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英文习语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工程学院
论文题目:
论中英文习语的文化差异课程名称:
趣味语言学
学生姓名:张鹏
学号:2013100761
院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1)班
任课老师:侯艳霞
论中英文习语的文化差异
张鹏摘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习语的翻译实质是文化翻译。
因此,对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了解在英汉习语互译中尤为重要。
本文从生存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讨论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了英汉习语翻译常用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引言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
它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它构成了该文化民族性格的基石。
语言是文化及该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得以反映的镜子。
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人,他们的语言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语言的特点,实际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的写照。
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高度浓缩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信仰。
从英汉习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英汉两个民族观察事物、认识外部世界的不同视角,感受英汉民族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依附,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本文就英汉习语所蕴涵的文化差异及习语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英汉习语学习和翻译提供一点借鉴。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造成翻译的困难。
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drink like a fish (豪饮),all at sea(不知所措),to miss the boat (错失良机)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1.2 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
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
权威和高贵。
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
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
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
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
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
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1.3 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它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
英美文化又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
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
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孝”,人际交往很注意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
中国文化又被称为“我们文化”、“集体主义文化”。
例如,中国人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仁义值千金”、“大树底下好乘凉”等,这都说明中国人常把自己和所谓自家人视为一体并希望能够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
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self is our centre”(自我是我们的核心),“life is a battle”(生活就是战斗),这些英语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1.4宗教信仰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
因此,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如“天经地义”“谢天谢地”“天无绝人之路”等。
中国历代皇帝也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
在西方人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
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
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诅咒一个人时人们常说God damn you,危险过后常说Thank God或God bless you。
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一直被奉为西方文化的经典。
英语中许多成语也正是出于此。
如finger on the wall (不祥之兆) ,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 (真心行善,不求回报)。
二, 英汉习语互译的主要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这就要求在语言转换中必须进行文化的转换。
因此,译者不能只按照字面的意思进行直译,还必须深入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信息,用原作语言及文化知识理解原作,以自己的理解为依据,用另一种对等语言进行各种转换,为译文读者精确传递原文信息,按“功能对等”原则让“读者同等反映”。
因此,习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
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 用奈达的话说, 即是“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另一方面,还要尽力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现于译文读者面前,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2.1 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
它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 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广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
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纸老虎(paper tiger);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直译的好处是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
但是, 如果直译太多或直译不当, 则容易使读者感到滑稽可笑或莫名其妙,甚至引起误会或错误联想。
如:不到黄河心不死(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猪八戒倒打一耙(To put blame on one's victim.)“黄河”和“猪八戒”等词汇都含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果直译,外国读者一定会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以“功能对等”的方式翻译才能在东西方读者中引起与愿意相符的感受。
2.2 直译加解释法
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 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 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合适的注解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 a Don Juan (唐璜,意为风流浪子) , 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 (运煤到纽卡索, 指多此一举, 纽卡索——英国一产煤中心) ,班门弄斧(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 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东施效颦(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estroy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
2.3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
如将“hold a wolf by ears”译成“骑虎难下”;把“as thick as thieves”译成“亲密无间”;“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译成“本末倒置”。
反过来,把汉语的“糟糠之妻”译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译成“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等,都是采用的意译手法。
和直译相比,意译更注重意义,忽略细节,要求译文自然流畅。
2.4 增译
还有一些习语,其中的形象直译后虽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用失误,译文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
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如: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