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
摘要:问题是一种教学方式,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知识基础的一项考查。

而实
际上,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问题解决能力难以提高,同时
影响这一现象的因素也多种多样。

基于此,本文便针对影响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
力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有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引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对小学阶段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面对这些
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及方法都需要进行转变,将以往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变为
侧重能力培养,这便需要老师重点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养。

问题解决能力是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特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因
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重点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
解题是学生学习中最常接触的一种形式,而解题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
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

但学生通常会由于各种影响因素而导致解题出现
纰漏,导致问题解决能力偏低的同时也难以提高。

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如
图1所示。

图1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因素
其中,内部因素为主观性因素,主要指来自学生自身知识基础与意识等方面
的因素,知识基础不足会导致学生思路受阻,解题效率低下;解题策略未能灵活
掌握会让学生在解题时无法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同时自身所学会的解题方法较为
单一,导致解题常常出现问题;元认知也叫做反省认知,指的是学生在解题错误
后反省错误的能力,若元认知能力不足,则无法从错误中快速寻找原因并改正;
信念与动机都是学生解题与学习积极性的来源,信念是积极学习的持久力,而动
机则是明确解题与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驱动力[1]。

外部因素主要为客观影响因素,主要来源数学题本身或其他外部因素影响导致学
生对问题无法产生兴趣,从而出现畏难心理等消极情况,使得解题能力的培养也
受到局限。

对问题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学生能否快速明确解题思路;环境因素也影
响了学生的积极性;题型因素影响学生能否联系已掌握的题型来找到解题方法;
问题的特点则影响了习题自身的条件凸显性或趣味性,让学生抓住习题特点来找
到解题方向;问题结构层次和复杂程度则影响了学生对于习题的理解与解决难度,也会从一定方面对学生的积极性带来影响;问题情境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带入性,
合理的问题情境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取问题条件和解题方法。

二、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有关策略
(一)转变教育模式,激发学生解题积极性
教育模式的转变不仅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改
革所需要践行的一项任务。

而对于问题教学来说,“3P”模式则具有较高的契合性
与实用性。

“3P”模式指的是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反思,这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流程,明确指出了数学解题教学的有效流程,也为解题教学带来了
启示。

问题发现指的是老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和发现,从中寻找
到数学问题;问题探索指的是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基础,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形式
如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进行问题的初步尝试;问题反思则是在问题解答完毕后对
解题流程和知识收获、不足进行归纳,不仅能获得数学知识与解题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能为学生积累解题经验。

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便可以引导学生对生
活中日常交流能涉及到的“A是B的2倍”和“A比B多2倍”等概念进行分析,但
首要的环节便是先让学生总结出一个问题,因此老师的引导便需要设计在浅显的
层面,只引导学生思考一下日常生活的倍数关系,或通过问题来引出学生的问题,“小刚手中有10颗糖果,小丽有5颗,小刚说‘我手里的糖果比你多一倍’这样说
对吗?”由此引发学生对两种倍数形式产生疑问,引出后续的探索环节,而老师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利用牙签、粉笔块等实物进行探索,最后再让
学生“汇报”以下探讨的结果,引发学生的反思。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问题形式多种多样,而不同的习题内容利用不同的设计形式也能发挥不
一样的效果。

而问题的设计也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问题,将思维代入到问题中,
从而提高问题的解答效率,问题情境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理解情境元素过程中理解和接受数学问题。

情境的创设需要保证与现实
生活的联系性,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具有非常强的代入感,能够让学生根据问题情
境自己构建出一幅生活场景,更具灵活性和趣味性。

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便可以通过超市打折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导,打完折后的商品价格许多都
成为了小数,这也合情合理,学生也经常见过,因此对小数形似的商品价格具有
一定的生活经验。

而生活经验便是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的基础,在情境中设计商品
价格估算、结算的计算题,能够起到有效的引导效果,让学生积极探索小数知识,并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意义,实现解题能力的培养[2]。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具有信心
传统的解题教学存在的不足有很多,其中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也大大局限了学
生的思维灵活性,传统评价模式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太过“低级”,否则便会
被认为没有认真听讲,这种基础性的知识都不懂,这便会对学生的自信心带来影响。

而这种评价模式学生会害怕出错,会让学生过于侧重标准性的过程与答案,
并不利于解题思维的培养。

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仅要包容学生的“低级”问题,也要鼓励学生质疑性的问题,抛却以往的批评,转变为耐心的引导
和鼓励,才能在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思维,全面的解题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心理
健康成长予以保障。

结束语: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需要从知识能力与意识等多个方面着手,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
养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融入到各个知识教学环节中,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
培养才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婷. 对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与培养路径的感悟[J]. 智库时
代,2019(22):270-271.
[2]段孝宇.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研究[J]. 小学数学教育,2019(08):1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