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凝血四项指标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凝血四项指标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
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肝硬化行凝血四项指标检验的价值。
方法:将41例肝
硬化患者和41例体检正常者作为调查样本,分别为调查组、正常组,研究在
2022年1月-2022年12月实施,入选后均行凝血四项指标检验,比较结果,并
对调查组实施严重程度分级,观察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凝血指标检查后有较大
差异,FIB检测后在调查组低于正常组,PT、TT、APTT等检测后在调查组长于正
常组,P<0.05。
FIB比较后在A级组高于B级组和C级组,在B级组高于C级组,P<0.05。
PT、AT以及APTT等指标比较后在A级组短于B级组和C级组,在B级
组短于C级组,P<0.05。
结论:凝血四项指标不仅能精准鉴别肝硬化问题,还能
判断其严重程度,可在肝硬化临床检查中使用。
【关键词】凝血四项指标;临床效果;肝硬化
肝脏功能涉及到代谢、解毒、造血等,此器官能合成凝血因子,若存在肝脏
损伤的情况,则无法合成足够的凝血因子,致使凝血机制受到影响,常引发糖代
谢紊乱等事件,对多个器官功能产生影响[1]。
肝硬化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该病
可观察到肝细胞广泛坏死的情况,纤维组织表现为弥漫性增生,经相关检查后能
发现假小叶、结节等组织。
肝硬化早期并无典型症状,假阴性率高,常错过肝硬
化治疗时机,导致肝损伤加重。
此时予以凝血四项指标检验,能对患者肝脏造血
功能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凝血酶时间等指标,能对肝硬化做出早期鉴别[2]。
基于此,研究将41例肝硬化患者和41例体检正常者作为调查样本,实施时间为2022
年5月-2023年5月,重点是探究凝血四项指标检验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41例肝硬化患者和41例体检正常者作为调查样本,分别为调查组、正常组,研究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实施。
调查组:最小年龄34岁,最大年龄69岁,均数(51.85±3.92)岁;25例男,16例女。
正常组:最小年龄35岁,
最大年龄70岁,均数(52.46±3.27)岁;26例男,15例女。
组间无差异,
P>0.05。
1.2方法
入院后均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查,检查前一晚8:00时开始禁食禁饮,直至次
日晨间8:00采集静脉血,将标本放入到抗凝管中,标本量为0.2mL,混匀后向离
心机内放入,调整离心机参数,时间、转速等经调整后分别为15min、2500r/min,上清液被分离后经凝固法完成相关指标的检测,除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
白原(FIB)外,还涉及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
1.3观察指标
(1)观察调查组、正常组指标差异。
(2)了解调查组患者严重程度,根据
其分级划分组别,分级依据为肝功能Child分级,其中有14例A级,19例B级,8例C级,比较各组指标即可。
1.4统计学分析
SPSS26.0中,凝血指标等计量资料的表达形式为(),性别等计数资料
的表达形式为(n/%),分别行t、X²检验,P<0.05,有意义。
2.结果
2.1调查组、正常组指标差异
凝血指标检查后有较大差异,FIB检测后在调查组低于正常组,PT、TT、APTT等检测后在调查组长于正常组,P<0.05。
表1调查组、正常组指标差异
组别(n=41)
FIB
(g/L)
PT(s)TT(s)
APTT
(s)
调查组
1.39±
0.30
17.85±
2.32
21.31±
2.25
48.55±
4.03
正常组
2.84±
0.26
11.55±
1.83
13.95±
1.40
26.22±
4.11
t
23.387
4
13.651917.783824.8400
P0.00000.00000.00000.0000
2.2调查组指标差异
FIB比较后在A级组高于B级组和C级组,在B级组高于C级组,P<0.05。
PT、AT以及APTT等指标比较后在A级组短于B级组和C级组,在B级组短于C 级组,P<0.05。
表2调查组指标差异
组别
FIB
(g/L)
PT(s)TT(s)APTT(s)
A级组(n=14)
2.01±0.3
9
12.55±0.6
1
18.85±1.
40
33.01±3.2
5
B级组(n=19)
1.68±0.215.03±1.12
2.01±
3.41.46±
4.0
27919
C级组(n=8)
1.21±0.2
7
25.08±4.0
4
26.03±4.
76
60.82±6.3
1
A级VSB级t/P
3.0908/0.
0042
7.2206/0.0
000
2.8808/0.
0071
6.3794/0.0
000
A级VSC级t/P
5.1181/0.
0001
11.5859/0.
0000
5.3399/0.
0000
13.7580/0.
0000
B级VSC级t/P
4.7439/0.
0001
10.1167/0.
0000
2.2898/0.
0307
9.5383/0.0
000
3.讨论
肝硬化病因较多,肝脏病变进展到该时期后一般无法治愈,仅能经各项肝脏治疗延续生命,但治疗时间和肝硬化预后有较高相关性,因而临床高度重视肝硬化的早期检出。
血清学检验便捷度高,其中凝血四项指标被证实和肝硬化之间有较高相关性,FIB属于常见糖蛋白,经由肝脏合成,当该指标降低后提示机体无法合成足够的蛋白,合成酶活性维持在较低水平[3]。
FIB在肝脏中会和凝血酶发生反应,降低细胞表面负电荷,强化细胞桥联力,若无法分泌足够该物质,常存在维生素摄取障碍。
PT能判断出肝脏出血情况,TT则能了解到肝素水平,若该时间处于延长状态,一般提示肝脏凝血机制变差。
APTT也能对机体凝血状态做出判断,若此指标延长,则提示凝血功能处于减退阶段[4]。
当肝硬化出现后,多数患者会出现肝功能不全的情况,无法合成足够的蛋白质,机体内凝血因子水平也会属于较低水平,纤溶因子消除效果欠佳,还存在组织凝血活酶清除不彻底的情况,均会降低纤溶系统的稳定性,也会使抗凝系统失去平衡,造成各凝血指标的改变[5]。
肝硬化作用下会出现维生素K吸收障碍等事件,此问题会使患者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肝素酶合成效果较差,导致凝血时间不断延长,即会造成各凝血指
标的变化,而且肝硬化越严重,各患者的凝血功能损伤程度也会随之增加,PT、TT等时间延长幅度也会上升,相关度较高,因而凝血四项指标有较高价值,可在肝硬化鉴别中使用[6]。
综上,凝血四项指标能反映出机体是否存在肝硬化问题,并且能了解到肝硬化严重程度,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王彬彬,刘岳青,王鹏. 凝血指标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研究[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23,39(5):51-54,67.
[2] 谢福生,李优,董素民. 研究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检测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判断的作用[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3,30(8):98-100.
[3] 袁星星,黄雁翔,靳海英,等.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DNA 水平与生化及凝血等指标相关性分析[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
床,2023,30(3):366-372.
[4] 张文军,李雪琳.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后血栓风险与术前超声血流参数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关系[J]. 血栓与止血学,2021,27(5):725-727,731.
[5] 李书云,郭庆涛,李明明,等. 凝血功能指标与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18(4):86-89.
[6] 朱东东. 凝血指标、肝功能指标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研究[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1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