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
(1)、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
(2)、掌握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及特点。
(3)、掌握汉武帝重用儒学的举措。
2、过程与方法
( 1)、用资料剖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剖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感情态度价值观
( 1)、经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德政思想对稳固社会、发展经济有踊跃作用;
(2)、经过汉代教育系统的成立认识教育是培育人材的要点,重视教育对推进文化事
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课重难点
要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详细举措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教案
教课方法:史料教课、分组议论、多媒体课件协助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出现和形成,春秋期间孔子创办儒家
学派提出儒家思想,战国期间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进前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完好的系统。
秦一致后,儒家思想受到严重打击。
那儒家思想是如何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呢?我们今
天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认识了这课内容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儒家思想是如何成为
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
讲解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初的“无”
情形:(出示 PPT)
资料一,⋯⋯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可以具醇,而将相或乘牛。
——《 . 食志》
活研究一:上述资料反应了西初年怎的社会象?此治者采纳了怎的治国策略?
期回答:社会象:秦末火,社会损坏重。
恢复生和平定人心, 治者汲取教, 采纳与民歇息政策。
回授与田宅,免其役等。
举措:“无而治” ,了如减租、免奴庶人,士兵复
情形:(出示 PPT)
资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非遇水旱,民人家足,都鄙庾尽,而府余。
京之累百巨万。
太之粟相因,充满露于外,腐不行食。
——《 .食志》
资料三班固当形曰:“ 六十余,国内安,府充,而四夷未,制度多
活研究二:依照资料,初养精蓄锐政策施的影响
期回答:极:恢复增,生活平定,国力盛;悲观:王国膨;土地吞并;匈奴患
2、“无” “有”
(1)、原由:① 朝力的恢复和增 ; ②社会潜藏着危机:王国、土地吞并、匈奴患等
(2)、目的:加中央集,适国家一的展
(3)、举措:政治上:布“推恩令”解决王国事上:青、
霍去病北匈奴
上:重抑商等
思想上:法家思想不再适社会需要
武帝 , 国力盛,此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宽泛的
治国方略。
于是武帝便招良文学之士,自策治理国家的性的思想,称“ 良策”。
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武帝的策,并在第三次策中一步从理上述了“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的平生(出示PPT)
a.三次应付策问《天人三策》受欣赏、为官
b.暮年著《春秋繁露》
c.创制新儒学系统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情形创建(出示PPT)
资料一:“天子授命于天,天下授命于天子。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祸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独特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以致。
”
资料二:“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资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一样,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认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研究活动三:上述资料反应了董仲舒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预期成效:(1)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此刻国家一致,但
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没法一致。
主张儒家六经以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
国家统治的平和一致。
以合适当时增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场面的需要。
(2)针对增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看法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觉”学说。
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因为天数,这就为君王履行皇帝的威望有了合法的依据; 但同时又对君王的威望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一定时辰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依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汉朝的皇帝和今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
刻责自己,谋求改良。
“天立王,认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 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
(3)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倡导孝道
在此以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构成的:君臣、父子、夫妻、昆弟、朋友。
董
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妻三项,称为“三纲”。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
论归纳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觉和阴阳五行说为理
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系统。
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即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道德。
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人的自
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他鼎力倡导孝道,认为孝是理当如此。
【仁】──亲也。
对人宽厚有爱心【义】──事之宜也。
为人正派,泾渭分明【礼】──理也。
待人落落大方,行为庄重【智】──智慧也。
办事果
断周祥【信】──诚信也。
做人诚实庄重讲信用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专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拥有时
代特点的新儒学系统。
4、影响
(1)新儒学为封建统治供给了理论依照。
关于扭转内外废弛的形势十分有益,深受汉武帝的
欣赏,并付诸推行。
(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要点性作用
合作研究——小组议论达成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踊跃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固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可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特别是今日祖国一致的需要。
所要扬弃
的是此中唯物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抹杀全部不一样学术派别
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鼓舞各样学术思想的争鸣。
(2)“天人合一”和“天人感觉”学说,纯属唯物主义,无稽之谈。
可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倒是有益于封建统治长远的。
(3)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扔掉。
五常尊崇仁义礼智信,扔掉此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构成部分,应当弘扬。
特别是此中的“信”为今日社会的急迫需要。
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获得汉武帝的全面一定,汉武帝采纳了一系列举措使儒学成为正统思
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原由:(1) 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 汉武帝采纳尊儒的举措
合作研究四:汉武帝采纳了哪些举措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思想方面:一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加国家大政,地方政府按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擢升老百姓 , 儒士为相。
(3)、教育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创办教育、倡导儒学。
2、独尊儒术的结果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尊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儒学之士在中国政治和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3)有益于稳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盘据权力,保护多民族的国家的一致与稳固。
(4)思想文化专制致使诸子百家学说逐渐沉静无闻。
讲堂总结(出示PPT)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期间,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代时候,受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期间,正统思想
部署作业
练习册检测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有为”到“无为”
1、汉初的“无为”
2、“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贡献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3、董仲舒新儒学额特点、影响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原由
2、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