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保姓溯源发保宏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保姓溯源、发展及其他
口保晓冲
(一)
古籍《路史》、《礼记》、《学记》、《全唐文》、《明实录》、《周礼·地官·保氏》和《姓谱》、《氏姓典》、《稀姓录》、《姓氏寻源》、《南通历史札记》、《崇川保氏家谱》、《沧州保氏族谱》、《古滇保氏族谱》、《保氏效和堂族谱》、《广州保庆善堂族谱》及《西宁府新志》、云南边境班洪附近的“抗英纪念碑”碑文等大量翔实的史迹资料表明:中华保姓人家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姓氏溯源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寻根觅本、追源探流”加以发掘、研究、整理,可让后代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可为人文、聚落地理提供有价值的宝贵资料。

尤其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大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会起到很大作用。

亦如伟人孙中山先生所言:“寻根觅本、追源探流,为人之天性、中外皆然。

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应用。


关于中华保姓的溯源,就以笔者目前查询、寻觅、收集的史迹资料为依据。

计有九种说法:其一,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后裔保。

其后代以祖上名之“保”字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应为汉族;其二,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礼官保章氏。

其负责国子教育之职位,其后人以其先祖的官职为姓氏,称姓“保”,应为汉族;其三,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的安州刺史杜国公,亦属以先祖名中之“保”字为氏。

有安州刺史杜公神碑曰:“……夏有豢龙之官,周封唐杜之国,世载侯伯,勋茂晋鲁。

周公锡命:拯三代之衰,参五霸之业,斯保姓之姓之始也。

”其后代应为汉族;其四,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将领扩廓帖木儿(本名王保保),元末沈邱(今安徽临泉)人,元末大将察罕帖木儿之外甥、养子。

扩廓死后,其妻毛氏从亡,另一妾携幼子泛海居崇川(今江苏南通),后裔取祖上名中“保”字为氏。

还有明灭元前出征云、贵、黔、疆等镇守边关,以及驻守四川、甘肃、陕西、宁夏等地无法返回蒙古的将士,在明灭元后亦为避祸,取“保卫边疆”之“保”字为氏,其后代应为蒙古族;其五,源于蒙古族,出于元末镇守建宁(今福建境内)的兵马大元帅元善。

明灭元后,明太祖朱元璋闻其文武才干,念其平寇有功,甚有万民俱保,下旨免诛,赐“保”姓、封“天官”,才檄招致公拂,流寓通州西垣(今江苏南通城西地区)。

还有驻扎在山西洪洞等地的元降将士,亦受明太祖朱元璋之赐改姓“保”。

其后代应为蒙古族;其六,源于回族,出自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即“回族十三姓之一”。

但有《昭通保氏族谱》、《古滇保氏族谱》却称:“吾族原于蒙古,初以特穆尔(亦曰帖木儿)为氏,元之右族。

自库库台特穆尔尊号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名,于是改姓保氏”,并为避祸改民族成份为回族或汉、彝、景颇等族。

其入滇保氏后代应为蒙古族,非入滇保氏后代应为回族;其七,源于佤族,出自云南边境班洪附近的“抗英纪念碑”之碑记。

上世纪三十年代,缅甸境内英国人侵占云南班洪老乡境内一座资源丰富的矿山为己有,激起十几个佤族部落人民的反抗。

当时的民国政府为表彰显赫战功的部落王之一李氐三兄弟,赐予其姓氏为“保”。

其后代仍为佤族;其八,源于满族,出自东北三省境内。

沈阳市东陵区李相镇尾巴沟(原名苇芭沟)村,居住稀少的9户保姓人家。

经查看当地《保氏族谱》,著名史学家佟悦认定,此地“保氏”为“随名姓”,其家族后代应为满族的“蓝旗”;其九,源于异国他乡,出自
有关史料、史诗之记载。

《保氏效和堂族谱》称:“辽宁、新疆、西藏等地的“保姓”来自阿拉伯“。

而越南瑶族保留至今的一部史诗《过山榜》中却也提到保姓,系越南十二个宗姓之一。

由此推断:上为回族,下为瑶族也。

此外,据查询获悉,在傣族、藏族、僳僳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保姓人。

众所周知,在《新华字典》里对“保”字的解释,本意是养育。

而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均像人负子于背之形。

右下一点则表示大人放在背后加以保护的一只手,左下一点则平衡书写的对称,成为会意字。

幼儿不能行走,如何护理实非容易,常见的方法是把幼儿抱在胸前或背上。

这样,“保”字有了保护、守卫之意。

“保”姓人是以守卫职业为其氏族的原始图腾,以“保”字的形状作为氏族的族徽与族名,最终出现“保”姓。

由此可见,保氏祖先之苦心!帝王赐姓之用心!诸多姓氏研究专家、学者认为: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作为后人千万别小看于它。

真可谓:“姓者,生也”、“因生,赐姓”。

事实也如此,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没有姓氏的人几乎没有!即使有,也应该有个称谓,或叫“无名氏”。

其实,那那称谓、那“无名氏”便是他(她)们的姓氏。

要知道,姓氏决不是私人的事,也不只是一个家庭的事、一个家族的事。

姓氏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历史与血脉。

通过姓氏能够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

从而打开关闭久郁心中之大结,而不致于稀里糊涂地活在人间;能够知道自已的肉体与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而不致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能够知道古代姓氏社会的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够知道何人之间才能通婚,同姓也是一道门槛;能够知道……与此同时,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精神,进而溶入社会、推动社会、贡献社会,扩充到国家民族大团结之中。

而所有这一切,即为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十分方便与无比的激情啊!应该说,中华保姓之溯源就充分证实了上述的说法与考辩。

(二)
根据有关部门披露的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中华保姓人口数已不在稀少,计有46·6万多人(含居住港、澳、台地区及国外)。

其中,居住大陆的33万多人,列全国各姓氏人数之239位。

从春秋时期算起,自楚国公族后裔取祖上名之“保”字为氏,已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2700多个岁月,年均繁衍后代子孙146人左右。

应该说,保姓人无论居住那里,无论身份何族,也算人丁兴旺也!且分布广,全国各地都有,并成为现代常见的姓氏之一。

其中,保姓人较为集居的地方是:云南、江苏、河北、河南、贵州、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北京、上海、广东、广西、辽宁、内蒙等省、市、自治区。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是保氏始祖于明朝初期,奉旨“流寓”安家的第一个居住地,目前该区拥有保姓人家202户、674人;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是保氏始祖于明朝初期,奉旨由江苏南通入滇的第一个驻扎地,目前该县拥有保姓人家707户、2875人。

保氏祖先非常重视对后人“忠、孝、礼、仪、廉、节、德”等方面的教育,并以祠堂、碑文、札记、楹联、堂号、族谱、家谱等形式嘱后。

据笔者查询,目前在上海、广东等国家图书馆,以及云南、江苏、河北、四川、辽宁等地民间藏有保氏族谱、家谱之类的史料。

上述族谱、家谱中,普遍载有令后人深思的保氏辈分派字、楹联、堂号等。

如,江苏南通清乾隆年间的《崇川保氏家谱》辈分派字为:“钦明文思、允恭克让、亲睦九族、协和万邦”,此十六个派字为南通保氏自十七世始,一字一世;云南昭
通《古滇保氏族谱》辈分派字为:“世佑明德、家学渊源、汝钟贞洁、尔宇清廉、隆仁成祜、泽绪广延、沾益显达、龙华肇先”;河北沧州《保氏家谱》辈分派字为:“立世承延达,家继庆守洪。

国勤进盛廷,长林金玉广。

文章连云志,思德永福祥。

术学与田贵,景兆建中方。

”四川广元《保氏家谱》辈分派字为:“天成锡汝、大道昌明、万世永继、家国代兴”;青海有两支保氏的辈分派字分别是:“龙守得成、广积善德、克昌延年”,“官得全世维秉永,存才守长国万英”。

2008年12月,在云南省原副省长保永康的亲临顾问下,由云南省罗平县保氏族人、退休干部保佑泰执笔主编的云南《保氏族谱》(续谱)中,亦把昭通《古滇保氏族谱》中原32个辈分派字,续编增派为“志宏孝毓、继伟成昌、佩良功贤、祥能杰芳、繁盛济泉、福泰启刚、凤灵辉映、洛旭兴章”,与前相加共计64字,一字一世、六十四辈也。

此外,有族谱、家谱为佐证:辽宁、新疆两地的保氏堂号为“效和堂”,云南昆明的保氏堂号为“讲武堂”,广东广州的保氏堂号为“庆善堂”,河北西部的保氏堂号为“平山堂”、江苏南通的保氏堂号为“勤业堂”……。

又因保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山陽郡望,故以“望”立堂号为“山陽堂”。

河北“平山堂”的两扇大门有幅对联,曰:“平山世泽,吏部家声”。

1948
年间,河北“平山堂”所在县的西北坡村曾为中共中央所在地;贴在江苏南通西垣(今南通市崇川区城西)保家野大门前宅两扇大门、两扇旁门的两幅对联也令后人感慨。

其一,孝友家声,诗书门第。

其二,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韬略才偏壮。

还有保姓宗祠的两幅通用联,亦使后人晓知保姓最早溯源。

其一,姓啓保章,望出山陽。

其二,保章氏世袭肇姓,咸陽王投华衍宗。

上联,典指汉族保姓的渊源出自西周时期的保章氏。

下联,典指回族保姓的始祖赛典赤·赡思丁,封为咸陽王。

关于对保姓人的历史记载,亦彰显了与其他姓氏不同的悠久历史文化。

如,在史籍《周礼·地官·保氏》中记载:“保氏(笔者注:即保章氏)负责教授六艺六仪,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教,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乃教之六仪:一曰癸施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

”六艺六仪都与早期儒家教学的内容相合,似儒家思想的来源与基础之一也;史籍《全唐文》第422卷载:“有安州刺史杜公神道碑:受正性者德之元际篡重侯者业之盛,君子体仁以合德,积厚以感通。

著于神明,光於祚允者,其惟杜公乎!公讳鹏举,字某,其先京兆人也。

七代祖讳模,后魏为濮阳守,卫人宜之。

子孙世居东郡,故今为濮阳人。

夏有豢龙之官,周封唐杜之国,世载侯伯,勋藏晋鲁。

周公锡命,元旗火龙,拯三代之衰,参五霸之业,斯保姓之始也。

”似对保姓始祖丰功伟绩之赞也;史籍《明实录》中载:“扩廊帖木儿(笔者注:源于蒙古族明初保姓人始祖之一的祖先王保保)之妹为朱元璋之子朱樉之正妃。

”足见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定中原,利用婚姻关系企图招抚“扩廊走和林,屡侵北边,虽以中山十五万之众而不能挫,所谓天下奇男子也”之政治手段;还有史籍《南通历史札记》中记载的《保睿以知县拒贿宦官》、《保定纬受徐氏案累》、《元颖川王父子(清秋回猎图)》等风物掌故。

(三)
保氏家族与其他姓氏家族一样,亦有许多令人瞻目、敬佩的才干、名人。

除了以上提过的,明朝年间有:保贞配,系明初南通保氏入滇始祖阿保贴木儿之长子,原居云南沾益,后居罗平镇守滇东,世袭土军同知指挥,官至建威将军;保贞祥,系南通
保氏入滇始祖阿保贴木儿之次子,原居云南沾益,后居澄江腾越乡。

明朝永乐十一年,战亡於东都。

因征战疆场、屡建奇功,朝廷追授建威将军;保天性,云南沾益人,历任土军千户、世袭同知指挥。

明朝万历十三年,奉命统帅所属土军征战罗平剿匪,大获全胜后率所属残部及家人落籍桃花村隐居;保春和,河北宣化人,明朝宣德年间任广东市舶提举,是明代著名官史之一;保睿,江苏南通人,古籍《通州志》载:“保睿,字天与,明弘治十五岁贡,官至曲江知县。

因时有宦官过境,依例当敛财为贿,睿独不肯,遂为所中伤,谪福宁判官”;保旗,江苏南通人,当地知名度很高的诗书作家。

生前文才横溢、享有盛誉,但一直未得功名,待其死后被朝廷追授中宪太夫之虚衔;保质庵,江苏南通人,其文才横溢、族望颇高,于明朝万历十三年乙酉初撰辑《崇川保氏族谱》,是中华保氏编著家谱第一人;保益,云南沾益人,明朝万历年初仍袭土官之职,以武功盖世、屡建战功,被朝廷显授建威将军;保庆福,云南沾益人,系保益之长子。

明未清初期间仍袭土官之职,曾领兵抗拒吴三桂之叛军,战亡于疆场;保嵚,河北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系明朝嘉靖年间举人,是当时享有盛誉的诗书作家,著有多部诗词、散文集,号称冀北第一才子;保甸,江苏南通人。

古籍《明画录·画史会要》载:保甸,字君平,善画。

朱谋垩云:真迹罕见,未敢置评。

清朝年间有:保鉴,河北清平番(今永登县)人。

其幼年敏悟,过目成诵,誉为“才子”,咸丰进士,曾任七品京官,通经史、善诗文,有触即吟、无事不书,对诗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著有《春晖草堂诗集》等,诗中充分表达了忧国忧民之心;保堷基,江苏南通人,系保旗之子。

雍乾间著名诗人,有《西垣集》等诗集。

其中《涨沙》一首,翔实地描写了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通州沿江沙滩盛涨的情况,官至杭州府同知(知府副职);保老师祖,云南沾益人。

《中国伊斯兰教史》介绍他,一生以修真养性、传道办学为志,虔诚于伊斯兰正道事业,曾任大理西门清真寺教长;保先烈,云南昆明人。

其赴京赶考时遇见同场的通州考生保煐,业儒为清嘉庆已已年间进士,历任湖北、江苏等省州县官。

年届68岁告老回滇;保义和,江苏南京(应天府柳树湾)人。

其业儒得科名后,于清雍正五年赴滇,历官云南沾益州知府、曲靖府知事。

离任后,受当地族人挽留,定居沾益何家营,其五个儿中有二个儿子业儒为进士;保芝琳[,云南罗平人。

清道光年间从军闽浙,历官延平协副将、署闽安协水师副将、漳州镇守总兵等。

因屡建奇功,其卒后朝廷追授建威将军;保芝欢,云南罗平人。

其由战兵于清乾隆六十年随征湖南、四川等地,赏六品顶戴。

因屡建战功,官至宁波提督,八旬卒后追授建威将军;保试功,云南沾益人。

其在父亲保极(五品顶戴)的影响下,带兵操练有方、领兵打仗屡胜。

在以军攻克澄江等战斗中有功,蒙上宪奏准赏戴四品蓝翎,尽先补用守备之职;保性功,云南沾益人。

其在父、兄的影响下,善于领兵打仗、爱兵如子,在以军克复澄江等处有功,蒙上宪奏准赏五品军功顶戴;保肇基,云南昆明人。

其十二岁时入邑庠,癸未登乡试举人,联捷成进士,领点刑部主事,历署广东、安徽史司主事,京察一第军机处行走等职;保大泉,云南昆明人。

其幼年入邑庠,乙亥恩科中第三名经元。

当时滇乱、民不聊生,其顾全大局捐出巨金补充兵费,朝廷奖三品补用知府,赏戴花翎;保国安,云南曲靖人。

其二十七岁时随征攻克台湾,大胜凯旋后退出军界,返回故里过着隐居生活;保宁,蒙古正白旗人。

其系图伯特氏,靖逆将军纳穆札勒之子,是清乾隆、嘉庆年间以英勇善战而闻名的一代骄将,由亲军袭三等公爵,历任江南提督、成都将军、伊犁将军、四川暂署总督事、史部尚书兼镶黄旗汉军都统、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等;保庆祥,蒙古正白旗人。

其系图伯特氏,保宁之子,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著名战将,袭三等公爵,历任蓝翎侍卫、散序大臣、镶白旗蒙古副都统、正蓝旗护军参领、理藩院侍
郎、热河(及乌鲁木齐)都统、伊犁将军等;保兴,满洲镶白旗人。

系承吉氏,清朝将领。

历任鸟枪护军队长、累迁参领、陕西神木协副将、督标中军、宣化镇总兵、予骑都尉等。

嘉庆三年,贼自陕回扰达州,保兴要击於龙凤垭。

又战石梯坎,径路纷歧,会大风雨,贼压而阵,遂遇害;保兆炳,江苏南通人。

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癸未业儒科得3甲24名进士,历官广陵、临高县令,福建罗源知县、浙江湖州长兴知县,署儋州。

其善作诗文操笔立,著有《琴堂余兴集》、《双桂堂合稿》等;保麟,江苏南通人。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90年)庚辰,业儒科得3甲56名进士。

《南通历史札记》载:嘉庆中保麟居此(今南通城西端平桥北),宅内天井有古桧,相传宋代得植。

又载:保麟系保旗后裔,是享有盛誉的书法家;保时,江苏南通人。

《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云:时一作诗,字升甫,通州人。

性高洁,沈酣子史,善诗、画,工六书,尤精籇刻。

作古文碑记,磊落不可一世。

著《逋园集》、《梅花吟》、《广印人传》等;保学灏,字书山,号江村,江苏南通人,系清乾隆五十九(公元1794年)年间的举人,甲庚恩赐翰林院检讨。

其善书画、工写兰,著有《墨香居画识》等;保希贤,江苏南通人。

其嗜书画,善鉴别,楷书仿柳真卿,尤工小楷。

山水学黄公望。

家有尃园,构屋数楹以藏书、画,遭地山颜其额曰爱日园。

缀景十二,绘图作诗,一时题咏,称其孝养。

盖其父年九旬外,定省之余,书画为乐也;保乐斋,河北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中国画家名人大辞典》载:保乐斋,官至观察,善绘画。

其作品收录于《荻芬书屋稿八旗画录》;保逢泰,江苏南通人。

其系保希贤之侄,七岁失怙而能歌学教行。

年未冠,即工籇、隶铁笔。

善写生,尤长蝴蝶。

著有《仙岩诗抄》《墨香居画识》《广印人传》等;保嘉桢,江苏南通人。

其少年为武生,但不好武,而喜于吟咏,性甘淡泊,交友严谨,诗学杜少陵、书学黄庭坚,尤工行草治印亦极苍古,著有《酸梦斋集》《樵叟诗抄》等,是《崇川保氏家谱》主要撰稿人;保大章,江苏南通人。

《南通严氏家谱》载:保大章,系保天官后裔,善赋诗,生于清乾隆三十五年间,道光初考得主簿(州府文书),未及而卒,《崇川名家诗抄汇存》亦收录其名诗《夜泊文峰塔地前作》;保定纬,江苏南通人。

乾隆年间,官任江宁府学教授。

此时屡兴“文字狱”,江北则有所习闻之如东栟茶徐氏“一柱楼案”。

石伍“尝奉令查勘徐氏著书”认为,徐氏著书系文学创作之诗词,并非“反清复明”之言论,“依例先告发者批注”。

然而,却被时任江苏学政刘墉、当朝乾隆皇帝视为“同党”“逮京受讯系狱”。

后“省释”回南通故里,以诗书自遣;保昌,满洲正蓝旗人。

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由正蓝旗汉军都统擢礼部尚书。

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兼署兵部尚书,不久旋调任兵部尚书。

民国时期有:保廷梁,云南昆明人。

1904年与蔡锷、唐继尧、赵锺奇等留学日本,在东京法政大学主修法学,是同盟会首批会员。

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历任云南自治局长、东川府府长,云南高等检察厅厅长、财政厅厅长。

民国元年12月到任会泽知府兼知县后,因遭陷害被迫出家昆明邛竹寺。

后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著编《古滇保氏族谱》;保筱容,江苏南通人。

其毕业于清未状元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辛亥革命后任通州水师营署务,因擅长撰文书法、才华横溢、为人正直、廉洁开朗,在当地颇有威望。

抗日战争时期支持孙子保骥生参加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担保救出被国民党特务密捕的中共地下工作者邵永龙;保如琪,云南寻甸人。

其17岁时参加云南省防国民军,后进昆明军官教导团、云南讲武堂。

民国4年参加护国讨袁东进两广,历任司务长、排长、连长、营长。

因在广东某战场上英勇负伤,获八角军功章。

民国17年因父病回乡后,参与地方剿匪、经商及中共“边纵”和平解放寻甸县城的策应工作。

1950年1月任县政府生产科长,1951年在镇反中被诬处决,1986予以平反恢复名誉;保佐臣,云南罗平
人。

其在青年时代经商、务农,因为人谦恭谨慎、平易近人,赢得街坊乡邻的尊重与拥戴。

解放战争时期,他带头出枪出钱支援中共领导下的“边纵”,在罗平地区成立反蒋武装,为解放罗平、维护治安作出了贡献。

1949年3月,中共罗盘区委任命他为罗平县桃源乡乡长。

1951年他出家“归真”,1986年中共罗平县委追认他为爱国民主人士;保如贵,云南嵩明人,素有保官之称。

碑文载:保公,幼时习书,后以兵事自习。

中法战争爆发后,1885年参加广武军赴越南和越南人民并肩战斗,反抗法国侵略者的入侵,对保卫祖国边疆做过贡献。

同治三年,闻黔遭兵乱,祈师于,保公见义勇为挺身往救。

1911年受留日回国学生保廷梁之影响,参与反对清政府的斗争,组织回族群众参加“重九起义”。

由于有限于国,国民政府赠资立墓。

碑心“民国诰赠顕考保公如贵之寿域”;碑两侧;一生英雄存大志,千秋豪杰留芳名;保至善,甘肃崇信人,民国13年考入国立西北大学。

在这里,他受到共产党人和进步教师的影响与进步学生一起,上街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6年,国民党甘肃省党部内右派与左派斗争激烈,党务工作陷于混乱。

为此,共产党员刘伯坚以国民联军总政治部负责人的合法地位,建议派共产党员保至善等4人以“西北政治委员会特派甘肃省党部党务委员”的身份,到甘肃整顿党务改组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保至善任中国国民党甘肃省党部农工部长。

就这样,他以农工部长的合法身份,积极活动、筹办农会。

也就在此时,冯玉祥与蒋介石合流,顿时西北革命形势逆转,保至善在西安遭捕并被杀害于郑州,年仅26岁;保如光,云南寻甸人。

少年就读寻甸师范,云南讲武堂第二十期,后到国民党部队从军,历任中队长、副大队长、少校团副、上校团长、少将旅长、师长。

期间,受中共地下党的影响,在锦州、昆明营救过共产党人,还多次押送武器交给中共领导的“边纵”。

1949年12月,率部起义参加昆明保卫战。

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某部师长、副师长兼参谋长。

1955年转业任云南省交通厅运输局、公路局副局长,是云南省第三、五、六届人大代表,民革云南省委员会顾问;保子良,云南罗平人。

其17岁加入国民革命军,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后就读云南陆军学校,毕业后授少校军衔。

1938年春,他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退出军界回到故里桃源村,带领乡亲们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1948年,他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游击队,后任“边纵”二支队起二大队大队长,在桃源周边的十里八乡与国民党军队进行过数十次的激烈战斗,还冒着生命危险独闯敌营与之周旋,挽救了被围的沙锅寨人民群众;保世泽,云南罗平人。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弃文从武考入国民党战干一团。

1940年毕业后,奉六战区司令部命令开赴抗日前线,在宜昌备战时左脚负重伤。

伤愈归队后,参加了湖南洪江、芷江保卫战,因功升为连长、副营长、团副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考入南京中央警官学校。

毕业后,供职于昆明市警察局保安大队。

1949年12月5日,响应卢汉将军号召起义参加昆明保卫战。

云南全境解放后,他以旧军官的身份回乡教书、养蜂、行医。

1984年经曲靖军分区落实政策,按少校职务办理退休,是罗平县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保君建,江苏南通人。

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考取官费留学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国立北京大学、私立民国大学教授。

1927年后,历任江西省财政厅秘书,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教育局长,行政院驻北平政务委员会参议兼政治组长。

1936年入外交部,历任条约委员会委员,驻澳大利亚悉尼等国总领事,驻秘鲁、约旦、玻利维亚、土耳其等国大使。

期间,曾调回台湾任外交部顾问,并担任过联合国一至七届“副代表”、“代表”;保君皞,保君建之弟,江苏南通人。

其大学毕业后即入“中华民国外交部”工作,历任驻温哥华领事馆领事、惠灵顿领事馆领事、南非联邦约翰尼斯堡领事馆领事(加总领事衔)。

回国后,一直在国民党政府的外交部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