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村生育观的调查与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村生育观的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从2010年7月中旬开始,到2010年8月初结束,调查方式主要是采访村委干部和走访村民。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差距大为缩小。

从这次调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多年来,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推行以及生育文明的倡导,不仅控制了人口数量,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育观和抚育观的进步,这其实也是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一大步。

观念和文化传统的改变虽然通常比较缓慢,但它一旦形成,也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发生效力。

农村居民生育观正在发生的变化,当然也是社会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提醒我们对未来农村人口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提前有所准备。

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巨大的性别偏好,即男性偏好,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若是改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在如今农村中仍有不少人,在他们眼中仍觉得“无儿”使自己在他人面前“无脸面”、“愧对列祖列宗”,仍觉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至理名言、金科玉律。

这是中国传统的遗留,已经成为一种思想问题,不可能随随便便地用人为的力量来改变,只能用教育感化来使他们渐渐改变,这就要用很长时间。

同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人口的数量加以限制,这种生育选择空间的过于狭窄和传统意义上的“偏男生育意愿”过于强烈相互冲突、相互挤压,加上现代高科技检测设备如B超等出现使人们很早就可以预测婴儿的性别,这些造成了中国当今男女性别偏高。

而且从80年代就开始出现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升高的现象,在90年代仍在继续。

目前,中国农村中大多数农民虽已摒弃了多生多育的观念,但对婴儿的男性偏好的改观仍不大。

虽然计划生育的国策实行几十年了,“生男生女都一样”之类的宣传教育在农村也非常的广泛,现在只要到农村转一下,就可以在墙
上看到这样的标语口号。

但是农民在生育上依然“重男轻女”,依然不生个儿子不罢休。

这是为什么?
当然,我们可以说农民生育观念落后,还可以说对选择性别生育打击不力。

我们也可以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形成文明进步的生育观;也可以更严厉地打击选择性别生育的违法行为。

但是,如此这般,真的能让农民摒弃“重男轻女”的生育观,使乡村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合理起来吗?老实说,我是很有些怀疑的。

尽管这些年,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农村,一个家庭仅从经济方面而言,男性劳动力依然还是顶梁柱。

一般而言,如果没有男性劳动力,那么一个家庭在经济上是不会富起来的,甚至连生活都会发生困难。

这是因为,现在无论在家务农,还是外出打工,男性劳动力都居于主要地位。

其它的不说,就是农活,在广大的农村依然是传统的,是强体力的。

而强体力的农活只有男性劳动力才能胜任。

即便是技术活,但是由于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都低于男性,因此也是男性劳动力居于主要地位。

没有男性劳动力的家庭其生活状况是远远低于人家的。

在这种生存的现实面前,农民不得不选择生育儿子,而且多生育儿子。

养儿防老,是我们非常传统的观念。

诚然,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养儿防老”的观念是落后的。

但是倘若在社会化养老程度低下,养老缺乏保障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靠养儿去防老埃当然,现在越发开始重视农村的养老问题了,而且也在逐步地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

但是步履缓慢,养老的重点依然放在城市,并且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还没有找到根本的有效的途径,农村养老依然非常薄弱,靠儿子养老依然是农村老人度晚年的根本法子。

在这样的一种养老现实条件下,农民在生育上怎么不“重男轻女”。

倘若城里人养老的处境与农民一样,倘若官员养老的处境与农民一样,那么我们还能只批评“养儿防老”是落后的观念吗?还能说“生男生女都一样”吗?
农民生育观的“重男轻女”,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传统的重男轻女、传种接代等观念,也不能只是开展
一些宣传教育活动,而是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改变农村在农活上、在家庭收入上主要靠男性劳动力的落后现状,将养老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养老上来,尽早尽快建立起适宜农村的养老制度、体系和办法,解决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让“养儿防老”成为历史。

如果不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那么要想改变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是不可能的。

然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称“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农民老有所养即将变为现实。

新农保的到来,对两千多年始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鳏寡孤独、老弱病残都不能免于劳作的中国农民来说,是特大喜事。

它标志着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完全依赖家庭养老的模式即将成为历史,其意义堪比2006年正式取消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表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建立起这项制度,将会使农民“养老不犯愁”,逐步解决后顾之忧。

“我周围已经有老伙伴年龄一到就领取了养老金。

像我这样,家里没儿子,但老了有国家想着我,就不怕给女儿增加太大的负担了。

”胡奶奶说。

调查显示,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很长时间以来农村养老方式大多是家庭养老、土地保障。

当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将养老方式转向社保养老,减轻农村养老负担,是极大的惠农政策,也是改变农村“养儿防老”观念和保持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未来,教育水平提高,妇女知识水平提高,男女地位进一步平等,于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观中,女儿也是传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