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朝花夕拾2022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重点难点复习典型例题汇编(PDF)(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xxx
知识讲解 -
鲁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
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
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
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
是唯一的光。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鲁迅
鲁迅(1881 - 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
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
》
知识讲解 - 鲁迅的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4.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5.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6.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7.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作品简介内容概述《朝花夕拾》
--往事重提,旧梦亦真语言特色
经典例题
01 作品简介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
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
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知识讲解 -
作品简介
《后记》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无常》北京创作
《小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厦门
创作
02 内容概述
朝花夕拾
追忆逝者
《阿长与<山海经>》
《父亲的病》
求学之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琐记》、《范爱农》《藤野先生》批判嘲讽
《狗·猫·鼠》
《二十四孝图》怀念故乡
《五猖会》
《无常》
回忆乡间迎神赛会上的风俗,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对“无常”的喜爱。
全面评价阿长
知识讲解 - 全文概览
怀念父亲,批判庸医
追忆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南京、日本求学经历憎恶恃强凌弱者,嘲讽“正人君子”,同情弱者
批判旧道德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
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
--《狗·猫·鼠》
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然后作者自己说明“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说明了“仇猫”的远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实际上是纵恶养奸。
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些人。
【名词解释 - 中庸之道】
宋儒程伊川和朱熹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
正因为程朱这样的解释,很多人把“中庸之道”当成笑料,认为“中庸
之道”就是老好人,就是和稀泥,是非不辨,两边都不得罪,过日子马
马虎虎,得过且过。
考点1:猫的罪行
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时而却一副媚态;
第三,它总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
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考点2:人物形象
(1)狗:一类是“多管闲
事”的或者说是不愿与猫作
对的狗,另一个就是与猫打
了擂台,和猫争抢压迫群众
权利的人。
(2)猫:尽情折磨弱者,
到处嗥叫,有时又是一副媚
态的暴虐者。
(3)鼠:遭到压迫的生活
于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考点3:中心思想
(1)开篇就直接写明全篇是针
对“正人君子们”攻击作者
“仇猫”而引发;
(2)使用狗猫结仇的故事,深
刻揭露“正人君子”的虚伪性;
(3)通过童年仇猫的经历,表
达作者同情弱小,憎恶施虐者
的态度;
(4)结尾对当时社会上纵容邪
恶、不能除恶务尽的现象进行
了鞭挞。
《阿长与<山海经>》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记述儿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情景,对她害死自己的隐鼠,充满了憎恨和厌恶;而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却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知识拓展 - 《山海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
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
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
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考点1:人物形象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作者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初识:饶舌多事、不拘小节、迷信、无知后来:善良、淳朴、热情、乐于助人考点2:主题思想
(1)鲁迅笔调最温暖的一篇;
(2)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
(3)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
(4)长妈妈是中国旧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缩影。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二十四孝图》
此文章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
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鲁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对于当下的国人,孝道该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真正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定的人。
二十四孝图高兴、扫兴、绝望
故事似乎谁都知道,连不识字的阿长也知道
少时:听话、听命
如今:奇迹、生命之忧
“孝”如此之难
老莱娱亲 - 封建孝道的虚伪
郭巨埋儿 - 荒谬愚昧
最反感
二十四孝图
表明态度
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
者、谋害白话者,都应灭亡。
(1)比作《开工记》中吃小孩的麻叔谋;
(2)比作掩着耳朵的绅士。
对我国孩子读书的同情对比
(1)私塾内,读枯燥之书,被打手心;
(2)小学生粗拙的《儿童世界》与别国的精美的儿童用书。
调侃戏谑某些人言行不一举例反驳阿尔志跋绥(suí)夫回答少女的质问
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
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
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
他自己也
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
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
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子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
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
老“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
于是,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
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
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
知识讲解 -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
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
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
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
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
坛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
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知识讲解 -
《郭巨埋儿》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五猖会》
【知识拓展 - 五猖会】
五猖又称“五通”、“五圣”。
绍兴人把它们说成是马、猴、狗、鸡、蛇五种动
物之精。
五猖会是迎神赛会的一种,就是把五猖庙里的“五通神”请出来巡游。
这些迎神赛会当然是迷信活动。
但在当时,广大贫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根本无法享受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赛会在这个意义上说,也算作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记述儿时要去看五猖会,想到难逢如此盛大的庙会,
“我”笑着跳着,兴奋得不得了。
正要出发,父亲却命
令“我”背书。
一盆冷水把“我”的兴致全浇灭了。
文
章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考点1:中心思想
(1)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
(2)对强制教育对童心摧残的谴责。
考点2:父亲形象
受孔孟之道束缚,强制孩子读死书、死读书。
人是大抵自以为衔些事怨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能够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这句话充分说明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同时也说明一般的“愚人”比“正人君子”直率,不虚伪。
--《无常》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考点1:中心思想
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考点2:无常形象
具有人情味的鬼。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书
屋三味书屋书屋环境:清雅、感到新鲜教书先生(寿镜吾):方正、质朴、剥削、严而可亲可敬学习内容:脱离实际、单调枯燥读书生活:有趣、寻找读书外的乐趣 (1)喜欢自由快乐生活
(2)对百草园的喜爱
中心主题百草乐园色:碧绿、紫红
形:高大、肥胖、臃肿、轻捷声:长吟、低唱、弹琴味:又酸又甜
美丽的迷人景物
神秘的由赤练蛇联想美女蛇奇妙故事诱人的捕鸟(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详写)有趣活动热爱自然、乐趣无穷求知中不
乏乐趣
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
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
”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父亲的病》
父
亲
的
病表现了对名医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
中心思想人物分析(1)人坏,不告诉病人具体症状(2)病人已经没有脉了,他还是从从容容的(3)自己为自己造“传说”,造“舆论”(4)没医好周伯宜的病,便拉陈连河替罪“名医”
陈连河(1)颠倒黑白不分是非
(2)实实在在的江湖骗子
(3)使用连环套诈骗对象(1)为了得到遗产而不惜教唆少年鲁迅迫害自己的长辈(2)是个毒辣的女人衍太太
(1)父亲的病、请医治病(2)发现“名医”作假虚乱,目的是为了骗取钱财
(3)父亲看穿,愤怒不已主要内容揭示庸医的虚假、荒诞及罪恶
知识讲解 - 考点总结
真名何廉臣,系鲁迅先生为了表达对他的恨意,把名字颠倒所致。
《琐记》
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琐记》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
《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琐
记
(1)讽刺上流人物的伪善面
(2)批评了洋务派办学“乌烟瘴气”
中心主题
人物形象(衍太太)(1)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人(2)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
主要内容(1)衍太太所作所为
(2)用八股嘲讽中西学堂(3)水师学堂学生无法游泳(4)看新书报,读赫胥黎(5)煤矿的煤只够抽水机抽水(6)留学学子的建议过时《父亲的病》:
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临终时也没能享受安宁。
《琐记》:
(1)怂恿孩子们比赛打旋子,在孩子们跌倒时却又故作姿态;
(2)鼓励小孩子吃冰;
(3)给鲁迅看不健康的书;
(4)怂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藤野先生》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藤
野
先
生中心主题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情和正直、热忱、高尚的
品质,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
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主要内容(1)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2)与藤野先生 相处(3)对藤野先生的怀念相识:初到仙台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裹脚
赠照片题字惜别叮嘱
离别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拯救国民精神。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范爱农》
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
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
爱
农返回主要内容(1)同乡会争执,表现他的冷静、深刻
(2)酒楼叙旧,表现爱农招不到革命之路的苦闷
(3)报馆案风波,革命令人失望,爱农陷入凄苦
(4)爱农之死主要思想(1)此文通过描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会对正直爱
国的知识分子的摧残;(2)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范爱农性格特点:是一位进步却不合时宜、倔强、坦率、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艺术特色(1)通篇运用白描手法,用朴实的语言对人物进行具体刻画;
(2)运用简练朴实的对话,突出人物性格;
(3)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增强了鲜明的表达效果。
03 语言特色
内容上相互关联,
记忆和现实交杂。
《朝花夕拾》--往事重提,旧梦亦真
叙述视角多样化,选材真实全面。
善用细节描写,平素中见真情。
杂文味散文,
讽刺性语言。
内容上相互关联,记忆和现实交杂
《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除按照创作的时间进行排序外,在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如在首篇《狗·猫·鼠》中写到“长妈妈”踏死了自己的隐鼠,在第二篇散文中鲁迅主要回忆的就是阿长,题名为《阿长与<山海经>》;在第七篇散文《父亲的病》的末尾处提到了“衍太太”,作者则在第八篇散文《琐记》中详细地介绍了她。
这种“连环”式的排列,使每篇文章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
回忆性散文的写作大都以忆往追怀为主要内容。
应该说,鲁迅的写作初衷亦复如此。
在谈到这批文章的写作时,鲁迅先生深情地谈到了“思乡的蛊惑”,“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等等——这些东西“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些深情的表白,都表明鲁迅在那个特定的生存环境
中,在人到中年、身处异乡的时候,确实是打算写作以“回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来对抗那“纷扰”“离奇”的现实景况的。
在文章刚刚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这当然比现在的《朝花夕拾》更为明白直露地显示出鲁迅最初的创作用心。
但是,现实严酷的冲击,并不是靠自己“躲进小楼”寻“闲静”就可以避开的。
何况像鲁迅先生这样战斗意识、批判精神都十分强烈的作家,他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斋里去的。
这样,在创作《朝花夕拾》集子中的散文时,记忆和现实总是时时缠绕在一起,影响回忆性视角的正常投射,干扰了作者创作思路的线性发展。
这就出现了许多作品中显示出来的既回忆儿时生活又回应现实生活,既回忆以往的生活又批判现实社会的种种腐朽、黑暗势力和虚伪的“正人君子”、以“尊孔读经”为口号的复古主张的错综交织的创作情况。
叙述视角多样化,选材真实全面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没有一直以中年人的视角去叙述,而是结合所回忆的人、事、物,不停地转换叙述的视角,这样一来,叙述上更为便捷,读者读起来也更为真实,更能进入到鲁迅的回忆中去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忆。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来进行叙述,把江南常见的植物与昆虫写得活灵活现,把百草园写成了儿童的乐园。
这样的“乐园”在大人眼中是平淡无奇的,但在童年鲁迅的眼中却是充满乐趣和新奇的。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回忆了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写得极为立体、真实而不做作,这不仅是因为鲁迅语言方面的深厚“功力”,也体现在他刻画人物时所选择的具有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