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
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先秦寓言中,凡言及愚蠢可笑之事,多冠以“宋人”,如拔茁助长、守株待兔,并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
A.宋国人思维同化
B.先秦诸子的影响力
C.寓言文学的特点
D.周灭殷的特殊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灭商之后,将商朝遗民分封于宋,因此先秦寓言中愚蠢可笑之事多冠以“宋人”,这对于周的统治者而言可以强化其政权合法性,D正确;寓言故事并不一定是真有其事,因此不能由寓言故事判定宋人思维同化,排除A;寓言故事和先秦诸子之间的思想并无关联,而且先秦诸之并未专门针对宋国,排除B;寓言文学具有讽刺意味,批判性较强,但是寓言文学这些特点并题干现象的原因,排除C。
2.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
而西汉主要粮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
据此可推知,当时
A.小农经济的形成使牛增值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
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牛的价格非常贵,因此普通农民买不起牛,牛耕技术也就难以推广,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牛增值,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商品化,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方式推广受阻,排除C。
3.《通鉴》记载:“(南朝)府州部内论事,皆签前直所论之事,置典签以主之,宋(南朝)世诸子多幼,时主皆以亲近左右为典签,虽长王临藩,素族出镇,典签皆出纳教布,协其枢要,刺史不得专其职位。
出任典签者又多为寒门素族。
”据材料可知典签官的出现
A.定程度上冲击了门阀政治
B.使中枢行政机构发生了变化
C.使行政官僚之间矛盾更尖锐
D.左右了南朝地方政局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出任典签者又多为寒门素族",可知典签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门阀政治,故A项正确;材料讲的是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不是中枢机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C项材料未能体现,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C、D两项不正确。
4.隋唐以来,一切皇帝的命令必须经过中书起草、门下审核封驳、尚书施行的连锁行政制度,只存在于政治理论上,存在于个别事例上。
材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度形同虚设
B.三省能够有效制约君权
C.三省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不能直接下达政令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了三省与皇权之间的关系,三省的作用是有限的,皇帝可以不必通过三省而传达旨意,通过三省传达旨意是个别事例,因此,三省是君主专制的工具,C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皇帝的辅政机构,不是形同虚设,排除A;B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排除。
5.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主要说明元代
A.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B.对边疆地区实施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C.疆域范围出现比唐朝扩大化的趋向
D.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人大幅增加【答案】A
【解析】
【详解】岭北、辽阳、甘肃等边疆地区从唐代的“羁縻之州”,在元朝时期与“内地”实行一样的赋役制度,说明当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A项正确;从唐到元对边疆管理的变化与“比较稳定的统治”不符,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元代与唐代相比,疆域范围有所“扩大”,C项错误;“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人大幅增加”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6.如图为“一田二主制"土地权益分配结构图,“一田二主”,即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田底)和使用权(田面),分别为两个主人所拥有。
其所示现象在明代大量出现。
该图反映出明代
A.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增强
B.重农政策进一步的细化
C.政府抑制土地兼并有限
D.土地经营效率大为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代大量出现一田二主,即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田底)和使用权(田面),分别为两个主人所拥有”可知此时佃农要对国家之外的所有者和占有者交纳地租,当时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在增强,故选A项:“重农政策”是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与“一田二主”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主旨为土地权益分配,未涉及政府对待兼并的政策,排除C项:“一曰二主”使佃农要对国家之外的所有者和占有者交纳地租,土地经营效率降低,排除D项。
7.19世纪60、70年代,在洋务运动的掩护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悄然出现,但并没有得到清朝的许可与承认。
随着对外战争的一再失败,清廷放松了对民间资本设厂的限制给了民族资本主义以喘息和发展的机会。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国民党政权巩固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僵局。
据此可知
A.民族资本主义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B.民族资本主义在斗争中求生存
C.民族资本主义兴衰反映了权力与市场的互动
D.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没有发展的空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权利指政府权利,市场指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不可缺少的的要素,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特指资本主义经济,清政府不正式承认民族资本主义,南京国民政府官僚资本主义挤压民族资本反映了专制权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
设厂的限制,以民族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
故C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没有体现帝国主义的压迫,故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存状况,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斗争,故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在在19世纪末有喘息和发展的机会,故D错误。
8.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黄遵宪信中的“新约”
A.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
B.使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可知是日本割占台湾,使东南失去了屏障;“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是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始工厂,影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由此可知黄遵宪的“新约”是《马关条约》,标志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即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故选D;A是《南京条约》的影响,B是《辛丑条约》的影响,C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影响,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9.如图是1907年7月10日《时报》登载的一幅漫画——《立宪何尚紧闭》。
漫画中有土匪、革命和暗杀的烈火熊熊,但用于救火的“立宪”水龙头仍然紧闭。
此漫画意在
A.提示社会动荡危害民生
B.说明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C.激励民众进行民主革命
D.揭露清政府假立宪骗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漫画用“土匪”发展为“革命”之势、“暗杀”的熊熊烈火和“立宪”救火的水龙头仍然紧闭等信息,质疑“立宪何尚紧闭”为命题,意在说明政治改革势在必行,B项正确;“社会动荡危害民生”与《立宪何尚紧闭》的主题不符,A项错误;“激励民众进行民主革命”
与革命等同“土匪”、“暗杀”不符,C项错误;1908年清政府的实行预备立宪,“立宪骗局”才得以充分暴露,D项错误。
10.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在五四运动中讲演的题目有《青岛问题》、《山东与全国之关系》、《日本的野心与中国救亡的关系》等。
这说明
A.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山东问题是五四运动导火线
C.五四运动的实质是反帝救亡
D.北大成为反帝运动的主阵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青岛问题》、《山东与全国之关系》、《日本的野心与中国救亡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合理要求被拒,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了日本,因此在五四运动中的讲演出现了相关青岛、山东等方面的内容,说明五四运动的实质是反帝救亡,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民族上升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时期,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山东问题是五四运动导火线,但材料内容没有论述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的问题,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内容,故B选项错误;仅凭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在五四运动中讲演的题目无法得出北大成为反帝运动的主阵地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11.“新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学者,远不会料想到20年以后,北京与上海的文学活动中心会被武汉和广州所取代,更不会想象到西部的重庆的学术文学氛围会发展的如此迅速”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中心的逐渐西移
B.抗战伤痕文学扩大的使然
C.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学革命即新文化运动,中心在北京,20年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随着日军大举侵华,国民政府统治中心西迁重庆,推动了武汉和广州、重庆先后成为文学中心,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概述,并非原因,排除;抗战伤痕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发展的体现,并非题干现象原因,排除B项;文学中心的变化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选C。
12.下图是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
图中图案
A.体现了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B.标志着“一五”计划的完成
C.反映了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D.适应“大跃进”的时代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大桥”是武汉长江大桥,反映的是当时工业化取得的成就,C正确;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A排除;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成就之一,但并不能标志一五计划的完成,B排除;大跃进属于失误的探索,D排除。
故选C。
13.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卫城的建筑在布局上克服了早期追求对称而造成的呆板风格,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如人民议事厅、图书馆、露天剧场、竞技场、城市园林等。
这一布局
A.重视建筑的实用性
B.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
C.体现民主政治成熟
D.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可知此时这些公共空间的增强,可以促进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些公共空间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增强城邦公民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D项正确;A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A项;这种布局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一定能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排除B;这些公共建筑的出现,并不能反映民主政治成熟.排除C项。
14.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撤离”方式,其中较大规模的有三次,由如表可知当时罗马共和国
A.民主政治逐步确立
B.法律体系走向成熟
C.贵族色彩明显淡化
D.平民取代贵族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公元前5世纪前期罗马平民与贵族三次大规模的斗争及其结果,平民保民官的设立、平民大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平民得以参与制定成文法,限制贵族的司法解释特权等,说明和过去相比,罗马共和国的贵族政治色彩日趋淡化,C项正确;罗马共和国实行的是贵族政治而非民主政治,A项错误;“法律体系走向成熟”与《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罗马共和国的平民“取代”贵族权利,D项错误。
15.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托马斯·莫尔著有《乌托邦》一书,虚构了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贫富差别,人人劳动,社会平等,按需分配;国王和官吏由选举产生的理想社会。
以下对该书的评析,正确的是
A.勾勒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图景
B.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倾向
C.希望重建古代希腊的城邦民主制
D.反映了工业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空想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因此《乌托邦》一书的内容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倾向,故选B;启蒙运动勾勒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图景,排除A;古代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存在私有制和剥削,排除C;14-16世纪文艺复兴,18世纪工业革命出现工业资产阶级,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其中第16题13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岳麓秦简
材料一
(1)阅读材料一,对岳麓秦简的可靠性及内容特点进行说明。
材料二岳麓秦简中律令简册在1000枚以上,其中律文约占1/4,令文约占3/4。
在岳麓秦简新出现的秦律篇名中,10种见于睡虎地秦简,4种则未见,如奉敬律,第一次见到。
岳麓秦简新增的秦律条文大多也是首次面世。
秦令在传世文献中,缺乏存在的确切证据。
岳麓秦简不仅包含有大量的令文,而且这些令大多是比较完整的,往往还带有令名。
岳麓秦简律令有细节性规定,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习俗等情况。
(2)阅读材料二,分析岳麓秦简的研究价值。
【答案】(1)可靠性:岳麓秦简法律文献抄录于秦王政时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经过技术鉴定确定是早期的竹材,经专家评估是珍贵的秦简;很多内容都可与云梦睡虎地秦简与里耶秦简相互印证。
内容特点:内容比较丰富,但以法律文献为主。
(2)价值:岳麓秦简作为考古史料(或实物、文物、出土文献),价值较高;弥补原有秦令研究材料的不足,开启秦令研究的新局面;秦律令细节性认知,有利于推进秦律内容的复原及对秦朝社会政治、经济及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或对秦朝历史研究有较大价值)。
【解析】
【详解】(1)可靠性:根据材料“法律文献抄录于秦王政时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可知,岳麓秦简法律文献抄录于秦王政时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根据材料“武汉大学测试中心做过老化程度和竹制降解度检测,专家评估是珍贵的秦简”可知,经过技术鉴定确定是早期的竹材,经专家评估是珍贵的秦简;根据材料“岳麓秦简中首次出现的一些律名,与云梦睡虎地秦简律典中的律名相当,内容相关……在里耶秦简中得到印证”可知,很多内容都可与云梦睡虎地秦简与里耶秦简相互印证。
内容特点:根据材料中所列秦简中有《质日》《占梦书》《为吏治官及黔首》可知,内容比较丰富,但以法律文献为主。
(2)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麓秦简作为考古史料(或实物、文物、出土文献),价值较高;根据材料“秦令在传世文献中,缺乏存在的确切证据。
岳麓秦简不仅包含有大量的令文,而且这些令大多是比较完整的,往往还带有令名”可知,弥补原有秦令研究材料的不足,开启秦令研究的新局面;根据材料“岳麓秦简律令有细节性规定,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习俗等情况”可知,秦律令细节性认知,有利于推进秦律内容的复原及对秦朝社会政治、经济及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或对秦朝历史研究有较大价值)。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晚期书院是国家的主要教育机构,大多数书院的都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创办了翻译学校、专业技术学校、军校等多种新型学堂,派出学生出国留学。
洋务派还建议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未能如愿。
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创办了万木学堂等多所学堂,引进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此间清政府颁布诏令,废除八股文,改书院为学堂,在京师创办京师大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各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戊戌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外而其它改革措施被废除。
1903年清政府颁布章程鼓励自费、公费留学,1904年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将学制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段,另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与此系统并行。
1905年清廷颁布上谕废除科举考试,另外由于新式学堂发展迅速,原来由礼部兼管的教育行政事务,改由新成立的学部管理(学部为中央政府十一部之一),后又设立劝学所为府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成为民国后各地教育局的前身。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晚清教育改革的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答案】示例1: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新型学校,传授不为科举服务的实用知识,派留学生。
并尝试科举改革。
尽管科举改革由于守旧派反对失败,但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维新变法时期,清政府不仅继续创办新型学校传授科学知识,派遣留学生,还进行了创办大学、建立三级教育体系等尝试。
虽然由于戊戌政变大部分措施被取消,但新型大学得以保留。
清末新政时期,正式确立三级教育体系,新式学堂迅速发展,并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机关,为以后的教育改革奠定基础。
认识:晚清教育改革具有主动性、全面性,适应了近代化的潮流。
示例2:现象——教学内容,由传授完全为科举服务的内容,到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职业技能知识。
教学方式,由旧式书院变为新式学堂。
由完全在国内培养到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教育体系,由单纯书院到建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原因或影响——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开放程度加深。
影响: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政治活动的开展。
(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即可得分)认识——晚清教育改革具有主动性、全面性,适应了近代化的潮流。
【解析】
【详解】本题需要概括并解读晚清教育改革的历程。
从材料信息中可概括得出其历程包括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清末新政时期这三个阶段。
具体内容可从材料中进行简单概括。
解读时,可从三个阶段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反映的特点、影响等进行概述。
并作最后的小结可得出晚清教育改革具有主动性、全面性,适应了近代化的潮流。
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18.材料词汇是一个时代的标记,承载了历史的信息,有时也随时代发展而消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提炼一个观点并简要论述。
(要求:主题明确,论述有史实依据,表述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观点:布拉吉、苏联老大哥等流行词汇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苏结盟外交)。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和外交孤立的政策,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在经济上学习苏联,中国的服饰、社会生活也受苏联影响,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
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和时代变迁,这些词汇也自然成为过去。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示例二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观点:上山下乡、北大荒等流行词汇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
论述: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处于“文革”时期,社会动荡,在“左”倾思想的影响国家号召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这举措破坏了国家文化、教育秩序,也使广大青年丧失了学习的机会,造成了社会人才的断层,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中共十届
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开始拨乱反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一个时代特定的历史现象,这些特定的词汇已经成为历史。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示例三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观点:下海、万元户等流行词汇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社会的发展。
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农村和城市人口涌向南方经济特区,出现了“下海”经商的潮流,也成就了一批批“万元户”。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也逐渐融入世界全球化的潮流,“下海”已经被自由择业取代,“万元户”更是成为过去,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走向富强、民主、文明。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解析】
【详解】论述:根据题目要求,明确题目类型,阅读表格中的信息,从三个阶段中任意选择一个,如20世纪50到60年代,从当时流行的词汇中,找出同属一类的三四个词语,如布拉吉、苏联老大哥、赶超美英、列宁装等,进行归纳,得出相应观点,即这些词汇反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等;将这一观点明确出来以后,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这一观点展开论述,最后在论述的基础之上,总结、升华,得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等认识;解题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清晰。
19.三角贸易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
它随着殖民扩张的不断深入、世界市场的扩展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以下三幅图反映的是三个历史时期(新航路开辟初期、新航路开辟后15~16世纪、19世纪前中期)的三角贸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三角贸易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1:欧洲殖民者将廉价工业品运往非洲,然后从非洲掠夺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
再将美洲的金银原料运回到欧洲。
这与新航路开辟后15~16世纪的黑奴贸易相符。
因在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