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1: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对经济的影响
1.农业
(1)农业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重视兴修水利。

(2)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城郊的种植发展起来。

(4) 也得到发展。

2.手工业
(1) 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 有很大发展,对后来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
(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政府重新铸造,使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3)对外贸易也有长足发展。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对政权的影响
1.内容
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1.表现
(1)鲜卑族
①内迁的劳动者成为中原农民,贵族成为。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
①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影响: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

[深度点拨] 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知识网络]
1.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

2.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全面汉化,消除了民族隔阂,推动了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它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深化理解】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特点
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

后期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2)作用
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④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4)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课堂练习】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2.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
C.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5.孝文帝曾说:“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

”为此他( ) A.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
B.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
C.继承鲜卑族的祭祀礼仪
D.推广汉族的音乐和礼仪
6.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充分反映出( )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7.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这一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
拓跋元贺赖贺
丘穆陵穆独孤刘
步六孤陆贺楼楼
A.为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C.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割据局面
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8.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均田制B.三长制
C.新租调制D.汉化政策
9.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值得肯定,主要是由于( )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顺应了时代潮流
C.加快了民族融合D.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10.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
11.(2019·潍坊高二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是一批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汉族士大夫。

《魏书·高祖纪》说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冯太后还亲自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等道德思想传授给拓跋宏。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在隋唐时期以青春焕发的面貌和绚丽多彩的文明行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打下了基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概括指出这一现象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说明材料二的论断。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选D。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项应为货币交易。

2.解析:选C。

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3.解析:选D。

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佛像造型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

5.解析:选B。

孝文帝认识到礼乐制度对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另一方面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

6.解析:选C。

“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7.解析:选B。

材料信息反映了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这一举措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故B项正确。

8.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

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随着服饰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

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9.解析:选D。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最主要的是要站在今天中华民族的高度上来思考这一问题。

D项概括全面,符合题意。

10.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及分析、辨别能力。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统治的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1.解析:(1)第一小问现象,从材料一中“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等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使汉化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的角度来回答。

(2)依据所学知识,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的角度说明。

答案:(1)现象:北魏最高统治集团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影响:使汉化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2)说明: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
进步;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2.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