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守株待兔(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守株待兔 文
本
分
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课文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干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兔子撞死的事,向学生阐述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能否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需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读中感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
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
的方式阅读文言文,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和体会,帮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言文的体悟,并对课文主旨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教
学
目标 1.认识“宋、耕”等4个生字,会写“守、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背诵课文。
3.能说出“阅读链接”《南辕北辙》中乘车人所犯的错误。
教
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懂得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准确感知故事内容,领会人物可笑之处并从中受到启发。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类比,不断
深化对寓言道理的感知和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叶公好龙》《掩耳盗铃》等故事图片,引导学生猜故事名称,说故事内容。
导语:同学们,我们听过很多故事,也看过很多故事的动画片。
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说的是什么故事吗?(出示图片)谁来给大家讲讲图片上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你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表述。
)
2.简介“寓言”。
过渡:这些故事都是寓言。
寓言是什么呢?我们先来了解了解。
(出示“寓言”简介。
)
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后来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如下: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多用借喻的修辞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寓言故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同学们可能早就知道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但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却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用字精简,意思却不容易懂,最重要的是读起来有点绕口。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文言文课文,大家还记得吗?(《司马光》。
)试着回顾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时读准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辨形。
守shǒu 株zhū 待dài 兔 宋sònɡ人 耕ɡēnɡ者 兔走触chù
株
折颈jǐnɡ而死 释shì 其qí 耒lěi 冀jì复得兔 为wéi
宋国笑
◆正音:“守、株、触、释”是翘舌音,“宋”是平舌音;“耕、颈”是后鼻音。
◆多音字:
w éi 为难 为首 1.做,行,做事; 2.当作,认作; 3.变成; 4.被。
w èi 因为 为虎作伥 1.替,给; 2.表目的; 3.对,向。
◆形近字示例:
为
耒(耒耜sì)——未(未来)——末(末尾)
颈(颈项)——经(经常)——劲(强劲)
冀(希冀)——翼(羽翼)
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加一加、熟字换偏旁等方法来识记生字。
多音字根据不同的意思来辨别在此处的读音,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学生知识宽度。
学生对于“耒”这种工具较为陌生,可通过耒的图片教学,拉近课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同时通过耒字演变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以耒做偏旁的字,拓宽知识的宽度。
4.出示课后9个生字,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字形及结构特点,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耕]“耒”略窄,“井”略宽。
“耒”首笔是横,末笔捺改点。
“井”撇笔从竖中线右侧起笔,撇向“耒”下侧,长竖起笔高,收笔低。
[释]左窄右宽。
“釆”的首笔是平撇,第五笔竖贯通上下,一笔写成。
右上“又”的两笔从竖中线起笔,收笔于横中线。
右下末笔竖与“又”两笔相交点垂直对齐。
[其]两竖在竖中线左右,左低右高,中间两短横分写横中线上下。
“八”的撇、点分写竖中线左右,收笔持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试着结合课文注释和以往的阅读经验了解课文
词句,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小组交流,尝试了解课题、字义、词义。
守株待兔:守,守在;株,树桩;待,等到,得到;守株待兔,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
3.思考:谁守在树桩旁?守在树桩旁等兔子做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宋国一个种田的人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
4.引导学生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填空: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谁),因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于是就丢下农具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野兔,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而成了宋国的大笑话。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
过渡:由刚刚概括的故事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则寓言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结构梳理:
起因: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经过: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结果: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探究故事的起因。
1.引导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出示文句并释词释义。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者:……的人,表示人物身份。
走:跑。
触:碰撞,撞到。
折颈:折断脖子。
句意:宋国有个农夫。
他的田地里有个树桩。
有一天,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去了。
2.想一想:为什么兔子会撞到树桩上?从哪个字你知道兔子跑得快?
3.说一说:农夫此时会怎么做?他会怎么想?(农夫白白捡到了一只兔子,喜出望外,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兔子就好了。
)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5.熟读句子,借助想象的画面进行理解性背诵。
指名背诵。
齐背。
了解故事经过。
1.引导学生说说农夫是怎么做的。
出示文句并释词释义。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因:于是。
释:放下。
其:代词,指农夫。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冀:希望。
复得兔:再次获得一只(撞死的)兔子。
句意:于是农夫放下他的农具,一门心思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收获撞死的兔子。
2.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农夫在等待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他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示例:他可能会被风吹、日晒、雨淋,也可能会被家人、邻居劝阻,但是他什么也不顾。
他会想:兔子啊兔子,快点撞到木桩上来吧!最好天天都有这样的好事发生,这样我就不用辛苦干活啦,等着捡现成的就好。
过渡:像他这样什么也不做,一心守着树桩,满心等待再有兔子出现撞死在树桩上,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什么?(白日做梦,心存侥幸,不劳而获……)
3.教师引读,学生边读边想象农夫的心理活动。
引读:为了肥美的兔子,这个农夫不吃饭、不喝水,他——(学生接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引读:为了肥美的兔子,这个农夫不听邻居的劝告,也不管家人的劝阻,他——(学生接读)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引读:烈日炎炎,地里的禾苗仿佛在呼喊:我快要渴死啦,谁来帮帮我?农夫却——(学生接读)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引读:寒风呼啸,地里的庄稼仿佛在哭泣:我们要冻死啦,谁来救救我?这个农夫仍然——(学生接读)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4.学生试背这两句话。
指名背诵,齐背。
感知故事结局。
1.质疑:农夫天天这样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如何?(地里草很多,庄稼没有收成,也没有得到兔子。
)
2.学生发言,教师出示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为……笑:被……嘲笑。
句意:他再也没能得到兔子,而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试着进行背诵。
4.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将整篇寓言连起来背诵。
指名背。
齐背。
5.探究交流:你觉得这个农夫怎么样?你想对他说什么?
示例:
•我觉得这个农夫很愚蠢可笑,哪会有兔子天天往树桩上撞呢?我想对他说:别傻了,你再也等不到兔子的。
(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被农夫捡到,这只是一次偶然事件。
)
•我觉得这个农夫很懒惰。
他因为捡到一只兔子就妄想着天天能捡到兔子,就不用辛辛苦苦去劳动了。
我想对他说:你要认清现实,要脚踏实地,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
(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放弃劳动和努力,最终必然会一无所获。
)
6.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领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齐读课文,试背诵。
小结:老师也有一句话想送给他。
(出示句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起来读一读。
同学们,《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我们就读到这里了,现在“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或是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道变通。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要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农夫这样的人,希望自己能够时常被幸运眷顾,但是,真正的幸运必然源于努力耕耘,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好好学习,好好努力。
五、拓展阅读,赏析体会
1.出示课后“阅读链接”材料,学生自由朗读。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乘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啊?”
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边走啊?”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啊!”
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根据《战国策·魏策四》相关内容改写
2.思考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
明确:坐车的人想去(楚国),(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边)走。
朋友五次三番提醒他,他却以为只要(马跑得快)、(车夫是好把式)、(盘缠多),就一定能抵达。
他没有意识到,一旦(方向)错误,再好的条件也无济于事,最终只能(事与愿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南辕北辙”的意思。
用这个成语说一句话。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
例句:你一面急着想要提高学习成绩,一面却日夜不分玩游戏,南辕北辙,难怪没有一点成效。
六、回顾积累,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讲一讲或演一演。
3.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小结: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许多道理。
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做《守株待兔》故事中的农夫,也不要做《南辕北辙》这则寓言中那个坐车的人。
其实,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课外读一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想读结合,体会感悟。
师:现在,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题目的意思就是守着树桩等兔子。
师:这个人为什么要守着树桩等兔子呢?结果如何?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读一遍。
(生读课文)这个人为什么坐在树桩旁等兔子?
生:因为他曾经在树桩边白捡了一只兔子。
师:那他是怎么在树桩边捡到兔子呢?
生:因为有只兔子撞死在树桩边上了。
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师:看来这个故事还得从兔子撞死讲起。
“兔走触株”中“走”在文言文中就是跑的意思。
谁来把前三句讲的事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宋国有个农夫,他有一块田地,田地旁边有一个树桩。
一天,他去地里干活。
突然,一只兔子从树林里跑出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撞到树桩上,撞断脖子死掉了。
于是,这个农夫美滋滋地跑过去把兔子捡了起来。
师:我们找到了农夫守着树桩的原因,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句话。
(生读前三句。
)
师:一个“因”字不仅说出了“释其耒而守株”的原因,还把前三句很自然地连接起来了。
所以在“因”后停顿。
再读读这句话,注意停顿。
(生读第四句。
)师:兔子撞死在树桩上的事会经常发生吗?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出现这样的事非常——
生:少见。
师:这里老师教大家一个词——侥幸。
“侥幸”就是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某样东西或者是取得成功,或者是避免了灾害。
在这个故事中种田人就是——生:(齐)侥幸地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
师:没花一点儿力气就白捡到一只兔子,农夫真是太高兴了,他希望还能遇到这样的美事,于是——
生: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师:那么,你们想一想,他坐在树桩旁等野兔时会怎么想呢?会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呢?
生1: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兔子撞来了。
生2:兔子一定会一只接一只地撞过来。
生3:兔子呀兔子,你怎么还不来啊?
生4:唉,坐得好无聊呀,还是去干活吧。
不行,说不定兔子马上就撞来了,还是在这里等吧。
师:像这种不出力气就想得到好处的想法,如果我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用哪个词恰当呢?
生:不劳而获。
师:一天天地等下去,后来,他等到兔子了吗?田里变得怎么样?
生:他没等到兔子,田里长满野草,庄稼全完了。
师:从哪里得到这样的判断?
生: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清楚了吗?谁能把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说一说。
生:故事的大意是,有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兔子,心里很高兴,就整天坐在树桩旁等,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师:最后,种田人不但再也没有等到兔子,而且田里长满了草,庄稼完全了。
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生1:两手空空。
生2:一无所获。
师: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不然最后将一无所获。
赏析:教学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句子理解题意,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不直接点明,却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忘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提炼和积累,同时,在积累的过程中,渗透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的感悟。
教师能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想去感悟,从而揭示道理。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在想象、表达、倾听、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知。
《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
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我以读为本,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力求把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
揭题伊始,我就呈现学习方法,让学生回顾读过的白话文故事,学生很快地把握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能巧妙地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快速且准确地理清文章的结构。
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
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填,最后归纳出寓意。
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教学烦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
学生经历了这样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不但对新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
字词教学仍然是教学中的重点。
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如个别读、小老师带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等让学生掌握字词。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反复品读课文,不但将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一步步分解课文内容,还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地说,从而感悟《守株待兔》背后的真正寓意,总结出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的道理。
兴趣的激发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与坏。
课后我让学生自主编排故事小品,要求他们设计相应的道具、人物形象及情景,学生们的表现尤其活跃,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读中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只有让学生多动口,多动脑,才能促进他们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激发他们适时地、大胆地发挥想象,以点燃自己的“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