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研究——观察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研究——观察法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离不开观察。

观察法是社会工作研究中定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当然,社会工作研究的观察与日常生活的观察自然有所不同。

(一)概念与类型
观察就是出于具体目的,利用感觉器官和其他手段,有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现象资料;它并不是简单地“看”,而需研究者去“感受”,从而进行实质性解释。

观察法有多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观察者是否融入被观察群体,观察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前者是观察者真正进入被观察场境,被视为自己人,从内部进行感受;后者是观察者持旁观者身份,进行探索性研究,收集一般信息。

二是根据过程控制程度,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前者体现标准化特性,对象选择、范围确定、内容架构和程序安排都事先有明确计划;后者的诸多要素都是临时决定的。

三是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接触程度,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前者是观察者进入实地直接了解被研究对象的情况,后者可以是借助某些工具(如单面镜)对被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也可以是通过物质痕迹(损蚀物、累积物)或行为标志(无意识现象)了解被研究对象的信息。

尽管观察的类型众多,但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方法是保证观察质量的前提。

(二)观察准备
观察准备包括思想、身体、知识和心理等方面。

思想准备指如何
在观察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因为观察需要眼、耳、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的应用;观察者需要足够的知识;观察者的心理也必须成熟,否则可能会面临不必要的障碍。

(三)观察内容
观察内容取决于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

对社会工作研究而言,“人在情境中”可以作为研究者进行多元观察的重要框架。

所谓“人”,涉及其情感、行为和认知;所谓“情境”,涉及被观察者的家庭、非正式网络、正式网络、媒体等诸多主题。

研究者必须领悟情境脉络、目标、介入、接案、实施、历程、成果、成品、影响性等概念,将研究主题操作化、用“敏感性概念”来引导观察、根据研究主题的架构、强调某些事件、活动或行为的重要性。

服务对象所处的自然场境、人文社会场境、方案过程和正式活动、非正式活动和计划外活动、方案或服务对象本土语言、行为语言、非干扰性的指标、计划文件等,都是值得收集的资料。

(四)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包括值得注意的一切内容,因为任何信息都可能为分析提供思路。

说服被观察者接受当场记录或录音是一个有效的记录手段,但也可能使他们望而却步。

如果受访者不同意当场录音记录,研究者在每次访问结束后应赶快回忆当时情境,做好事后记录。

记录应标明基本资料(如地点、在场人员、自然场境、社会互动等),内容详细具体。

除了记载所见所闻外、观察者的感受、对事情进展的反应、对事情进展的感触及思考等也应成为记录内容。

(五)评价
1. 优点
观察法的最大优点是简便易行。

研究者往往不用精心准备和设计就可以开始观察。

该方法可较好地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及事件的过程信息,容易发现对象未报告的隐秘资料,丰富资料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不同类型的观察法有其相对优点。

参与观察因研究者被视为自己人而可获得较深入资料,非参与观察因不会影响研究对象而易获得较客观资料,结构式观察因事先有收集框架而资料较系统,非结构式观察因随意性而可获得更广泛信息。

2. 缺点
观察法由于注重收集过程资料因而比较费时费力,研究者难以控制具体情境,有些资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由于研究者有其背景局限,而且主要利用感觉器官收集资料,有时就会出现“观察者偏差”,不能保证观察资料的客观性。

当然,不同类型的观察法既然有相对优点,自然也有相对缺点。

此外,由于观察法属于定性研究,其应用范围也比较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