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案
【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的主要表现,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评价福利国家;
2、时空观念:能够认识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以及各种社会运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3、历史解释:结合教材中以及提供的史料和信息,能够解释社会结构变化的特征以及客观评价福利国家制度,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能够总结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举措,提高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能够深刻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学习学生反越战运动,能够认识到人们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二课教学内容,这节课主要叙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系列新变化。

本课包括四个子目:“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和“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o第一个子目主要讲述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措施进行经济干预以及在国际协调方面的发展;第二个子目内容叙述了科技革命的情况;第三个子目则阐述了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一一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化,最后则描述了福利国家制度和社会运动的概况。

总的来说,这一课内容较为复杂,四个子目的内容也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表示着生产力的新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则表明了生产关系的新变化,而后面两个子目的内容则是社会关系的新调整。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中学生,他们有较为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他们身上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且,学生们在经过初中的学习之后,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
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表现
2、科技革命的影响
3、福利国家的评价
难点:
1、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实质
2、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评价
【课程导入】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张图片,图片上展示的是1945年时美国的一家肉店。

我们看图片上白色纸板写着:RATIONINGENDSTOMORROW,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答:明天结束定量配给制。

对的,定量配给制是二战期间美英等国政府为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而采取的调控措施。

随着二战的结束,国家政策进行调整,定量配给制便被取消了。

我们看到,定量配给制实质上是国家出面来对市场进行引导。

为什么国家要对市场进行干预呢?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干预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第一部分的学习:生产关系的新变化一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生产关系的新变化】
一、国家调控
(一)背景
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家为什么要进行调控,大家来看这张图片。

1、战前:自由放任导致的经济大危机
“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上个单元学习过的内容,这张图片反映了什么场景呢?
答: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人们大量抛出股票,证券市场陷入恐慌。

对的,这是我们第17课学习过的内容。

这之后呢,便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这场经济危机为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经济的破坏、失业人数增多等等沉重的打击。

这也充分反映出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问:那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应对这场经济大危机的呢?
答:日本、德国等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美国政府进行政策调整,罗斯福实施新政。

对的,也正是法西斯集团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战中:二战的教训
二战的爆发也为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生死存亡的教训,我们看图片上,城市经历过战争后已经变为一片废墟,战争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西方战后的废墟
但同时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也为这个时候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调控提供了很多经验。

3、战后:外部冲击
问:那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战后恢复发展经济苦恼的时候,社会主义国家
在干什么呢?
答:实施五年计划。

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也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4、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
国家的宏观调控背后也少不了理论基础的支持,就是凯恩斯经济理论一一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认为这是用“看得见的手”来管理经济,与自由放任时期,只用市场和价值规律“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相对应。

正是在战前、战中、战后三个时间段的背景以及凯恩斯主义的支持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大家可以根据老师的总结方式在课本上进行标记)
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大家阅读下面这两则材料。

(二)措施
问:结合课本分析才材料中体现了哪些措施?
材料一: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1946年就业法》,根据此法,联
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能、资源,为待业人员提
供有益的就业机会。

材料二:为了引导经济发展,日本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如1955
年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7年的《新长期经济计划》和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有效的推动了日本经济
的高速发展
答: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教师总结:对的,我们从材料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各国为了调控经济首先采用了常规手段一一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又采取了行政手段一即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除此之外呢,各个国家还采取了经济手段一一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实施宏观调控。

那这些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呢?我们来看PPT上这组数据。

(三)效果:一定的成功,又陷入滞涨
材料一:
世界工业增长率示意图
我们从这两个材料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都得到了一个比较大的提升,这说明通过各国通过宏观调控在经济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经济增长较快。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材料一中“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问:同学们能够根据材料一的数据变化分析20世纪70年代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吗?
答:出现不同程度的“滞涨”现象,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教师总结:对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明显下降,而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

这说明了各国的宏观调控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通货膨胀等问题呢,各国再次进行了调整,适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各国先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所以又适当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通过这样一个变化,我们其实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是不断的寻求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的平衡。

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其实是将国家政权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私人垄断资本结合了起来,也就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

过渡:国内的调整当然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协调来配合,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
国际协调方面的发展。

二、国际协调
在这一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国际经济组织来加强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协调。

(一)经济组织
1、金融
我们来看课本115页的历史纵横。

1945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收支不平衡;世界银行则提供长期贷款,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它们成立时的运行机制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帮助维持黄金与美元基本固定的汇率,即一挂钩双固定,形成了一个体系一一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贸易
1948年开始临时运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时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关贸总协定主要是为了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来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通过这几大经济组织的建立,我们看到这其实最终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图片。

世界金融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共同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贸易向制度化、法律化方向发展。

过渡:通过这样的国际协调产生了什么作用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二)作用
我们看到从1948年到1970年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是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说明通过建立经济组织来进行国际协调,有利于大国间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为什么说是“相对平等”的协商呢,我们再来看115页的历史纵横部分。

世界货币体系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而且美国因为认缴资金最多所以获得最大的投票权,这说明这些经济组织实质上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因此我们说是相对平等的协商。

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之生产关系的新变
化,那同学们知道导致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答:生产力的变化
对的,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二战后生产力的新发展一一科技革命。

【生产力的新发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科技革命的背景。

一、背景
我们先来看这张图片,这是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问:同学们知道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吗?
答:爱因斯坦
对的,那他为什么能够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被称为风云人物呢?
答:他提出了相对论。

对的,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相对论的提出为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也使研究从宏观领域进入到了微观领域,为量子力学的创立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止匕外,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问世也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课后查询资料进行深入的了解,老师就不再一一解释了。

除了两大科学突破和三大理论的支撑之外,两次世界大战也促进了科技革命
的发展。

我们来看下面这则材料。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大国为了赢得胜利,在军事科学技术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原有的科技潜力在某几个点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

雷达技术、喷气式飞机和火箭技术、运筹学理论、自动控制技术、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都为战后新的科学技术发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大战期间还造就了一大批卓著的科学家,这些科技人才为战后科技革命准备了技术力量。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看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都为战后新的科学技术发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过渡:两大科学突破、三大理论基础以及两次世界大战都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发展,那在科技革命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技术呢?
二、内容
1、三新: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
首先,有“三新”。

第一个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新能源一一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原子能又称为“核能”,在现在的社会中应用也十分广泛,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核电站,第二张就是美国拜伦核电站。

原子弹爆发美国拜伦核电站
第二个就是新技术一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建立起来。

我们现在的电脑是非常便携的,小巧方便,但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非常大的,大家可以看图片,它有一间房子那么大。

第三个新就是新材料的出现,比如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的出现。

复合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兴材料,广泛地用于航空、宇航、化工、造船、汽车、电气制造等行业,还有超导材料、纳米技术等等。

止匕外,还有很多新的技术出现并广泛应用。

2、三技: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
人们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地球,而扩展到了遥远的月球,这主要得益于空间技术的发展。

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亦称航天技术。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跨入了航天时代。

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成功。

与此同时,海洋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进步。

海洋技术一一蛟龙号生物工程技术一一克隆羊
第一张图片是我国的载人潜水艇一一蛟龙号,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
制的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020米。

第二张图片是克隆羊多莉,1996年,绵羊多莉被克隆出来,这意味着人类具有了大规模扶植动物优良品种、批量生产转基因生物的能力,生命科学翻开崭新的一面。

但同时人们也在为它的滥用而担忧。

过渡: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三、影响
我们先看上面这两张图片:
左边的图片中是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个人计算机”选为“年度机器”。

右边的图片是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把“You”(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其封面注释说:现在,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的时代,欢迎你来到这个时代。

从这两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次科技革命使人们进入到了新的时代一一信息时代。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时代,到现代第三次科
技革命的信息时代,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

那除了使人们进入信息时代之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还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想一下现在我们的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电饭煲、洗碗机等等自动化、智能化的产品出现并广泛应用,解放了我们的双手,而且智能机器人也逐渐被研发
出来,代替人们做一些危险的工作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生产力的新发展,和以此带来的生产关系的新调整。

那在此基础上,社会关系又有哪些新变化呢?接下来让我们来进入第三部分——社会关系的新变化。

【社会关系的新变化】
一、阶级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出现了变化,出现了第三产业一一服务业,例如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等都属于第三产业。

而且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我们从下面的表格的对比中就可以发现。

美国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表
1950年1995年
第一产业6% 2%
第二产业36% 27%
第三产业58% 71%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就业结构当然也会随之而变。

问:大家阅读课本116页的表格,并结合下图数据,说说从中能获得哪些信J息、。

答: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富裕阶层大约占10%~15%
60%~70%的人口(或家庭)属
于中间阶层
劳工阶层占10%~15⅝
社会底层占10%以下
图一
图二
对的,“中间阶层”
大部分就是哪些从事第三产业的脑力劳动者,所以也称为白领工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
口增加,也就意味着“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我们从图一中可以看到,美国由原来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变为橄榄球形状的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

这种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从图二也可以看到,中间阶层有房、有车、有钱,说明他们有较高的收入和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等。

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o中间阶层也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力量。

过渡:虽然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但是社会贫富差距仍然
很大,收入存在分配不平等现象,所以人们便开始抗争寻求公平和平等。

二、分配关系(福利国家)
1、内容
问:资本主义国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缓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呢?
答: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对的,这也是我们课本上所说的“福利国家”的内容,即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两个方面。

“福利国家”的建立也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各级政府实施的社会福利,名目繁多,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1)社会保险。

按规定缴纳有关社会保险金者才能享有的福利,它的主要项目有老年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残废保险等。

(2)福利补贴。

不论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公民都可以得到的补贴。

2、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试着根据材料来评价福利国家制度。

材料一:在福利政策方面,(英国)政府主要通过以下四项法令,建立起一整套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国家保险法》(1946年通过),提供了“从摇篮
过),规定雇工受工伤后,除了由雇主支付一定的费用外,还可获得国家颁发的救济金。

……《国家医疗法》(1946年通过),规定给予每个英国公民免费享受医疗、药品、住院和护理等福利。

……《国家援助法》(1948年通过),补充了上述法令,……规定对那些根据上述法令尚不能满足需求的人提供援助。

此外,政府还发放食品津贴,以降低食品价格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材料二:法国44岁男子提尔里∙F他一直靠一项名为“特别互助救济金”的福利补贴维持生活,每星期为99.75欧元(约IOOO元人民币),24年来从未工作过一天。

除了每月要房屋贷款之外,其余所有开销都由政府埋单。

此外,他可以享受免费医疗,每年圣诞节时还可以得到152欧元的额外奖金。

每次求职时,他总是想尽花招砸掉即将到手的饭碗,以便继续领救济。

答:①积极性: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②局限性: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教师总结:从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到,福利国家制度对社会有着“减震”的作用,即缓和收入分配不均、保持社会稳定;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福利国家制度的开支都由国家来承担,对国家——增加财政负担;对个人方面,也降低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容易养懒汉。

通过这样的分析,大家应该更容易理解课本∏7学思之窗部分,尼克松政府提出新的社会福利计划的原因了吧。

3、调整
福利国家制度过于依赖国家的财政,因此当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

除了减少福利之外,政府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进行改革呢?大家阅读学思之窗的材料进行[1]答。

答: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教师总结:对的,我们看到尼克松政府适度减少政府公共开支,并且鼓励人们工作、有选择地进行援助,并且提高行政效率来维护公平。

这其实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
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举措。

过渡: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族群关系的变化。

三、族群关系一一社会运动
1、黑人民权运动
在这些社会运动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了,直到现在,黑人民权运动也轰轰烈烈,比如前几天很著名的“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美国的暴动。

为什么在美国爆发了黑人民权运动呢?
问:大家阅读下面的材料进行回答。

材料:在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是根深蒂固的。

……当时(二战后)约占全国总人口11%的黑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1952年黑人的工资只有白人的一半,失业人数却是白人的两倍。

许多地方黑人仍然被剥夺选举权。

南部12个州在交通、公共场所、学校教育等方面实行种族隔离。

……但当美国黑人放眼世界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兴起,特别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就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

1955年4月亚非万隆会议,在美国各阶层黑人中引起了广泛反应。

——吴于廛、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答: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教师总结:从材料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美国虽然在60年代时已经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是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然广泛存在,比如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用文化测验的方法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等。

再加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万隆会议的影响,美国黑人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例如:罢乘公共汽车运动和马丁•路德•金的演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