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至2023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在线测验完整版(福建省福州市罗源第一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赍发(lài) 撮合(cuō) 孤僻(bì) 撼天动地(hàn)
B.辖制(xiá) 怂恿(sǒnɡ) 泅水(qiú) 彤云密布(tónɡ)
C.唾弃(chuí) 滑稽(jī) 吮吸(shǔn) 窸窸窣窣(zū)
D.褶皱(zhě) 娇嗔(zhēn) 搠倒(shuò) 战战兢兢(jīnɡ)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
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赍”应读作“jī”,“僻”应读作“pì”;
C项,“唾”应读作“tuò”,“窣”应读作“sū”;
D项,“嗔”应读作“chēn”;
故选B。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谙熟喑哑暗然神伤没精打采
B.讥俏树梢悄无声息安然无恙
C.玷辱沾染拈轻怕重六神无主
D.缜密慎重嗔目而视哀声叹气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A项,“暗然神伤”应为“黯然神伤”;
B项,“讥俏”应为“讥诮”;
D项,“嗔目而视”应为“瞋目而视”;“哀声叹气”应为“唉声叹气”;
故选C。
选择题
下列加点横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沸沸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B.史有所载,天理昭然,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的行径,是对13亿中国人的挑衅,是对国际法的践踏,是对《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的公然对抗。
C.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
”
D.我很自豪地说,我见证了我们琼海在短短两三年内点铁成金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A项,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多形容议论纷纷,不能用来形容“大雪”,应改为“纷纷扬扬”。
B项,天理昭然: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与语境不符。
D项,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
比喻修改文章
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此处指琼海的发展变化,应用“脱胎换骨”。
故选C。
其他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C.从汉阴丈人到宠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象少年的孟浩然,对于一部《襄阳耆旧传》,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连词误用,“和”应改为“或”,表示对两者中间任何一种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另外,与“无论”照应,也只能
用“或”。
C项,主客倒置,应为“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D项,关联词“就”误用,与“只有”相搭配的应是“才”。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
不懂得诗,人生便无趣味。
,,,,。
①譬如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不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了花架而忘了架子上的花
②同样,不懂得诗,文学的趣味也必然低下
③因为一切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文学的各种样式都可当成一首诗看
④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佳妙处终不免有些隔膜
⑤所以,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入手
A.③④⑤①②
B.②③④①⑤
C.②③①⑤④
D.②③④⑤①
【答案】B
【解析】
试题此题考查句子排序的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可根据语段内容及句
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判断。
第②句承前文,把话题引到“文学趣味”上来。
第③句是对前文原因的表述。
第④句假设论证,进一步阐明观点。
第①句举例论证,同时也是对前文假设论证的进一步说明。
第⑤句得出结论,收束全文。
所以选B。
选择题
下列特殊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 复驾言乎焉求
B.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 将有事于西畴
D. 乐夫天命复奚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题干要求选出“各句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答题关键词“句式”“不同”。
本题中A项,“复驾言兮焉求”是宾语前置句;B项,“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是宾语前置句;C项,“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D项,“乐夫天命复奚疑”是宾语前置句。
故选C。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园日涉以成趣②或命巾车,或棹孤舟③悦亲戚之情话
④眄庭柯以怡颜⑤范增数目项王⑥吾得兄事之⑦项伯杀人,臣活之
⑧乐琴书以消忧⑨策挟老以流憩⑩携幼入室
A.①⑥/②⑤⑨/③⑧/④⑦/⑩
B.①⑥/②⑤⑨/③⑩/④⑦/⑧
C.①⑥/②⑤/③⑨/④⑦/⑧⑩
D.①⑥/②⑤/③⑧/④⑦⑩/⑨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课内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①“日”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每天”;②“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用桨划”;③“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悦”;
④“怡”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愉快”;⑤“目”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使眼色”;⑥“兄”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像对待兄
长一样”;⑦“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活”;⑧“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⑨“策”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拄着”;⑩“幼”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可译为“儿童”。
故选A。
选择题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的创作开创了山水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B. 陶渊明的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并序》最有名。
C. 辞,是介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
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是押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 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
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A项,“山水诗”应为“田园诗”。
故选A。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卯发,字汉卿,昌州人。
淳祐十年,以上含登第,为遂宁府司户、潼川签判、宣城宰。
素以节行称,中被论罢,咸淳七年,起为彭泽全。
十年,权通判池州。
大兵渡江,池守王起宗弃官去,卯发摄州事,缮壁聚粮,为守御计。
夏贵兵败归,所过纵掠,卯发捕斩十余人,兵乃或。
明年正月,大兵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讽之降,卯发忿气填膺,瞠目视林不能言。
有问以提身之道者,卯发曰:“忠义所以褆身也,此外非臣子所得言。
”林以兵出巡江,阴降,归而阳助卯发为守,守兵五百余,柄皆归林。
卯发知不可守,乃置酒会亲友,与饮诀,谓其妻雍氏曰:“城将破,吾守臣不当去,汝先出走。
”雍氏曰:“君为命官,我为命妇,君为忠臣,我独不能为忠臣妇乎?”卯发笑月:“此岂妇人女子之所能也。
”雍氏曰:“吾请先君死。
”卯发笑止之。
明日乃散其家资与其弟侄,仆婢悉遣之。
二月,兵薄池,卯发晨起书几上曰:“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
”又为诗《裂衣书诗寄弟》别其兄弟,诗曰“城池不高深,无财又无兵。
惟有死报国,来生作弟兄。
”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客问其故,曰:“古人谓‘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此殆其兆也。
”卯发死,林开门降。
大元丞相伯颜入,问太守何在,左右以死对。
即如堂中观之,皆叹息。
为具棺衾合葬于池上,祭其墓而去。
事闻,赠华文阁待制,谥文节,雍氏赠顺义夫人,录二子为京官。
(选自《宋史·赵卯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B. 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C. 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D. 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淳祐,是年号纪年法,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中“元嘉”纪年方法不同。
B. 第,指古代科举制度中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科举时代称考中叫
及第,没有考中叫落第或落榜。
C. 明年,今意指今年的下一年,此处为古义“第二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越明年”意思相同。
D. 堂,正房,高大的房子,一般指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
也可以用来表示同祖父的亲属关系。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卯发审时度势,善于应对。
元朝大军渡江以后,池州太守王起宗弃官逃跑,赵卯发代行州里事务,修缮营垒、囤积粮食,积极为守城做准备。
B. 赵卯发法令严明,处事果断。
宋将夏贵兵败逃归后,他的军队所过之处肆意掠夺,赵卯发逮捕斩杀十多人,逃兵才收敛停止他们的抢掠。
C. 赵卯发忠心报国,矢志不移。
第二年正月,元军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次建议投降,赵卯发忿气填膺,对张林怒目而视,使其不敢说一句话。
D. 赵卯发大义凌然,视死如归。
面对张林的背叛,赵卯发知道来日不多,他便置酒会亲友,与他们决别,把家里资财散与弟侄仆婢,并遣散了他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以节行称,中被论罢,咸淳七年,起为彭泽令。
(2)林以兵出巡江,阴降,归而阳助卯发为守,守兵五百余,柄皆归林。
【答案】
【1】D
【2】A
【3】D
【4】(1)平时因为节操品行而著称,被人诬陷定罪而罢官,咸淳七年,起用他为彭泽县令。
(2)张林用兵出外巡江,暗里向元军投降,归来后却假装继续帮助赵卯发守城,守兵有五百多人,指挥权皆归张林。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划线句子的意思是,与妻盛服共同在从容堂自缢而死。
赵卯发一开始建造此堂;命名为“可以从容”,等到战事紧急,他领着客人进入堂中,指着所题的扁说:‘吾必死于是。
’”
“卯发始为此堂”中,“卯发”是主语,“此堂”是“为”的宾语,该句是完整主谓句,应与后文断开,排除A、B项。
“及兵遽”意思是“等到战事紧急”,是状语,需要单独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2】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
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本题A项,“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中‘元嘉’纪年方法不同”错误,晋“元嘉”也是年号纪年法,与“淳祐”相同。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来。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D项,“赵卯发知道来日不多,他便置酒会亲友,与他们决别,把家里资财散与弟侄仆婢,并遣散了他们”错误。
根据“卯发知不可守,乃置酒会亲友,与饮诀”可知,赵卯发知道城池难以守住,所以便置酒会亲友,与他们决别;根据“明日乃散其家资与其弟侄,仆婢悉遣之”可知,是第二天才把家里资财散与弟侄仆婢,并遣散了他们。
故选D。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
书写规范清晰。
本题(1)中,“素”,向来,平素;“以”,因为;“称”,著;“论”,这里指“诬陷”;“起”,起用。
(2)中,“阴”,暗中,暗地里;“阳”,通“佯”,假装;“柄”,权柄,权利。
断句
1、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如盖追先帝之殊遇。
(2)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如: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注意其中的“乎”,有时通介词“于”,往往居于句中,如《醉翁亭记》中有“颓然乎其间者”;“焉”有时也居于句中,如《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3)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4)复音虚词有:且夫、若夫、乃父,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
复音虚词大多位于一句话的开头,它们之前一般要断句。
如: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向使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找名代,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和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再次出现是只提名不提姓。
如:“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
能一朝居也”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为“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3、察对话,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然后进行断句。
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这里总共三句话,就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为“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依总分,定句读在文言文中,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乐乐宴乐损矣。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是一个总分关系。
5、据修辞,定句读文言文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互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也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断句。
(1)顶真断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2)对偶断句: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愿不期深浅/其于伤心。
(《战国策》)
(3)反复断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孰与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话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可根据这一特
点断句
6、辨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判断句式:“……者,……也”及其变式
(2)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3)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4)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其……耶”
参考译文:
赵卯发,字汉卿,是昌州人。
淳祐十年,以太学上舍身份登进士第,为遂宁府司户、潼用签判、宣城宰,平时因为节操品行而著称,被人诬陷定罪而罢官,咸淳七年,起用他为彭泽县令。
咸淳十年,暂代池州(今属安徽)通判。
元军渡江,太守王起宗弃官而去,赵卯发总管州事,修缮城墙,囤积粮食,为守城做准备。
宋将夏贵兵败逃归,所过纵掠,赵卯发捕斩十余人,兵乱才停止。
第二年正月,元军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次建议投降,赵卯发忿气填膺,瞠目视林不能说话。
有人问他的修身之道,卯发说:“忠义是修身的依据,除此以外都不是臣子所能说的。
”张林用兵出外巡江,暗里向元军投降,归来后却假装继续帮助赵卯发守城,守兵有五百多人,指挥权皆归张林。
赵卯发知道城池不能守住,就设置酒宴会集亲友;与他们饮酒诀别,对他的妻子雍氏说:“城池将被攻破,我是守臣不应当逃走,你先出城离开吧。
”雍氏说:“君为命官,
我为命妇,君为忠臣,我难道不能做忠臣妇乎?”卯发笑着说:“这难道是妇人女子所能做的吗。
”雍氏说:“我请求先君而死。
”卯发笑着阻止她。
第二天就散尽他家资财给他的弟侄,仆婢也都被遣散了。
二月,元军攻打池州,赵卯发早晨起来在书几上写道:“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
”又写诗与其兄弟道别,诗中说“城池不高深,无财又无兵。
非有死报国,来生作弟兄。
”与妻盛服共同在从容堂自缢而死。
赵卯发一开始建造此堂;命名为“可以从容”,等到战事紧急,他领着客人进入堂中,指着所题的扁说:“吾必死于是。
”客人问其中的缘故,他说:“古人谓‘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这大概就是征兆吧”赵卯发死后,张林开门投降。
元朝丞相伯颜入成,问太守在哪里,左右以太守已死来回答。
当即到堂中察看,都很叹息。
给他准备棺衾合葬在池上,祭奠了他的墓才离开。
事情被朝廷所知晓,赠予他华文阁待制的官职,谥号文节,雍氏赠顺义夫人,,录用两个儿子为京官。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①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①越,古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 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 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 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E. “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
【2】本诗尾联在表情达意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E
【2】①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
②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
“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
③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
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
【解析】
【1】试题分析: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诗歌的第三句写傍晚夜幕来临的状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故B项不恰当。
E项,本诗尾联情感“由悲转喜”,故E项中“‘愁’贯穿全诗”分析不恰当。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和情感分析。
首先分析抒情方式,“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中“喜”属于直抒胸臆,抒发的情感是: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
第二,“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可见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
效果是用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
第三,综合全诗看情感变化,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这可以归纳为: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
名句名篇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将鸟人格化,用来表现自己想“脱离官
场”“回归田园”的两句是_______ ,______ ”。
(2)《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在领略到大自然的真美之后,感叹自然万物生逢其时而自己人生不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过零丁洋》中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
本题书写时应注意以下字的写法:“岫”“倦”“休”“箫鼓”“简朴”“飘絮”“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