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定型与归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定型与归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偏差
摘要:本文分别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型的与归因的特性,揭示了由于文化定型与归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可回避的偏差,并针对此提出减少文化定型与归因偏差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文化定型;归因;跨文化交际
1.引言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型和归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文化定型和归因都具有不可规避的主观性,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了不可回避的矛盾,产生了偏差,从而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2.文化定型
2.1 定义
政治评论家Lippmann(1922: 81)首次提出,定型观念(stereotype)用来指不同社会群体“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即一个群体的成员对另一个群体的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
”[1]所谓简单化看法,是指对目标群体持有的意见过于简化,而且是一种不加任何鉴别的判断,因此,Lippmann 最初认为文化定型是错误的,非理性的。
但随着对文化定型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发现定型观念是一种认识(belief),且具有类型化、过度概括化和简单化的特点。
文化定型(stereotype)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简单的看法,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观念。
笔者认为,文化定型具有客观存在性、片面性和僵化性、文化差异性、相对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性。
2.2 特性
首先,文化定型具有客观存在性。
人类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定型观念和原型一样,是人类应付复杂的外部世界时普遍使用的一种基本认知策略。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类文化表象,人们往往采取简单化、分类化和概念化的认知方式,以认识其核心特征,即“原型”(prototype)。
其次,这种认知导致文化定型具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僵化性。
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不允许人类对世界上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物都逐一亲身体验和认识。
对此我们能采取的办法就是把特征相同的一群人归纳为一类。
这样概括往往过于简单,完全没有考虑个体差异。
与此同时,人类的文化差异性决定了文化定型的文化差异性。
贾玉新(1997)
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定型观念不可避免的受到本民族文化心理惯性的影响和支配。
[2]此外,文化定型具跨越时空的相对稳定性。
Katz & Braly 在1933年对100名普林斯顿大学生进行测试,以研究学生对部分文化群体的定型。
[3]1951年和1967年,学者们又重复作了此项实验,被测试的对象仍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
结果显示,在这三十多年间学生们对这些文化群体的文化定型观念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最后,文化定型但也容易受到国际政治关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呈现发展变化性。
如在上述研究中,普林斯顿大学生对日本人的文化定型在1951年有了突变。
这与其间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直接关系的。
与此同时,文化定型也会受到其他诸如经济、社会、文化习俗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变化性。
所以,杜林致(2006)指出,文化定型在趋同心理或一致性心理的映照下,它既会产生积极意义的心理预示,又有消极意义的先入为主或与己类同的固化偏见。
[4]
3. 文化定型与归因
3.1 归因的定义
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而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都有为自己或对方的行为寻找原因的倾向。
1967 年,美国心理学家Kelley提出三维归因理论,对Helder 的理论进行了扩充和发展,Kelly把归因现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之后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得出归因,称为单线索归因。
Kelly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行为者,客观刺激物,所处关系和情境。
行为者的因素是内部归因,后两者的因素属于外部归因。
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行为时自以为有充足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3.2 文化定型与归因
根据社会归因学理论,归因的标准是社会性的,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背景则是人们对行为解释的参照标准。
如果说文化定型是一个归纳的过程,那么归因则是一个演绎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个体会用定型观念进行归因,因而容易发生归因偏差。
形成归因的因素有信息、信念、动机等,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归因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前两个,一方面由于不了解或者是掌握的信息片面,产生了归因的片面;另一方面,一个社会群体成员在解释其他社会群体成员的行为时,常常以自己的文化为参照物来考察刺激物,然而文化的差异使得两者不相吻合,因此形成归因偏差。
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定型与归因事实上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
归因是建立在定型的基础上的归因,因此,尽管二者的偏差不可避免,但把偏差减少到最小程度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是十分必要的。
3.3 解决方法
首先,归因时应客观对待文化定型。
应持有友好和宽容的态度,增进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从而增进了解。
在不断了解的过程中,可以打破原有的定型,建立起新的定型,使每一个新的定型都在不断向真相靠近,从而使产生的每一个归因,其偏差都在向零靠近,最大限度的被减少。
其次,坚持平等对话,避免“本民族中心主义”。
文化定型的一个严重弊端是经常与群体/民族中心主义密切联系。
但正如高一虹(2000)强调,“文化定型侧重于描述而非评价,而群体/民族中心主义更多强调评价,常常表现为对他群体或民族的偏见和歧视。
”[5] 本民族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造成对他民族的歧视和偏见,对异质文化的误读从而造成定型的扭曲。
平等对话原则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则,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可以减少跨文化交流中的归因偏差。
4.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定型与归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坚持客观、友好、平等的跨文化态度,文化定型与归因的偏差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规避,从而最大程度的促成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Lippmann,W. Public Opinion [M]. N. Y.: Harcourt,Brace,1922.
[2]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Katz,D. & Braly,K. Racial prejudice and racial stereotypes[J ].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35,(30) :175-193.
[4] 杜林致. 归因与文化[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 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和超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