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同步练
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11醉翁亭记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饮少辄醉(就)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弥漫的云气) D.树林阴翳(遮盖)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山行六七里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杂然而前陈者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杂然/而前陈者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负者/歌于途4.欧阳修用“环滁皆山也”描写滁州城的地理特征,对于这五个字有下面几种评论,其中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五个字高度凝练,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B.这五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C.这五个字仿佛一个全景镜头,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D.这五个字言简意赅,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5.用课文原句填空。
(1)《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四季不同风光的句子是:,, ,。
一季一幅画,每一幅画都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2)《醉翁亭记》中有动静相衬之美,“,”,以树林之静衬托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衬托太守颓然之静,趣味盎然。
【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峰回路转
(曲折、回环) 太守自谓也(对……说) B.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花) C.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D.而乐亦无穷也(也)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在乎山水之间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醉能同其乐其此之谓乎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9.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第1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B.课文第2段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作者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穷乐趣。
C.全文连用二十一个“也”,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D.课文以“乐”为主线,贯串全文。
通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10.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类文阅读】(一)[2020—2021·河南月考]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陇西李幼卿,字长夫,以右庶子领①滁州,而滁人之饥者粒,流者召②,乃至无讼③以听。
故居多暇日,常寄傲此山之下。
因凿石引泉,酾④其流以为溪。
溪左右建上下坊,作禅堂、琴台,以环之。
予状而述曰:自有此山,便有此泉。
山不过十仞,溪
不袤数丈,怪石皑皑,涌湍潺潺。
洞壑无底,云兴其间。
仲春气至,万木华发。
公登山乐,乐者毕同。
无小无大,乘兴从公。
公举觞酒,酒酣气振。
舍瑟咏歌,同风舞雩。
时时醉归,与夕鸟俱。
(选自独孤及《琅琊溪述》,有删改) [注] ①领:治理。
②而滁人之饥者粒,流者召:让滁州饥饿的人有粮食吃,把流亡在外的人召唤回来。
③讼:案件。
④酾(shī):疏导。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酒酣气振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时时醉归,与夕鸟俱。
13.甲文中,作者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
请分析滁人“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2分) 14.甲、乙两文中的治理者有着同样的情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丰乐亭记(节选) [宋] 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修既治滁之明年(2)问诸滁人(3)顾而乐之(4)因为本其山川16.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2)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17.找出文中两处写景的地方,并概括其写景特点。
(4分) 18.选文
围绕一个“乐”字来构思,说说作者笔下“乐”的含义。
(3分) 答案1.[解析] B“意”是“意趣,情趣”的意思。
2.[解析] C C项中的“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其他三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3.[解析] C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解析] B“意未尝不尽”的说法有误,应该是“意犹未尽”。
5.(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6.[解析] A谓:命名。
7.[解析] C A项,介词,从;介词,到。
B项,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译为“啊”。
C项,连词,表承接。
D项,代词,他们;副词,表示推测,“大概”。
8.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9.[解析] D“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表述有误,应为“衬托太守的与民同乐”。
10.这两句话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入手,以树木之茂密、禽鸟鸣声之婉转,突出表现了“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以及太守的与民同乐。
11.(1)离开。
(2)尽兴地喝酒。
12.(1)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2)当乘醉而归之时,已是禽鸟归巢,夕阳西下。
13.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14.示例一:两文中的治理者都有为官一任即造福一方百姓的情怀。
甲文中百姓游玩、众宾尽欢是治理者励精图治的成果,乙文中李幼卿使饥者有粮吃、召流亡者回乡的做法表明治理者能够心系百姓疾苦。
示例二:两文中的治理者都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甲文中所叙写的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等场景,乙文中所描述的百姓乘兴从公的其乐
融融的画面,都体现了治理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参考译文] [乙] 陇西的李幼卿,字长夫,以皇帝的侍从官身份治理滁州,让滁州饥饿的人有粮食吃,把流亡在外的人召唤回来,以至于没有诉讼案件(需要)处理。
所以(他)平时有不少闲暇时间,常常寄情于琅琊山之下。
于是开凿石头引出泉水,疏导它的水流成为小溪。
在溪的左右建了(可供歇息的)上下坊,又建了禅堂、琴台环绕着它。
我描述这些情况说:自从有了这座山,就有了这道泉。
山不过十仞高,溪流不过数丈宽,怪石雪白,泉水潺潺。
山间洞壑深不见底,云气时出其间。
仲春时节,阳气升腾,万木吐绿,山花烂漫。
幼卿公享受着登山游览的快乐,其他喜欢登山的人都跟随着他。
(大家)不分老幼尊卑,乘兴跟随幼卿公(同乐)。
幼卿公举杯畅饮,气势豪放。
推开刚刚弹的琴,开始咏歌,忘情地舞蹈于春风中。
当乘醉而归之时,已是禽鸟归巢,夕阳西下。
15.(1)第二年。
(2)之于。
(3)向四周看。
(4)根据。
16.(1)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
(2)喜欢它地方僻静而事务简单,又喜爱它风俗安适悠闲。
(3)又幸亏滁州的民众为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又乐意与我同游。
17.示例:开篇介绍清泉附近的环境,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在选文结尾,作者描绘游客们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感受时,只用了“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其用字之节省真令人拍案叫绝。
18.作者“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正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参考译文] 我担任滁州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得知它在滁州城南面一百步远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开辟出空地来造了一座亭子,(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事务简单,又喜爱它风俗安适悠闲。
(我)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每天和滁州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声。
(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美的景色,四季的景色,没有不令人喜爱的。
又幸亏滁州的民众为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又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是因为)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