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应巧妙使用留白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06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到下列现象: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教师就匆忙打断;回答问题时学生尚未深入思考,教师就让应答;布置问题随意性大,学生已开始阅读和思考,教师频频打断补充;对有关问题学生已作了充分地回答甚至已赢得满堂喝彩,教师仍要作强调补充……这样的课堂导致学生自读、自感、自悟的时间很少,使语文课堂重新回到“满堂灌”、“满堂问”的传统课堂,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难怪有人呼吁“语文老师,请你在一堂课里沉默半小时!”语文课堂应留下供学生思考回味的课堂空白,即给语文课堂留白,做到虚实相生,疏密相间。

说到“留白”,大家应该不陌生。

绘画中的“空笔”、书法中的“飞白”
,就是书画家在创作作品时,通过实有的线条和虚留的空白,体现整体的意象和情调,从而产生空灵的美学效果,以虚空传递丰盈,给欣赏者“不著一划,尽得风流”的效果,给接受者以广阔的想像空间和无限的艺术美感;影视屏幕上的空白镜头,也常常给观众留下想像的天地;音乐中的“歇拍”、戏剧中的“静场”等都是“留白”艺术的应用。

可见,“留白”艺
术是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下的空白。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如果能运用于语文课堂,可以还学生思维的天地,提升教学效果。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用标题留白
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文章的文眼,更是理解、分析文章的突破口。

所以只要我们能巧妙地运用标题留白,就能敲开文章的大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在教周国平《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开头我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为人的高贵在于什么?”有的学生说:“人的高贵在于权势、地位。

”有的学生说:“人的高贵在于金钱、财产。

”有的学生说:“人的高贵在于容貌”等等。

那么作者认为人的高贵在于什么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学生终于认识到: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即有思想,有才华,有着纯正的追求。

在教《范进中举》时,我问学生:“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就此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学生认识到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等对范进的态度都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从而认识到范进发疯的原因
及封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身心的戕害和世态的炎凉。

在教阿累的《一面》时,我问学生:“是谁和谁见的一面?在哪里见面?这一面为什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把握了全文的主旨,发展了思维。

二.巧用作品留白
有“曼哈顿桂冠诗人”之称的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在其作品中擅长运用留白,而且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小说往往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留下让人思索的“空白”,以此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因此这种结尾被人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留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空白情节(在小说中尤为突出),从而使读者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

当然,这种空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作者复杂激烈的思想感情的熔化,是藏而不露,使文章更见深沉、更具意味。

它能通过打破字面语言内涵的稳定性,拓展作品的思想容量,丰富语言的表达效果。

它同样担负着提示主题、抒发感情的重任。

在教学时,我们通过这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转变学习方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

本文力求从巧用课堂标题留白、作品留白、提问留白、评价留白、板书留白、测试留白等几方面来探讨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留白
杨祥林
语文课堂教学应巧妙使用留白艺术
056
cn.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06
种“空白”,不仅能品味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把握人物心理的高超技巧,还能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从而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教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时,布置学生续写该小说。

有的学生续写:靠近窗口的那个病人后来顿悟感到后悔而自杀了;有的学生续写:靠近窗口的那个病人悔悟后也像那位死去的病人给自己讲故事一样给新搬进病房的病人讲故事,给他人带来快乐,却因劳累过度而加重了自己的病情最终死去;有的学生续写:这位病人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他选择勇敢地活下去,去帮助那些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等等。

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的发展,真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感。

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中说:“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作者在阐述如何做到“四互”,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纯理论地讲道理,我们可以让学生举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些道理。

学生想到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李世民不计前嫌任用魏征的故事,慈禧太后下棋大臣因吃其棋子而被杀的故事,等等。

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此外,我们还可巧用作品中的省略号来启发学生。

在教黄飞的《甜甜的泥土》时,文中有:“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小亮)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我们可以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当然“空白”是一个文学审美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
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
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
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

读者可以
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像、去思
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地理解
和把握。

巴尔扎克说,作家要用
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
的思想。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创作来促
进学生的思维。

三.巧用提问留白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
在公开教学中,提问后就急着让
学生举手发言,结果学生要么回
答不到点子上,要么语句啰嗦,
颠三倒四。

究其原因,是学生缺
少思考时间。

因此,我认为,每
次提问后,应有意识地留一些时
间给学生读书、思考。

根据教学
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特别要
让中下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
行思考。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多问一句话:“同意他
(她)的意见吗?”这既可以给学
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深入思考问
题,又可以体现教学民主,凸现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即使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
师也不必惊慌不必愤怒,不要急
于做出评价,而要抓住错误中的
“闪光点”,诱导学生探讨。

心理
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
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
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由此可见,错误是极具学习意义
的课堂资源,真正的课堂会因错
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
环而充满活力。

当一些关键性
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
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
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
趣将被大大激发。

因此,当学生
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采用延迟
评价,即既不奉送“真理”,也
不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
中的可利用因素,追问暗示,引
导学生发现错误,而出现错误的
学生,有教师为伴,他们会找到
通往真理的桥梁,逐渐向真知靠
近。

那么,即使是错误也变得异
常美丽。

在一堂课快结束时,我们应
怎么做呢?大阅读教学理念告诉
我们,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
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
堂,还需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
走出课堂。

比如学沈从文的《端
午日》,在要结束课堂时,我们
可以问:“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能由今天所
学的课文想到什么?”学生就可
能产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来源及习
俗的探讨。

四.巧用评价留白
在有思考价值又有争议的问
题上,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的回
答做出评价,而要将评价的时间
推迟,给其他学生发表意见的机
会,实行延迟性评价。

因为对文
本的多元解读需要延迟性评价,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具有多元化、
个性化的特点,正如“有一千个
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
是不同的。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
一点,在对一些有探究价值问题
进行探讨的时候,要给学生一个
从容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
己的理解去寻求有个性有特色的
答案。

比如:有位老师在上《社
戏》这一课时,在分析社戏究竟
好不好看的问题上,尽管大部分
同学根据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反
应,都认为就戏的本身而言是不
精彩的,但个别同学还是坚持认
为“戏”好看,他们也有两个理
由:一是红衫小丑被打这出戏很
好看;二是在回去的路上迅哥儿
还想着再回去看。

这时,教师并
057
cn.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06
没有马上对这个问题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戏之所以让迅哥儿难忘的原因。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在理解了在看戏过程中所看到的景色,所经历的偷豆小插曲及和小伙伴的热情纯朴之后,同学们一致认为“戏”并不只是那表演的戏,“戏”的内涵是深刻的,“戏”其实代表了迅哥儿那一段美好的回忆。

此时,再回到那个有争议的问题上来,同学们都认为无论戏好不好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美、情美、景美,所以“戏”也美。

这时老师可以下一个明确的评价语了,那就是“戏”虽然不精彩,但却也是美好的。

重视“延迟评价”,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及验证期,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

因此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判断。

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

如果一味地不鼓励这种学生,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下去。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

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

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性格不同,爱好相同,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这种差异是受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同一”,势必会堵塞创新思路。

一堂课中对学生的信息反馈,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候“及时”评价反而会干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
发散思维能力产生抑制作用,扼
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
展。

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
的教学阶段,应该灵活运用智力
激励法中的“延时评价”原则,
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的
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相
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
创造灵感。

所以,请教师在适当的时
候,巧妙地使用延迟性评价吧!
五.巧用板书留白
板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
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板书能把
复杂的内容条理化、简单化,使
之更直接、更明晰地传授给学
生。

但是,如果在教学设计上对
板书讲一点“空白”艺术,对某
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给
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学生就会
对内容产生好奇、求全的心理和
求知的、释疑的欲望,从而使语
文教学充满新的活力,产生美妙
的艺术境界。

如在教学《美丽的
西双版纳》教师在写出“西双版
纳”“美丽”后让学生填充“美
丽”的内容,学生写出了“自然
景美”、“人文景美”、“人情
美”等。

教《孔乙己》时,有位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全
面分析和理解后,进行这样板
书:把“孔乙己”三字写在中
间,然后在周围形象地画上几把
刀刺向孔乙己。

再接着说,是这
几把刀把孔乙己致死的,结合刚
才对课文的分析,请同学们填出
这几把刀的名称。

看到这样的板
书,学生被深深吸引,于是积极
思考,研读课文,探究答案。


后,在空白处填上了“封建礼
教”、“封建科举制度”、“丁举
人”、“短衣帮”等内容。

通过
这种方式,学生获得了一种满
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板书
空白艺术在这里起到了良好的思
维效果.
六.巧用测试留白
在课堂书面考试中有的学生
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导致测试成绩
不理想,在批改试卷时,对学生
做错的地方可以不打叉,而改用
打点,在学生订正好以后再把点
改成勾,然后记上改正以后的成
绩。

例如,有位学生,学习很努
力,但考试很紧张,每次考试成
绩只有七十几分,当我问他原因
时他满脸通红,低着头,拽着衣
角。

看着他难过的样子,我心里
在思量如何提高他自信心。

一次
在发卷子前我提前悄无声息地让
他独立订正,并与他分析了失误
的原因后,再在他的试卷上写上
了最后的评卷得分:90。

在公布
成绩时我以90分作为他的成绩,
这次延迟评价缩短了他与别人之
间的距离,增强了他学习语文的
信心。

在以后的课堂考试中,他
的学习压力减轻了,学习成绩也
不断得到提高。

用这样的方法教
育偶然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效果特别好,因为这不仅帮助学
生度过了一次“危机”,而且让
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让
学生卸下了防卫的外衣,让思维
再次跳动起来。

当然,“留白”艺术在语文
课堂中的运用还不止以上这些。

它需要语文教师根据课文、学生
等具体特点不断加以探索,还学
生思维的天地。

参考书目:
1.《中学语文教学艺术100招》,王
世群主编,重庆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寸心集》,马东震著,宁夏人民
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3.《新课程核心理念例解》,吴永军主
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杨祥林,教师,现居江苏淮安。

058
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