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学习资料.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
曳(y©)直(zhi)数(cti)罟(gfl)湾(wii)丧(sang)衣Cyl )彘(zhi)畜(xu)庠(xidng)悌(ti)王(wang)苹(piao)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

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

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

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七十岁的人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段解
第一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四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五~七段: 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一一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简要分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了认为应该讣利于民,讣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 于民,
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
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

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

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

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

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

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i)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孳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5:【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

【胜sheng]:(古义:尽。

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义:那么。

今义:这;于是)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树之以桑】:树:一般“树”是树木(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一般“食”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吃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 办丧事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3.介词结构后置句: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固定句式
有的人……”)
(1)
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 (3) 是亦走也("是 ....... 也"相当于“这也是 ........ 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