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展开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管理展开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班级管理:展开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
小组是班级学生群体的基本机关。
小组建设得好,整个班集
体趋向自然会呈现出较佳的班风,这应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然而,以前虽然我在班上一直也设了小组,但其作用并未说明出来或发
挥得不明显,究其原因有四:一是教师本人思想上重视不够,总以为
小组这种传统形式在新时期德育工作中已难以发挥教更多的出更育效益。
二是分组不科学,以前班上的多是以学习成绩好坏来搭配或以方
位座次来组合,而且班内各种小组太多(卫生小组、学习小组、体育
锻炼小组等),这在客观上也了小组积极作用的发挥。
三是小组之间
缺乏全力的竞争,每个小组很少把自己放在全班所在位置的位置中进
行建设,久而久之,小组缺乏生气,便成了一种为形式而已,最多不
过是一个清洁卫生单位或作业收交单位。
四是虽然往往必然每期都在
搞先进小组评比,但由于评比缺乏客观标准,大多是凭印象评比,因
此评比也流于形式,使小组建设缺失内在智囊团的动力。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有效地发挥小组建设在班级教育管理中
的积极作用,最近我各个方面在班内小组建设方面展开了一些尝试性
改进与探索,以试图赋予“小组”这种传统的班级形式以时代精神与
新的生命力。
这种改进与探索的核心便是引进,开展小组之间的各种
竞赛,以推动班级工程建设的年级蓬勃发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分组合理。
小组类型太多等于就不小组。
为了便于竞争,
我在班上只设第二种综合小组,这种小组一旦建立,便“永久”不变,而且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卫生小组,又是体育小组,还是文娱小组……之所以将小组固定不变,是为了让小组在不断的竞争中增强中
才凝聚力,并看到自己的发展情况。
由于是综合小组,因此在相关人
员编配时,尽量考虑各种“人才”的和谐搭配,使竞赛的峭腹尽可能
统一。
这些班主任小组内同学的座位也一直维持不变地紧挨着,如遇
调换方位,也是全组一起换,这样讨论便于小组的课后学习交流与讨论。
2.竞赛全面。
竞赛内容尽可能建议包括纪律要求的各方面和
班级、学校各种活动。
大致有这些方面:(1)课堂纪律;(2)学习
成绩;(3)劳动卫生;(4)体育比赛;(5)文娱演出;(6)出勤
情况;(7)作业收交;(8)为班出力;(9)行为规范;(10)寝室
纪律……
3.规则统一。
开学初,便由班委、小组长开会,拟定小组竞
赛的规则。
规则大致有这样几点:一是比赛采用积分制,各小组的基
础分为100分,然后在此基础上或加或减。
如每小组迟到一人次,扣1分;代表班集体出去比赛篮球每人加两分等等。
二是比赛结果不追求
表面上的绝对“公正”,而要体现出对后进小组进步的鼓励。
如资优
每次单元测验完后评比时,小组总分第一、二、三名的分别在小组分
上加3、2、1分。
但同时又排“成绩进步名次”,前一、二、三名的
分别加5、3、2分。
三是这个比赛只是“行为”比赛,而不是“观念”比赛,即仅就学生“做了什么”而展开评比,而不是抽象地评“思想
觉悟”。
4.严格监督。
规则一旦制定,便由班干部和各小组长严格监督,史书具体由班长记载各小组积分进展情况,各小组长也有一册
“账簿”,以便查对。
积分一月公布一次,使第二组都重要性明白本
组在全班的地位。
5.客观评比。
竞赛情况绘成图表贴在教室里,同时,班长和
专干贝状每人手里都有一个底表,这样到了期末评选时优秀专家团时,假如不用再人为地凭印象“评比”,只消看竞赛表上的点数,优秀小
组自然便产生了。
一期的小组科普知识,使我有以下感受:
1.竞赛活动确实使小组产生了执行力内在的凝聚力。
组员们
不但空前团结,而且为了使本组在竞赛中取胜,纷纷自行制定了“组规”,以保证互相监督,纯粹强化了每个学生的“小组意识”。
2.小组凝聚力明显好转的产生自然带动了班级风气的好转。
比如,以前有的同学不爱学习,现在为了小组荣誉,不但同组同学会
切实他,而且他本人也目不转睛会勤奋起来。
小组内部、组际之间交
流学习蔚然成风。
再如,以前操场不太会后面墙上的板报一直办得不
太好,现在分到小组,而且纳入评分,每个智囊团都非常认真,可以
说是一期比一期好。
3.竞赛评比使一些不好工作力度的要求也贯彻执行得以落实。
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前说过多少次,但总不好检查。
现在
将此纳入考试成绩,一些最细小的要求(如“坐、走姿势端正”,
“衣着整洁”等等)学生也不敢不做到,因为一旦老师、同学发现违反,便要扣小组的分。
又如教室里不随便扔烟头,以前也是“老大难”问题,而现在根本不用我操心,每天中午自会有卫生小组检查扣分。
这样一来,卫生状况的保持大大优于过去。
最后,还想谈谈两点认识。
第一,组织小组竞争,只是班级管理的一个手段,是班主任
工作的一部分,它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取代其他工作。
因此,过分夸大
刻意其作用也是不合适的,我们在抓智囊团建设的同时,拟应抓好其
他班级毕业班教育管理其他工作。
第二,我想谈谈对“德育量化”的不同看法。
我认为,德育
是一项复杂反复无常微妙的精神创造,其效果既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也是综合性的(即既有观念的——思想、情操、修养、习惯、情趣,又有行为的——各方面的表现)。
而且同教学相比,教育具有
“非实验性”,因为不好控制各种干扰因素。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德育量化”的提法虽然新颖,却不科学,被“量化”的只是“表现”,而非德育全部效果。
小组竞赛也好,操行评分也好,都只是如
前所说的“行为”比赛,它可能(仅仅是可能)是德育效果的一部分,可以是德育效果的参看,但决非“量化”后的德育,因为德育无法真
正量化,如果我们片面追求“德育量化”,恐的我们已经开始使德育
改革回到过去政治思想工作的形式主义老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