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40门市继教网“提升工程2.0”培训课程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以40门市继教网“提升工程2.0”培训课程为例
广东广州市真光中学(510380)苏国东
[摘要]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向。

文章以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建设的40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课程为例,解读微能力要求及实践标准,介绍技术应用平台,点评融合教学课例,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

指出加强培训课程建设,提升团队指导能力,健全完善培训测评体系,形成主动应用机制,发挥成果示范引领作用,是深入推进提升工程2.0全员培训的关键。

[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3)18-0067-03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国自2013年起就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本文简称“提升工程”)。

教师继续教育是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环节,而提升工程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17年完成1.0版本的周期培训后,全国各省市又陆续启动了新一轮2.0版本的培训,出台了相关实施方案,研制了校本应用考核指南、教学能力测评指南、发展测评规范等系列标准,提出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融合创新等维度的30余项微能力要求。

广州市作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自2017年
起,以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主要平台,通过挖掘和引进培训课程资源、组织网络研修与校本实践、遴选研训样板和骨干教师等途径,推进整校教师全员参与,全面深入地开展“提升工程2.0”培训工作。

笔者自2020年起,先后承担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升工程2.0”培训中40门数学学科课程的建课任务,如图1所示。

课程主要解读了七项微能力要求及实践建议,介绍了“希沃白板”“乐乐课堂”“一起中学”等多款教学软件平台的功能及其相关应用,展示并点评了技术融合教学的多个典型课例。

课程全面覆盖小初高学段,总时长已达到1555分钟,超过33118人次选课学习,有效提
升了我市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图1“提升工程2.0”培训40门数学学科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智能教学软件促进初中数学教与学改革的研究和实施”(项目编号:2020122966)的研究成果。

综合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提升工程2.0”培训中的40门课程建设
(一)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3门课程重点解读了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微
能力,即教师借助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讲解、
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课堂讲授活动的能力。


学课堂讲授常见的形式有直叙式、谈话式、讲练结
合式、学生讲解式等,常用技术有演示课件、播放微
课视频、使用动态画板、使用互动教学工具等。


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丰富课堂讲授的内容和形
式,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关注学生的不同需
求,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重难点,建构知识框架。

1门课程重点介绍了互动教学工具“希沃白
板”及其支持各学段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3门课
程重点介绍了个性化学习平台“乐乐课堂”的知识
点视频、精品题库、动态课件等功能模块及其操作
方法。

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优化课堂讲解、
示范指导等讲授活动,实现互动式教学。

2门课程分别以“三角形的边”和“直线的倾斜
角与斜率”的课堂讲授片段为例,从教学目标、设计
思路、教学改进等方面进行了点评与反思。

教师借
助“希沃白板”设计了选词填空、趣味分类、分组竞
争等多样化的课堂活动,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直观形象地呈现知识,打造出数学课堂讲授的新
形式。

(二)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3门课程重点解读了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微
能力,即教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资源或工具开展课
堂总结与提升活动的能力。

数学总结提升常见的
形式有课堂讲授中的内容提升、课堂结尾的内容小
结、单元或期末的总结梳理等,常用技术有演示课
件、播放微课视频、绘制思维导图、使用在线测试平
台等。

技术支持下的总结提升有助于教师发现教
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
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深化理解和强
化应用。

1门课程重点介绍了在线测试平台“一起中
学”的智能题库推送、量化学情报告、学生能力诊
断、支持个性化教学等功能,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
践中合理应用,帮助学生有效巩固知识。

2门课程分别以“三角形的边”和“直线的倾斜
角与斜率”的总结提升片段为例,分析了教师利用
数学画板直观展示、利用选词填空课堂活动巩固提
升、利用思维导图有效总结等技术应用亮点,启发
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更为多样的、可视化
的及结构化的方式提升总结效果,帮助学生通过多
元化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应用。

(三)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3门课程重点解读了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微
能力,即教师应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或资源实现
推理演算、调研分析等方法教学的能力。

数学方法
指导的常用技术有微课视频、动态数学软件、互动
电子白板、问卷调查平台等。

这有助于教师清晰、
准确地进行示范和指导,为学生创设更为多样化的
学习情境。

1门课程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平台“洋葱数
学”的使用方法,引导教师充分应用数字化教学资
源,如动画微课、知识点练习等,满足各阶段学生的
学习需求,实现学练结合,提升学习效果。

1门课程以“反比例函数与图形面积”的教学
为例,展示了师生共同应用几何画板探索图形变化
规律,渗透数学研究与解题方法的指导;1门课程
以“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为例,展示了教
师利用互联网查找材料启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借
助TI计算器创设方法体验与指导。

这有助于教师
深刻体会技术对学生探究问题和方法指导的价值,
促进学生提高应用能力,升华数学情感。

(四)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1门课程重点解读了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微能力,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内或课外开展测
验与练习活动的能力。

数学测验与练习的常用技
术有使用数据收集平台、在线测试平台等,通过自
主开发标准化试题或使用配套试题进行测验与练
习,收集数据、统计分析、实时反馈。

技术支持下的
测验与练习,有助于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活动与评价
形式,及时获得可视化结果。

3门课程分别介绍了“洋葱数学”“乐乐课堂”
和“一起中学”在线学习与测试平台,重点讲解了平
台提供的交互视频、配套练习等有效支持数学测与
练的相关功能及其教学应用,有助于深化教师对技
术平台的认识,实现个性化的测验与练习。

1门课程以“平面图形的镶嵌”的教学为例,展
示了教师应用“问卷网”发布当堂检测与讲解反馈综合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的教学过程;1门课程以“幂函数”的教学为例,分
享了教师应用Moodle 平台开展课前、课中、课后测验与练习,实现分层教学与指导的经验。

这有助于教师理解技术对挖掘检测统计与反馈速度的潜在价值,提高反馈效率,优化评价效果。

(五)技术支持的探究型学习活动
1门课程重点解读了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微
能力,即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合理借助信息化手段设计探究型学习活动的能力。

技术支持的探究型学习活动,能够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实现过程跟踪与行为分析。

1门课程以“数据会说话”的教学为例,分享了技术环境下教师利用Scratch 、腾讯文档、图表秀等多种技术工具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合作探究型学习活动的经验;2门课程分别以“平面图形的镶嵌”和“幂函数”的教学为例,展示了借助技术整合多方资源、拓展数学合作学习空间、创设探究实践平台、引领学生合作交流的全过程,从活动目标、分析对象、探究任务、评价方式、教学过程、技术应用等方面对课例进行了深入探析。

(六)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1门课程重点解读了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
问题微能力,即教师鼓励和帮助学生借助技术来发
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师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常用技术有使用数学画板、电子白板、在线学习平台等。

在技术支持下,教师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推送学习任务、设计课堂活动、演示图形变化、搭建数学实验平台、持续跟踪与实时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与应用知识。

1门课程重点介绍了动态数学软件“玲珑画
板”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特定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上台利用“玲珑画板”动态
展示立体图形,分享解题思路,进而解决问题。

1门课程以“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创设信息化环境让学生解决问
题的过程可视化,利用Geometry Pad 动态几何作图软件解决问题,应用Aischool 教学平台了解问题解决情况等;1门课程以“幂函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借助Moodle 平台创设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技术环境,学生使用Casio 图形计算器作出函数图象,发现图形性质,掌握用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

(七)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1门课程重点解读了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微
能力,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堂内外的讨
论、成果展示等活动的能力。

展示交流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经验分享、自评互评能力的发展,数学学科展示交流的常用技术有使用互动教学工具、动态画板、数据收集平台等。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有助于学生实时展示与分享过程性学习成果,拓展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1门课程重点介绍了互联互动软件“希沃授课
助手”的功能及教学应用,结合具体实例讲解了屏幕同步、课件展示、现场直播、拍照上传等方法,有
助于教师提高展示交流的效率。

3门课程分别以“数据会说话”“平面图形的镶嵌”“极坐标与参数方程综合应用”的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技术应用等方面对课例做出了详尽评析,展示了教师利用UMU 互动学习平台、“希沃白板”等技术资源为学生搭建成果展示与交
流平台,通过讨论交流区、大屏幕关键词、拍照直播等方式实时分享学生的学习经历,以及即时收集课堂交流与反馈信息的过程。

二、总结与展望
完善课程及测评体系,提升团队指导能力,发挥成果示范引领等,是“提升工程2.0”培训长效实施的关键。

一是要建立优质课程资源遴选机制,把握微能力要求及实践标准,打造学科指向性强、技术适切性高的系列培训课程,汇聚各地优质课程资源加以升级改造,组建资源服务共建、共享、共通平台;二是要启动“提升工程2.0”培训指导专家及团队培训,充分发挥信息化专家团队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三是要开发合适的测评、认证工具,并根据调研数据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四是要依托集团校、名师工作室等教研团体,整合优势资源,调动内生动力,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迭代及教学成果孵化工作;五是要通过教学技能评比及优质案例征集等活动,形成良好的技术应用氛围,推广应用成果;六是要建立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和示范区,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全面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
黄晓)
综合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