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登岳阳楼课件3沪教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意境:宽阔广大 →狭窄具体
感情:喜悦自豪→凄凉落寞
思考:为何有这么巨大的变化? 请从作者的胸襟和遭遇思考。
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对比
现实:人生坎坷,怀才不遇,桑 田沧海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 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 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 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 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 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 楼的千古名篇。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两句中的 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洞庭湖广阔无 垠,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 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 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 是天下的百姓。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凡, 惊天动地。
思考:前四句与后五、六句在意境和 感情上有什么变化?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5/24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7
谢谢欣赏!
2019/5/24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8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颈联 :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 居一叶扁舟。(沉郁之叹) 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 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政 治生活坎坷,但他从未放弃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哪曾想最终一事无成。 昔日的抱负,都成泡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尾联凭栏遥望北方,忧 国忧民。 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 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 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 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 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 涕。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 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 般。传说中,这里曾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 鲁肃检阅大军的地方。
•杜甫(712—770)
知识回顾
字_子_美__,自称少__陵_野_老__。他创作 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 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诗_史__”,是 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 甫也被誉为“__诗_圣_”。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首联 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 “昔闻”与“今上”构成流水 对。“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 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 升平。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 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 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 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 呢?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 歌形式,风格__沉_郁_顿_挫_;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 《_杜_工_部__集_》。
杜甫草堂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 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 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 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这 时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 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当时吐蕃 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处于多事 之秋。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 庭湖向南漂泊。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 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
岳阳
楼 雄踞岳阳市西门城头的岳阳楼,
建筑精巧雄伟,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 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 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北宋年间重修和 扩建。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整个建筑 没有用一颗铁钉,一道横梁,这在祖国古 典建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
‘今上’,喜初登也。” 你是否同意?
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 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 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 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两句:过去只是耳 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 就上了这岳阳楼? 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 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 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 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 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 深深的含意。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颔联 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 气势磅礴。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 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 描画了出来。联想到曹操咏海的 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相 同而心情各异。
赏析 “坼” “浮”
二“坼字”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
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 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 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 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 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 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 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把一派壮 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感情:喜悦自豪→凄凉落寞
思考:为何有这么巨大的变化? 请从作者的胸襟和遭遇思考。
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对比
现实:人生坎坷,怀才不遇,桑 田沧海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 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 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 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 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 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 楼的千古名篇。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两句中的 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洞庭湖广阔无 垠,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 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 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 是天下的百姓。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凡, 惊天动地。
思考:前四句与后五、六句在意境和 感情上有什么变化?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5/24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7
谢谢欣赏!
2019/5/24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8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颈联 :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 居一叶扁舟。(沉郁之叹) 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 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政 治生活坎坷,但他从未放弃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哪曾想最终一事无成。 昔日的抱负,都成泡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尾联凭栏遥望北方,忧 国忧民。 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 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 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 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 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 涕。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 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 般。传说中,这里曾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 鲁肃检阅大军的地方。
•杜甫(712—770)
知识回顾
字_子_美__,自称少__陵_野_老__。他创作 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 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诗_史__”,是 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 甫也被誉为“__诗_圣_”。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首联 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 “昔闻”与“今上”构成流水 对。“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 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 升平。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 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 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 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 呢?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 歌形式,风格__沉_郁_顿_挫_;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 《_杜_工_部__集_》。
杜甫草堂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 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 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 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这 时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 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当时吐蕃 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处于多事 之秋。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 庭湖向南漂泊。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 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
岳阳
楼 雄踞岳阳市西门城头的岳阳楼,
建筑精巧雄伟,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 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 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北宋年间重修和 扩建。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整个建筑 没有用一颗铁钉,一道横梁,这在祖国古 典建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
‘今上’,喜初登也。” 你是否同意?
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 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 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 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两句:过去只是耳 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 就上了这岳阳楼? 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 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 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 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 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 深深的含意。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颔联 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 气势磅礴。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 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 描画了出来。联想到曹操咏海的 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相 同而心情各异。
赏析 “坼” “浮”
二“坼字”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
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 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 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 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 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 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 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把一派壮 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