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与高职体育课程思政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体育精神与高职体育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郏孙勇1,陈庆果2
(1.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2.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摘 要: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体育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晶,具有教育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独特性与包容性相兼顾、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征。
中华体育精神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是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要求,也是培养中国特色人才的内在要求。
本文提出,以体育精神为纽带,厚植中华文化自信;以项群理论为基础,提升教学针对性;以典型案例做示范,增加课程吸引力;以高职院校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职业契合度等途径,推动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以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中华体育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
以登山精神、女排精神、奥运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受到普遍认同的,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家国情怀的一种价值追求。
新时代的中华体育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体育强国战略实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提出“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拉开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序幕。
体育课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是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体育学科中开展课程思政,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体育文化传承。
1 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1.1 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
中华体育精神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
融合体,是体育精神在中华大地的传承
性发展,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
的主要体现。
相关学者和专家针对中华
体育精神的内涵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黄
莉在《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
来源》一文中提出,中华体育精神既具
有体育精神的全部内涵又具备中华民族
的体育特点,是体育精神在中国的具体
化;罗小婷在《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
继承、创新与发展》一文中认为,新时
代的中华体育精神主要包括全面发展的
人本主义、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遵纪
守法的公平竞争、自我超越的英雄主义
和健康自信的乐观主义5个方面;伍绍
祖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将中华体育精神的
内涵概括为“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
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
斗”;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
谢琼桓指出,中华体育精神主要表现为
“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
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国
家体育总局原局长刘鹏将中华体育精神
的内涵概括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
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
拼搏”。
当今大众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
知更倾向于刘鹏同志的提法,因为其概
括了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科学精神、
法治理念、集体主义、奋斗精神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是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
现。
1.2 中华体育精神的特征
中华体育精神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吸收借鉴了西方
体育精神之后的一种继承式创新性文
化,具有以下特征。
(1)中华体育精神
具有教育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的特征。
其
教育性主要表现为中华体育精神具有激
励、促进、鼓舞国民认识体育、理解体
育并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有梦想、敢拼
搏、愿奉献的社会主义公民。
其政治性
则体现为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赛事、
体育活动等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
心、自信心及凝聚力、国家认同感,促
进社会和谐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中华体育精神具有独特性与包容
性相兼顾的特征。
中华体育精神是在我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22)11-031-04
投稿日期:2022-07-11
基金项目:教育部职教创新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类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理念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BKC 215017)。
作者简介:郏孙勇(1977—),教授。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带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如气功等养身体育蕴含了身心并育、天人合一等中医学理论,荡秋千、打沙包、跳绳等源自民间娱乐活动,但同时又吸收借鉴了西方优秀的体育精神,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原有传统体育精神、发展过程中的内生体育精神和来自西方优秀体育精神的结合体。
(3)中华体育精神是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中华体育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国家和时代的需求对原有的传统体育精神和外来西方体育精神进行了调整、修改。
例如,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红色体育就表现出强烈的斗争意识和家国情怀,我国的奥运精神与西方国家相比会有更浓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
2中华体育精神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
2.1 基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中华体育精神从属于中华体育文化且是中华体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引导,培养符合国家发展的人才与公民,因此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学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都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能发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
2.2 交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强大,个人的理想就失去了实现的土壤和平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致力于帮助学生成为能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体育应将人的全
面发展与国家利益高度统一,提倡每个
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
相连。
体育教育在追求促进学生个体全
面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坚持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鼓励学
生将个人梦想的追求与国家发展和民族
振兴等远大理想信念相结合,实现个人
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2.3 汇于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目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
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
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
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
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
才。
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
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弘扬中华体育
精神与实施课程思政都以为社会主义建
设培养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和归宿,力
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和精神文化的
教育,使之成为既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又
具备正确的思政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3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体
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
3.1 中华体育精神中蕴含的思政
素材
体育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
治教育素材,将体育专业教学与思想政
治教育有机融合,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
育的准确性,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
功能。
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属于必修
课,包括球类、田径、武术、游泳等多
种运动项目,中华体育精神在这些运
动项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不同的
运动项目所蕴含的课程思政素材既有一
些共性特点,又有所差异。
其共同点表
现为要求学生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都要
遵守比赛规则,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训
练和比赛时不言放弃、顽强拼搏、超越
自我等;差异性表现为集体类运动项目
更强调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能
类项目更关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百折
不挠的拼搏奋斗精神,民族民间项目和
传统武术侧重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
展,国际型体育赛事是培养爱国主义精
神的良好机会等。
因此。
体育教师要根
据不同运动项目中凸显的不同中华体育
精神内容来挖掘不同的思政教育素材,
根据教育需求进行主题式的归纳、设
计,以更充分地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教
育价值。
3.2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体育
课程思政的价值
3.2.1是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体育强则中国强,中华体育精神扎根于
中华大地,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孕
育,具有无可睥睨的精神文化力量,对
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繁荣、提升体育综合
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
作用。
因此,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实施
体育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体育强国
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弘扬并深入
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将其融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传承中华传统体育
文化,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校园。
这表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传
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实施体育强国战
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环节。
校园作为国
家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传承、传播
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命,
需要认真研究并努力践行中华体育精神
的弘扬与传承,积极为体育强国建设贡
献教育力量。
3.2.2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
年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
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
食粮,具有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特色。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
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
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
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
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明确了要在教育
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实施优秀传统文
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
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文
化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修正和完善思
想、道德和价值观,达到以德育人、以
文化人的教育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在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去粗存
精、与时俱进,推动自身朝更好方向发展。
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责任之一。
3.2.3是培养中国特色人才的内在要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中国特色的思想认识、文化认同、理想追求和家国情怀,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进入新时代以后,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高尚思想品德相统一的、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困境。
中华体育精神因其具有教育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独特性与包容性相兼顾、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征,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在锤炼意志、提振志气的同时建立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也是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内在要求。
4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路径
4.1 以体育精神为纽带,厚植中华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并发展壮大的基础。
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在高职院校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使体育课程更具有中国味道与中国特色,进而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
首先,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以中华体育精神来引领体育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统一。
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中华体育精
神的价值认识,提升自身课程思政意识
与能力,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中华体
育精神的弘扬与传承融入体育课程的知
识传授、技能实践、道德教育和师德引
领,促进中华体育精神走进体育课堂、
融入思政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文化
素养。
其次,要建设中华体育精神的主
题校园文化,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
的“三全育人”格局构建。
校园文化是
一种隐性的教育课程,能够以间接的、
不易被察觉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育,在
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功能。
建设中华体育精神的主题校园文
化,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
和布置,如提供开展中华体育精神主题
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完善相关设施设
备,增加海报、广播、刊物等的宣传推
广;另一方面可以举办中华体育精神相
关的教育活动,如讲座、报告、比赛、
仪式、运动会等,以主题鲜明、参与性
强、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中华
体育精神在校园中的弘扬与传承。
4.2 以项群理论为基础,提升教
学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指
出,“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
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
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为新时期的
课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
体育课程思
政项群化的提出,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所
谓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就是要以项群
分类为基础、以知识技能教学为载体、
以教学内容与特点为依据,对同一项群
属性运动项目所蕴含的课程思政素材进
行充分挖掘,提炼其中的共同思政元素
和育人因子,构建体系化的体育课程思
政的教学内容。
要利用体育课程思政项
群化理论,对拥有同一项群属性的运动
项目所蕴含的中华体育精神和共同思政
教育素材进行挖掘、整理、设计,巧妙
地将其融入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
要充
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实践教育特点与思政
课程的理论教育特点,让高职院校学生
在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中,通过身体力
行的亲身实践达到锻炼身体、学习知识
技能、接受体育文化熏陶、提升体育素
养等多重教学目标。
要深入挖掘不同运
动项目所凸显的中华体育精神,开展主
题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的
针对性和精准性。
例如,在足球学习中
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团结协作、发扬集体
主义精神,在长跑运动中鼓励高职院校
学生坚持不懈、奋斗拼搏,在体操训练
中带领高职院校学生展示自我、展现超
越突破精神等。
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
运动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并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具体学情,设计侧重
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
教学方法,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教学实
效性。
4.3 以典型案例做示范,增加课
程吸引力
中华体育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
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十
分丰富的内涵。
其中,有一些故事与
人物因为有代表性的作用和突出的表
现,而成为中华体育精神的经典案例。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
运会,这是一场举全国之力举办的奥运
会,体现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团结互
助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场锐意进取
的奥运会,中国运动健儿在比赛中取得
了51枚金牌,中国成为第一个登上金
牌榜首的亚洲国家。
北京奥运精神被概
括为民族精神、爱国精神、进取精神、
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和谐
精神。
以奥运精神作为教学案例,能够
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国家归属感、民族
认同感、民族自尊心;能够让高职院校
学生树立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法纪意
识;体会顽强拼搏后为国争光、为自己
争彩的成就感、自豪感;理解团结协
作、尊重他人的人际交往原则;等等。
男子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2020年东京
奥运会半决赛中跑出了9.83秒的个人
最好成绩,创造了亚洲男子百米纪录,
成为家喻户晓的“亚洲飞人”。
苏炳添
的成功是他坚持训练、不畏艰苦和勇于
突破的结果,代表了中华民族在追求发
展的道路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敢
超越、为国争光等优良民族品质,也成
为中华体育精神的典型代表。
类似上述
事件与人物,因为成就突出而被广大民
众所知晓,成为知名度广、代表性高、
时效性强、感染力大的经典案例。
以这
样的内容作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案例,更容易增加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国家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优良资源。
4.4 以高职院校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职业契合度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性的技术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思政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既要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况特点,又要顾及高职体育课程职业实用性要求,充分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教育理念。
一方面,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和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认识。
中华体育精神对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都至关重要,既能推动个人的精神意志磨炼和人格修养完善,又是实现国家和民族发展所必备的精神力量,是应被广大高职院校学生深入学习、大力传承的精神食粮。
体育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高职院校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知仍然是偏重技术教育的,认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就是掌握一技之长以立足于社会。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强行必修的体育课和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课并不重视甚至心存排斥,所以要在体育课程思政中弘扬中华
体育精神,首先要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对
中华体育精神和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认
识,进而改变其学习态度。
另一方面,
要结合专业岗位特点和职业标准要求
在体育课程思政中融入中华体育精神
的弘扬与传承。
一是根据专业学科的
不同制订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方案,如
职业警校更侧重爱国主义、奉献精神
的教育,可以将奥运精神、女排精神
等凸显为国争光的典型事例融入体育
课程教学活动中,促进中华体育精神
的弘扬传承。
二是要结合职业岗位需
求,开展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提升职
业综合素养,如园艺管理类专业学生
的体育课程思政可以融入古人天人合
一的体育养生理念;会计类专业学生要
强调法纪意识、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等等。
5 结 语
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
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国家发展、实现
民族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持。
因此,要不
断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
蕴,通过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其在高职
院校中的传承弘扬,帮助高职院校学生
成为既有专业知识技术又有本土思想立
场的社会主义人才。
参考文献:
[1]辛哲,吕晓东,赵畅,等.中华
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和战略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
学报,2022,41(1):43-49.
[2]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
涵与思想来源[J].中国体育科技,
2007(5):3-17.
[3]罗晓婷.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
继承、创新与发展[J].西安体育学
院学报,2021,38(4):402-408.
[4]谢琼桓.中华体育精神是全
民族的精神财富[J].求是,2000
(21):11-13.
[5]刘鹏.充分发挥体育在和谐社
会建设中的作用[N].人民日报,
2007-05-21(9).
[6]薛浩,郑国华.我国体育类课程
思政项群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价值意
涵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2021,55(4):20-27.
[7]高晓峰.体育课程思政的历史传
承、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2022,45(06):36-47.
[8]熊双,蒋毅.“立德树人”视
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
蕴与实践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
报,2021,20(12):48-52.
[9]黄宏.北京奥运精神[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8.
待体育课态度不认真,出现迟到、早退、违反课堂纪律等情况,体育教师可以借此引入法治观念的德育内容,告诫大学生不遵守规则,甚至不遵守法律的后果,提高大学生自己遵守规则、遵守法律的意识,使大学生在学校做一个遵守校规校纪的人,步入社会后做一个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公民。
3 结 语
大学生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内容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
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到高校
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质量,为此建议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重视大学
生专业体育技能与体育知识的学习,也
要在教学中重视德育教育内容的渗透,
将育人作为根本目标,潜移默化地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
在高校体育教学
中需要通过体育课堂常规、结合不同体
育项目的特点、结合体育游戏及体育教
学评价等途径进行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周志成,何侃侃,晏宁.德育工
作精准育人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
教育研究,2020(6):147-150.
[2]陈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提升的探索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
导刊,2020(1):134-136.
[3]张娜.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
146-147.
[4]钱思辰.高校体育文化中的德
育价值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
(2):30-31.
[5]熊双,蒋毅.“立德树人”视域下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
实践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20(12):48-52.
(上接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