试着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可以轻轻地读出声音来。
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摘清楚你们提出来的那些问题.有实在想不明白的词句,可以用笔做上记号,等会儿和其他同学一起想想、说说,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你觉得描写特别美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做上记号,等会儿读给大家听。
四、学生初步自主探究阅读。
1。
教师巡视。
提示学生读课文时按上述要求用笔做适当的记号,也可以在课文旁边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要激励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潜心阅读的境界中去。
)
2。
引导和组织学生根据以下板书(或投影)的基本要求交流和讨论:(1)同学们一开始提出的那些问题弄懂了没有?还有什么不懂的词句或问题?(2)觉得哪儿写得特别好、特别美?五彩池独特的地方是什么?(3)读的时候你联想到了什么?
五、反馈、点拔和强化。
1。
在第一、二自然段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哪个小组先说说?
(学生反馈,朗读。
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着重读那些应该发挥想象的句子,如奶奶是哄着我玩儿……去看看;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有像莲花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相机引导理解腾云驾雾、漫山遍野、一亩、一丈、石粉凝成等词语。
)
启发、点拨要点
(1)关于腾云驾雾: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想到看过的什么电视剧、什么镜头吗?
(2)关于漫山遍野:课本上有没有插图能说明什么叫漫山遍野呢?
读这几句,联系插图或投影,引导学生既体会漫山遍野的意思,又想象……好像是铺展着巨
幅地毯上的宝石一句的具体画面。
读出赞美的语气.
(3)关于一亩:看到××页下面有一道横线,横线下面有小一些的字了吗?这叫注释,就是解释词语或句子意思的,同学们一定要学会看注释。
现在看一看、读吧。
那么666。
6平方米是多大呢?我们的教室大约50多平方米,那么一亩就大约是十几个教室那么大的面积。
小学里一个小足球场那么大,大约有一亩。
(4)关于石粉凝成:这是同学们提出的一个问题。
老师给大家说说好吗?五彩池那里的水中含有像石灰一类的物质,时间久了就会在水里沉淀下来,凝结成一团团一块块的东西。
所以说是石粉凝成的。
(5)好,我们看看课文插图,再来读读课文,想想五彩池大大小小散落在漫山遍野、五彩缤纷的样子。
(教师此时在学生看完课文插图后,可再适当展示搜集到的有关
2.进一步点拨和强化朗读.
同学们如果真的看到五彩池,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美丽,神奇,令人惊叹)我要读出这种语气。
同学们先试着自己读,然后,教师可请个别学生读给全班听。
教师适当指点、强化,最后,教师可以配上旋律舒缓的音乐,请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入情入境地轻声读课文,提示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发挥想象,要把文字想象成图像,展现在脑海中。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大概了解了五彩池所在的地方,想象和欣赏了它那奇丽的景色,知道了我们祖国还有这样如仙境一样的地方.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明白?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七、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摘录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有关挂图或投影。
2.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五彩池神奇美丽的景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我和同学们一样,也非常想腾云驾雾到那个像仙境一样的地方去看一看呢!那么,让我们凭借课文和这些挂图、投影在脑海里去想象。
3.听,音乐响起来了,让我们打开课文,轻声地朗读课文,想象美丽的五彩池吧。
二、引导探究第三自然段,进一步弄明白五彩池池水的特点。
1.谈话引导。
刚才我们看到了五彩池的神奇美丽一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交流一下,五彩池水的神奇之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读两遍以后再交流体会.)2。
反馈与强化。
(1)读读描写池水神奇的句子,教师引导归纳神奇之点上层……下层…左半边……右半边……回起来……;引导读出神奇、赞叹的语气,比比谁能读得更好?指导全班学生读好。
(2)提出疑问。
;
(3)关于咖啡色、柠檬黄、天蓝色、橄榄绿、清水不同颜色,这须用挂图、投影引导学生认识和想象。
三、引导探究第四自然段.
1。
谈话引导:为什么五彩池的池水会是五颜六色的呢?我们一方面读课文,一方面用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来理解,看看哪个小组能读好课文,读懂并说出产生这样的池水的原因。
2.组织探讨:每个人先自己认认真真地轻声读课文,结合自己了解的自然科学知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3.学生探究阅读,交流讨论。
(教师巡视,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
四、反馈、点拨与强化。
1。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读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教师适当引导启发学生读出赞美的感情)
2. 学生在刚才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不懂都可以提出来。
点拨要点:
(1)关于石笋、丘陵、珊瑚.(以教师准备的图片或影片为教具,运用前一节课了解过的石粉凝成的有关知识以及学生中曾经有人外出旅游的见闻,来帮助理解这类知识。
)
(2)关于折射。
(如果课前已经和自然课教学适当结合,现在便可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可以请个别同学上讲台来讲一讲自己思考探究的结果。
如果课前没有与自然课结合教学,那么教师可在学生运用课外知识或经验理解的基础上,用人造彩虹的实验方法适当点拨,并鼓励课外继续探究。
)
(3)关于瑰丽。
(应该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方法来理解.)J
(4)引导学生齐读刚才理解的那些语句。
有的同学发现了刚才我们读的那些很美的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找出这些句子,讨论一下.
例: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各句都有一个相同的字“像".像什么,这就是打比方的方法。
打比方是把不容易说明白的事物很形象地说出来。
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句中描写的景
象。
3。
作者在课文最后讲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为什么这样讲呢?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五彩池》这篇课文,知道了我们国家四川省松潘地区以北有这样一个像仙境的地方。
其实,我们国家美得像仙境的地方有很多呢!我们家乡的有些地方在清晨或是傍晚的晚霞中,也是很美的呢!希望同学们把家乡的美景写下来,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写出景物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2。
写自己家乡一处美景.
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A。
清幽明静 B。
和谐温馨 C。
静谧悲凉 D。
热闹祥和
2。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描绘了雨后的秋景,极具画面感。
B.“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悲泣声,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同情.
C.明月、清泉、竹、莲等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D。
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②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③是今朝斗草④赢,笑从双脸生.
[注释]①新社:春社,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在立春后、清明前。
②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③元:同“原"。
④斗草:古代妇女玩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1.这首词的上阕依次描写了燕子、梨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春天的景物。
2.请把这首词中描写东邻女情态的句子找出来,画上“”.
3.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阕写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这两句既点明了时令,又写出与时令相符的景物的变化,给人以具体的印象。
B.词的下阕写人,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及情态等的描写,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
C.“疑怪昨宵春梦好”一句表现了东邻女对远方行人的思念。
D。
这首词美在情景,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流丽。
三、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分别是这首曲子的( )
A.曲牌名词牌名 B。
词牌名曲牌名
C。
词牌名词题 D.曲牌名曲题
2.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题目来看,作者只是表达了对秋的思考,而并未表达思乡之情。
B。
从篇幅来看,短短二十八字,创造性地将多种孤立的景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C.从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衬托人.
D.从情感来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现了“断肠人”浪迹天涯的羁旅愁怀。
四、阅读下面的小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张无垢谪①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③执书立窗下,就④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洎⑤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⑥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注释]①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这里指被贬官。
②昧爽:拂晓,破晓。
③辄:总是。
④就:靠近.⑤洎(jì):到。
⑥趺(fū):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寓.城西宝界寺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是.者十四年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今犹.存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对你有哪些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小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
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
”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乖崖命杖.之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能杖我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自”.
(1)一吏自.库中出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仗剑下阶斩其首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就文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A 2.B
二、1。
碧苔叶子黄鹂
2。
巧笑东邻女伴笑从双脸生
3.C
三、1.D 2.A
四、1。
(1)住 (2)这样(3)还,仍然
2。
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站在窗下,靠近微弱的晨光读书。
3。
学习要勤奋,要持之以恒。
五、1.(1)用杖打 (2)你
2。
(1)从(2)亲自
3.盘问他,说是库房中的钱。
4.做人要正直,勿以恶小而为之.偷一文钱看似是小事,但日复一日,小恶就变成了大恶。
做人要有原则,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类文阅读—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瓦特发明蒸汽机(节选)
瓦特是一个智慧非凡的孩子。
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对发明创造最感兴趣。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前来做客,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炉子旁边发呆,手里拿着笔和纸,地上有许多画过的图。
他好心地说:“小瓦特应该上学了,别光在家用玩耍来打发宝贵的时光了。
”父亲莞尔一笑,说:“谢谢你,我的朋友。
不过,你还是看看我的儿子在玩什么吧……”原来,小瓦特在设计各种各样的玩具,还画了许多图样,这年小瓦特才刚好6岁整,客人吃惊地说:“这孩子真了不起!”
又有一次,家里人全出去了,只留下瓦特一个看门.他呆呆地看着炉子上烧水的茶壶。
水快烧开了,壶盖被蒸汽顶起来,一上一下地掀动着……他想:这蒸汽的力量好大啊。
如果能制造一个更大的炉子,再用大锅炉烧开水,那产生的水蒸汽肯定会比这个大几十倍、几百倍。
用它来做各种机械的动力,不是可以代替许多人力吗?
为了搞发明创造,小瓦特发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他13岁开始学习几何学,15岁读完了《物理学原理》,17岁开始当学徒工。
此后,他真正投入了蒸汽机的研制和发明,一发而不可收。
1757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学当教学仪器修理工.那里既有完备的实验设施和各种仪器,又有许多著名学者和专家,还专门为他创办了实验车间.这些都给瓦特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1769年,瓦特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经过了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制成了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并且获得了第一台蒸汽机的专利权。
1。
从父亲的“莞尔一笑”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可能是。
2.“一发而不可收”的意思是()。
①指事情一旦发生,就发展得非常迅猛,已经不是凭借人力能够结束的了。
②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
③指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
3。
文章讲述了瓦特小时候的两个故事,一是,二
是,表现了瓦特
的品质。
4。
读了这篇文章,瓦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参考答案】
1。
示例:暗暗得意
2.③
3。
画各种玩具的设计图观察壶盖,发现蒸汽的力量很大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4.示例: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不但要善于思考,还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
橡胶带来的启发
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大约是在1817年诞生的。
那时的自行车还很原始,除了车身和两个木头轮子之外,它( )没有坐垫,()没有轮胎,这种自行车骑起来当然很不舒服。
一直到充气轮胎被发明出来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
说起来很有意思,自行车的充气轮胎竟然是位医生发明的。
这位医生叫邓洛普,居住在爱尔兰。
邓洛普的儿子很想有一辆自行车,为了满足他的要求,邓洛普就买了一辆送给他。
小男孩很开心,他骑着车在铺满鹅卵石的街上跑来跑去。
不用说,在这样的路上汽车肯定会颠簸得厉害,一不小心还容易摔跤.看着儿子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邓洛普非常心疼.
有一天,邓洛普用一根橡胶水管在花园里浇花。
当他将橡胶管握紧、放松,再握紧、再放松的时候,橡胶的弹性启发了他的思维。
他想:能不能把这根灌满了水的橡胶管安装到自行车轮子上,借此减少车子在行进时的震动呢?
按照这一大胆设想,邓洛普马上动手做了起来.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试验,他终于用浇花的橡胶管制成了一个轮胎。
但是,()这种轮胎装满了水,( )骑起来非常不方便。
后来,邓洛普开始用气体来代替水。
经过多次试验,充气轮胎终于在1888年诞生了.刚开始,这种新轮胎遇到了人们的嘲笑,但是,骑自行车的人很快就发现,用这种轮胎跑得更快,也更平稳。
有个叫迪克罗的商人在得知了这一消息后,专门开办了一个工厂来生产这种轮胎。
后来,这个工厂就逐渐发展成大名鼎鼎的邓洛普橡胶公司。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
原始的自行车轮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弊端?
3.画线句子是一个句,改成陈述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体会到邓洛普医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经过多次试验,充气轮胎终于在1888年诞生了.”对“终于”一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充气轮胎的发明经历了很长时间,不容易.
B.邓洛普医生做的试验次数很多,过程艰辛。
C.邓洛普医生的发明太慢。
5.你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从生活中受到的启发?请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参考答案】
1.既……也……因为……所以……
2。
原始的自行车轮是木头做的,没有轮胎,在不平坦的路上会颠簸得厉害,一不小心还容易摔跤。
3.反问可以试试把这根灌满了水的橡胶管安装到自行车轮子上,借此减少车子在行进时的震动留心观察、善于思考
4.C
5。
示例:瓦特根据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现象发明了蒸汽机.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写“惧、凄”等生字,会写“航海、荒岛”等词语。
2。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3.了解《鲁滨逊漂流记》这篇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4。
初步了解鲁滨逊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他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会写“惧、凄”等生字,会写“航海、荒岛”等词语。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3。
了解《鲁滨逊漂流记》这篇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鲁滨逊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他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题目解读。
(1)看到题目,你对课文有什么了解?
(2)看到题目,你对课文内容有什么猜想?
预设:对课文的初步认知,进行合理的丰富的猜想。
2。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觉得一个人可以独自在孤岛上生存吗?
预设:同学们可以展开讨论,也可以自由发言阐述自己的想法。
3.走近作者:
笛福: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
擅长描写环境,情节逼真,虚构的情景描写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4。
小说原型:水手塞尔科克的故事
预设:
1704年9月,塞尔科克被留在了荒无人烟的小岛马斯蒂拉,这个小岛距离智利西海岸超过400英里。
他身上带了几件衣服、一些工具、一本《圣经》和烟。
最初,塞尔科克一边看圣经,一边等待获救。
1709年2月,英国著名航海家威廉·丹彼尔率领的两艘英国武装民船在岸边抛锚,塞尔科克获救。
1713年,塞尔科克发表了一篇讲述自己冒险经历的短文.许多人认为,六年后,丹尼尔·笛福在创作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过程中,借鉴了塞尔科克这段经历。
1721年12月13日,亚历山大·塞尔科克因热病去世,年仅45岁。
他的遗体被葬在了海里。
5.走进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二、初读感知
(一)课文导入.
1.听读课文故事梗概,注意读准字音,思考:课文中的鲁滨逊经历了什么?
2.认真朗读课文,完成任务。
要求:
(1)快速默读课文。
(2)结合阅读心得体会。
(3)交流主要内容,在旁边做好批注。
(二)认读词语。
1。
出示识字要求:
(1)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完成生字的字音纠正。
(3)开火车朗读下面的词语。
(出示文本信息)
流落凄凉寂寞恐惧倒霉忧伤书籍处境理智控制心平气和
抛弃重见天日防御侵袭倾覆宽慰深重困境焉知非福
(4)要求:同桌一起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准确。
尝试用一个词语说句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5)老师指导个别读音。
(6)思考:这么多的词语,怎样用最快的速度学会呢?
预设:分类认知、听写认读,比一比认读等。
三、整体感知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预设:课文讲述了航海爱好者鲁滨逊遭遇海难,流落荒岛的故事.
(二)读过课文以后,如果是你在这样的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
预设:崩溃、害怕、新奇、慌乱、自信等。
(三)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段落读一读,分享自己的感受。
1。
思考:作者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都做了哪些事情?用你喜欢的符号标注。
2.小组之间交流“在流落荒岛后,我们的主人公鲁滨逊做了哪些事情?”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
3.小组之间交流:“梗概”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内容的?分别写了什么呢?
预设:事情发展顺序.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野人为伴——回到英国。
(四)小组之间交流:鲁宾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一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勇敢、坚毅、乐观、积极、能干……
(五)默读课文,小组之间交流:“节选”部分,主人公克服了哪些困难?
预设:孤独寂寞、缺少食品衣服、没有防御力……
(六)探究理解.
如何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呢?
预设:
了解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感知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仔细揣摩作品的主题思想。
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学写生字
课文需要认知的词语很多,需要掌握的生字也不少,下面我们来学习会写的字15个!相信你可以写得很好。
1.会写的字:
惧凄寞宴霉籍聊乏栅控贷剔毙袭覆
2.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写字要头正、身直、背挺,字体要规范、端正、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