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植树的牧羊人
【课题与课时】
课题:《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13课)
课时:2课时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工具书,读准“涸、坍、戳”等字音,理解“不毛之地、坍塌、刨根问底”等词语含义。

2.通过默读课文,梳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及高原的变化,粗知故事梗概,提高整体感知文章能力。

3.通过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语,分析牧羊人的形象,学习人物刻画方法。

4.通过品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评价任务】
1.通过活动一,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

2.通过活动二,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2。

3.通过活动三,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3。

4.通过活动四,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4。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落实基础,自主朗读
1.利用工具书,准确写出下列加点的字音,并在笔记本上正确书写。

(指向目标1)
废墟
..()干涸.()坍塌
..()戳.()酬.劳()流淌.()水
渠.()乍.看()琢磨
..()山毛榉.( )
..( ) 帐篷.()呼啸.()坍塌
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坍塌:
干涸:
3.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

(检测目标1)
活动二: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默读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1.思考: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牧羊人的故事是通过谁介绍的?“我”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我和牧羊人见了几次面?
提示:
默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勿逐字、眼扫视”。

对于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重点内容,比如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等可在默读时用铅笔在课本上做勾画。

2.自选角度复述课文。

(指向目标2)
(1)以“我”为第一人称复述课文。

(2)以牧羊人为第一人称复述课文。

3.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请用课本中的词句,完成下表。

(指向目标2)
提示:
①倒叙,是根据表达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②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正如我们所学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插入美女蛇的故事,给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

③悬念,在文章中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心理的写作手法。

设置悬念,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三次见面高原上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达成并检测目标2)
【检测与作业】
本文构思精巧,运用的是倒叙和对比写法,请尝试改作正叙。

【学后反思】
1.体会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

2.找几篇让•乔诺的小说,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读完,每分钟达到400字,训练自己默读的速度。

第二课时
活动三:圈点批注,认识牧羊人
1.细读课文,在文中标画出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解释各自的含义及作用。

(指向目标3)
提示:①从炼字品词、正侧面描写等手法赏析;②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分析理解……
例:
(1)房间里收拾的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细节描写。

“一颗一颗”写出了牧羊人挑选橡子时的仔细认真。

“挑选”“分开”等动作细节,详细的写出了牧羊人挑选橡子的过程,表现了牧羊人的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做事态度,这也是他日后成功植树造林、改造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

(3)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比喻将“狂风呼啸”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从视觉角度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猛烈,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4)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对比将现在村庄的生机活力与30多年前的荒凉破败进行对比,写出了牧羊人植树造林造福大众的巨大
成就,也体现了他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按“从第段一句,运用修辞(描写,手法)等,读出了牧羊人是个的人。

”的句式总结牧羊人形象。

(检测学习目标3)
活动四:品读文本,把握主旨
1.你觉得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在现在还有现实意义吗?请谈谈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指向目标4)
提示:结合牧羊人的品质联系现实谈启示。

2.牧羊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他们的可贵之处是什么呢?(检测目标4)
3.阅读下面材料,深入理解作者对牧羊人精神的理解与表达。

(检测目标4)
他们用40年时间,使一片千年沙漠变绿洲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位于陕西、内蒙两省交界,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
曾经的毛乌素沙漠让人闻之色变:“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


“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


如今的毛乌素:90%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
用40年的时间,使一片沙漠变绿洲,这是一项人类从未有过的壮举。

其实毛乌素并不是天然沙漠,直到魏晋时期,这里还水草丰美、牛羊成群。

从唐朝开始的几百年间,由于人类不加节制的开垦,以及战乱灾祸,毛乌素一点点变成了不毛之地。

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是放弃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重新开始?还是留下来和黄沙硬碰硬?淳朴的西北人民选择了后者。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硬是把这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变成了世外桃源。

联合国干事评价毛乌素沙漠的治理:“这是真正前无古人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值得全世界向中国致敬。


近年来,不仅毛乌素沙漠,中国越来越多的沙漠正在变成绿洲。

每一片绿色背后都藏着一群人的信仰和血汗。

甘肃八步沙“六老汉”的故事便是千万故事中的一个。

1981年,八步沙沙漠眼看就要侵蚀村庄,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年逾半百
的老人受够了被黄沙欺负的日子,决定组建林场向黄沙宣战。

沙漠离家远,为了节约时间,他们吃住都在八步沙,吃干馍馍,住毛草屋。

到了植树季,6个家庭40多口人齐上阵植树造林。

没有钱,没有人,更艰难的是,经常一场风沙刮过,活下来的树苗不到三成……就这样坚持了10年,“六老汉”浇绿了4.2万亩沙漠,八步沙不再只有沙。

岁月不断流逝,八步沙绿了,老汉们也老了。

今年1月份,随着程海老人的离世,“六老汉”第一代治沙人仅剩一位老人健在。

老人们的“沙漠变绿洲”信念一直在传递,当初他们就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理下去。

如今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依旧兢兢业业地在治理沙漠,守护着八步沙的未来,至今已经有38个年头。

38年间,他们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7.5万亩荒漠得以治理,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沙尘天少了,空气清新了,这些都不是白来的,背后是一群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付出。

在我们不知道的荒漠中,有一些人风餐露宿,为中国涂抹着绿色,如今他们不再孤军奋战。

今年四月份,在共青团甘肃省委指导下,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联合能量中国公益发展基金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青春行动共植爱心林”捐款活动。

很多人捐款,大家捐出的钱将用来购买树苗,首批种植的树苗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八步沙林场和民勤林场。

目前由肖战全球后援会、博肖爱心联盟等组织发起的第一批12万6千株树苗已在八步沙安了家。

四月是代表希望月份,对八步沙林场来说,青草绿树就是希望,对”六老汉”来说,更多人重视环境保护就是希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多人正关注这次行动,为荒凉的”八步沙‘增加更多绿色,更多希望。

网上发起了“青春行动共植爱心林”捐款活动,很多人捐款,大家捐出的钱将用来购买树苗,首批种植的树苗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八步沙林场和民勤林场。

前人的创造的奇迹,我们已见证,如今这份信念由我们来延续,来守护,相信只要不放弃,这份希望会越来越大,奇迹会不断发生。

【检测与作业】
1.体会本文倒叙、对比的写法,尝试在写作中应用。

2.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发扬牧羊人精神?
【学后反思】
尝试从下面各种描写的作用方面去思考品析,学习赏析小说。

标题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我”的作用、对比的写法、情节的设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