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8_现代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高考押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8 现代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高考押题1.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已经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下列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中共领导工人运动
B.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C.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D.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答案】D
【解析】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是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体现,故D项正确。
2.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涨的最重要因素。
”其中心思想是()
A.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
B.纠正王明、博古“左”倾错误
C.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
D.阐释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
【答案】D
【解析】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与材料中“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相符,故D项正确。
3.1930年6月,中国共产党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
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当时()
A.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D
【解析】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信息“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不符。
4.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这些言论() A.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B.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
C.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提出的
D.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故D项正确。
5.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积极评价。
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以下能体现“社会主义思想的救星”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阐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
C.恢复高考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思想的救星”即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分析四个选项可知,只有D 项符合题意。
6.“墨子号”量子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中国开始跨入太空时代始于()
A.将“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B.“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
C.第一课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D.中国正式掌握卫星回收技术
【答案】A
【解析】1970年4月,中国用自己研制的“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故A项正确。
7.2016年起,国务院决定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首个中国航天日以“航天梦,中国梦”为主题。
下列有关中国航天历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A.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B.1984年,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C.中国已经掌握“一箭多星”等技术
D.2003年,发射“神舟六号”宇宙飞船
【答案】D
【解析】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984年4月,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在1981年9月成功地用运载火箭将一组三颗“实践”号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为第四个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而不是“神舟六号”,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近年来,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和魔幻小说兴起,网络艺术风起云涌,丰富着当下文艺创作的题材、方法和传播途径。
这一现象表明我国()
A.网络主导文艺创作
B.传统文学已趋向衰落
C.文艺创作趋向成熟
D.文艺创作走向大众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出现网络意识,但不能说其主导文艺创作,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新的文学发展,不能说传统文学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多种文艺创作方式,并未说明其走向成熟,故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青春文学”“魔幻小说”网络艺术等方式,说明我国的文艺创作越来越服务大众,故D 项正确。
9.历史学家徐中约说:“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年时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实施“211工程”计划
D.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B
【解析】从1956年开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大量的人才,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
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大量的工科毕业生是当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故B项正确。
10.据统计,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国大陆有高校211所,到1953年调整完毕,全国高校被肢解、重组为182所。
这些高校以专科为主,专科又以工科为主,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
新中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办出特色
B.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C.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D.落实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
【答案】B
【解析】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即将进行“一化三改造”,故B项正确。
11.下面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
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
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
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
D.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答案】D
【解析】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更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说明中国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故D 项正确。
12.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
科专业;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计划;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改革主要是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B.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
C.政治因素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起主导作用
D.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是贯彻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答案】D
【解析】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改革,适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但不能涵盖题干“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2016年……”的改革,故A项错误;新时期的高校改革也主要是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需要,故B项错误;高等教育改革中有政治因素的存在,但主要因素还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故C项错误;50年代至今,高校的改革,都是为当时国家发展的需求服务,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的,故D项正确。
13.《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A.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D.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特征,处于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故A项错误;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是在1958年,处于“大跃进”时期,故B项正确;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是在1983年,故C项错误;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是在1984年,故D项错误。
14.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
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答案】C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史实错误,故D项错误。
15.下示材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他讲话是()
领导我们的国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办法,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方针,这就是放和收。
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收,就是不许人家说不同的意见……我们采取放的方针,因为这是有利于我们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的方针。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以实现言论自由为目标
B.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
C.对“双百”方针进行阐述
D.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领导国家的办法”,而言论自由是人民的民主权利,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采用“放的方针”让大家讲意见,没有体现对修正主义的批判,故B项错误;从“让大家讲意见”和“有利于我们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可知体现的是国家对文艺学术方面的自由发展、自由讨论的“双百”方针,故C
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已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题干无法得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艺路线,故D项错误。
16.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
该指示()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答案】B
【解析】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双百”方针,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故A 项错误;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指示,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故B项正确;毛泽东的历史阶段划分已经不被使用,故C项错误;革命史观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7.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
……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文艺工作……也是不会繁荣的”“学术就能迅速发展”可知这一方针的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故B项正确。
18.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
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文化大革命”理论未被否定
D.“双百”方针贯彻必要
【答案】D
【解析】1980年中国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文艺领域,与“不结盟”外交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理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对之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清算,故C项错误;因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说明当时还没有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故D项正确。
19.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A.长期“左”倾冒进
B.具有时代性
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缺乏连续性
【答案】B
【解析】1949年的教育方针是服务于当时革命形势及国家建设,1958年政治方面存在“左”倾错误,经济领域进行“大跃进”,故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已实行改革开放,要求教育面向世界及未来。
这些教育方针体现每个时代的不同特征,故B项正确。
20.方针、口号不但能折射时代的精神,而且也能反映历史发展的轨迹。
下列方针、口号先后顺序排
列正确的是()
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④科教兴国
A.①②④③B.④③①②C.③④②①D.②①③④
【答案】D
【解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1985年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于1977年5月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于1988年提出;“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按照时间排序是②①③④,D项符合题意。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
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
材料二这个贫农大众,合共占乡村人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
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1945年6月11日
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1)依据材料一,概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
(2分)
(2)毛泽东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其成效如
何?(11分)
(3)依据材料三,你是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意义。
(12分)
【答案】(1)主张:分清敌友,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首要问题。
(3分)
(2)观点:贫农是最革命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
(3分)
实践:在农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3分)
成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了中外文明遗产。
意义:总结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空前团结;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从对“朋友”与“敌人”的论断中概括其主张。
第(2)问,材料二的观点是贫农是最革命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结合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史实概括其实践;运用“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和影响的史实说明成效即可。
第(3)问,从材料三的两句话中去分析理解,结合毛泽东思想对中共和中国革命的不同影响分别说明意义所在。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
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概括其特点并说明原因。
(12分)【答案】示例一:
特点: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政府办学;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
(4分)
原因: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计划经济的反映;“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
(8分)
示例二:
特点:2000年办学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
(4分)
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
(8分)
【解析】第一小问“特点”,需要选定时间段,结合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概括;第二小问“原
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教育的角度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