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生活万花筒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生活万花筒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本课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生活万花筒”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围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趣味,进而能够用文字表达出来。
通过观察、讨论和写作,学生将学习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转化为富有意义的习作。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并能够用文字进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观察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1. 观察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不仅看到生活的表面,还要发现背后的意义。
2. 文字表达技巧: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观察到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 习作示例材料
- 观察记录表
- 写作纸张
- 学生自带观察对象(如照片、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趣味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活趣事的回忆与讨论。
2. 观察指导:分发观察记录表,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生活,记录细节。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分享观察记录,互相启发,拓展观察视角。
4. 写作指导:根据习作示例,讲解写作方法和技巧,强调观察与表达的重要性。
5. 写作实践: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关于生活细节的短文。
6. 作品展示: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进行班级分享。
7. 总结与评价:教师点评学生的写作,强调观察与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持续观察与创作。
板书设计
- 习作:生活万花筒
- 重点:观察与表达
- 结构:导入 - 观察指导 - 小组讨论 - 写作指导 - 写作实践 - 作品展示- 总结与评价
作业设计
-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家中某一物品的观察习作,要求包含对该物品的详细描述和自己的感受。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与写作的实践,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转化为文字表达。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观察视角得到了拓展,写作技巧也有所提高。
然而,部分学生在文字表达上仍显得不够精准和生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指导和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加热爱生活,积极观察生活中的美好,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习作。
(总字数:约500字)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教学过程
1. 导入
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吸引注意力的关键。
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趣味图片或短视频,这些内容可以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如校园一角、家庭生活瞬间、街道上的有趣事件等。
通过这些生动的视觉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并鼓励他们分享出来。
这样的导入既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又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兴趣。
2. 观察指导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因此观察指导非常关键。
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观察的目的和方法。
可以通过分发观察记录表来帮助学生系统地记录他们的观察。
记录表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 观察对象:学生需要写下他们选择观察的具体对象。
- 观察时间:记录观察发生的具体时间。
- 观察地点:写下观察发生的地点。
- 详细描述:学生需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观察对象的外貌、行为、声音、气味等。
- 感受和想法:学生记录下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仅关注事物的外在特征,还要思考这些特征背后的意义和故事。
例如,观察一个公园里的老人,学生可以描述老人的外貌、穿着、行为,同时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独自坐在公园里,他在想什么,他的生活故事可能是什么。
3.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学生交流观察体验和想法的平台。
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并讨论他们对这些观察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应鼓励学生互相提问,以拓展观察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一个学生分享了他观察到的街头艺人的表
演,其他学生可以询问艺人的表演技巧、表演背后的故事等。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事件,从而丰富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4. 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是帮助学生将观察转化为文字的关键步骤。
教师可以根据习作示例,讲解写作方法和技巧。
重点应放在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观察到的内容。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策略,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描述的效果;使用感官词汇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场景;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事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或客观性。
同时,教师应强调观察与表达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
5. 写作实践
写作实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环节。
在这一环节,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一篇关于生活细节的短文。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如选择一个特定的场景、事件或人物进行描述,或者写一个以观察为基础的小故事。
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写作,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巡回指导,提供即时的帮助和反馈。
6. 作品展示
作品展示是学生分享自己写作成果的机会。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自愿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如投影、传阅等)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彼此的写作。
这样的分享不仅能够让学生从同伴的写作中学习,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7. 总结与评价
总结与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对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
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强调观察与表达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观察与创作。
教师的评价应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既要指出学生写作中的亮点,也要提出改进的建议。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如何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趣味,还能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这将有助于他们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观察生活的态度,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续)
8. 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巩固和提高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考虑到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 观察日记: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个家中的物品,如一个玩具、一件家具或一个家庭纪念品,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日记应包括物品的描述、与物品相关的回忆或故事,以及学生的个人感受。
-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写作技巧,创作一篇小故事,故事的主题可以是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个场景或事件。
这样的作业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9.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的环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需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
-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观察和写作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 教学方法: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 学生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反应如何?他们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
- 教学难点:是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学生在观察和写作方面是否有所进步?
- 改进措施: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哪些改进措施?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教学难点(续)
在解决教学难点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观察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提供具体的观察指导和示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深入观察事物的细节,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和讨论他们的观察,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 文字表达技巧: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讨论和练习来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表达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此外,通过反馈和修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趣味,还学会了如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在小组讨论和写作实践中,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然而,观察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文字表达技巧仍然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这些方面,通过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字数:约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