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设计思路】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之一。

以开发资源和能源为经济支柱的区域,其经济长期发展往往难以可持续。

当资源、能源枯竭,或市场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其区域经济就会出现下滑,因此必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德国鲁尔区是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其区域发展优势条件、存在问题与综合整治措施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如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东北老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等。

本节课复习的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进行梳理与拓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明确分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思路:即分析区域特征——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二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提升学生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

第一课时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知识构建】
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发展的背景或条件;二是区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对鲁尔区发展的背景、问题和整治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3.利用近几年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 1、复习重点:
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2、复习难点:
区域资源开发的条件、存在的问题与综合整治措施。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 “德国鲁尔区示意图”、“ 鲁尔区矿产资源分布示意图”的相关教材信息,提前印发给学生。

学生课前对照教材完成德国鲁尔区教学案填写内容,回顾并归纳德国鲁尔区相关内容。

对学生提前完成的教学案相关内容进行批改,并整理出学生知识点存在的问题,便于课堂及时纠错。

【课堂活动设计】
区 域 发 展 的 背 景 有利因素 制约因素 区 发 过 中 到 问 域 展 程 遇 的 题 传统产业 的衰落 环境恶化 区 可 续 展 主 策
域持 发 的 要 略 调整产业结构 治理环境污染 发展科技 … 图1

2 德国鲁尔区示意图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考向 分析
投影展示近年来江苏高考题中有关“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题目。

学生分析试题涉及的考点,理解高考试题中有关“区域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等问题。

高考试题的分析和运用,引入本课所要复习的知识点。

增强学生对高考考点的理解,初步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展示《考试说明》中关于本部分的考试要点及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说出考点关键词。

①朗读考试要点;②说出关键词并根据自己理解简要分析考试要求。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有的放矢的能力。

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
考点诠释1: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探究活动1:读图2,结合教材内容,填写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及其主导产业。

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教材中的图2,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地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及其主导产业。

学生读图,讨论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及其主导产业,完成相关问题。

利用图2理清“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建构知识体系,抓住考查
的重点、学生的易错点,以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

1.区位优势
图4
(1)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洲的 ,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向 、 的捷径。

(2)水陆交通发达, 河纵贯本区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3)水、 资源极为丰富,离铁矿区近。

2.发展概况: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 广阔,鲁尔区是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A ) 、(B ) 、电力、化学和机械等工业基地(图3)。

探究活动2: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

【典型例题1】(2006年江苏高考题)钢铁工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导工业部门。

图4是 “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 该区域资源丰富,地表崎岖,读图回答第(1)~(2)问题。

(1)简述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

(2)图示地区还可发展 工业,其主要优势条件有_ __。

答案:
(1)
有利
条件:接近铁矿、煤矿区,原料丰富;接近煤矿区、水电站,能源丰富;水源充沛;水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不利条件:地形起伏大,平地少。

(2)炼铜(或有色金属冶炼) 条件:铜矿资源丰富;水电充足。

思路点拨:该题的考查目的有两个:一是学生充分提取利用图文信息的能力; 二是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的运用。

第(1)小问的关键词是“主要区位条件”,考生关注“主要”,并注意区位条件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其中不利因素信息来自学生对四川攀枝花所在地形区的了解;第(2)小问的设问“主要优势条件”明确了“优势”,结合我国西南地区的水能优势及有色金属的分布组织语言。

考点诠释2: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①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典型例题及图(图4)。

②教师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

③教师指导学生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

①学生自主提取图文信息。

②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答案要点,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①选择高考题具有典型性。

②指导学生积极地提取图文信息。

③使学生形成成熟的思维和稳定的解题方法。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生共同构建
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知识框架图(图5)。

学生读图回顾本节课主要考
点:鲁尔区传统产业衰弱的原因;重化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
利用图5、表1和表2将
本节课基础知识做一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
B A 图3
图6
探究活动3:阅读课本并结合图5归纳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表现和原因,完成表1和表2。

1: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 项目
内容

落 原
因 煤炭工业 和核能利用带来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使 作为世界能源地位下降及其开采成本过高,进口原料更便宜,导致 产业的衰落。

钢铁工业 煤炭成本增加,加大了 工业的成本;钢铁产业 ,以及产钢、出口钢的国家增多,钢铁的替代品广泛使用,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同样影响鲁尔区的 工业。

其他工业
主导产业煤炭、钢铁工业衰落导致 、 、化工等产业衰落 劳动力
由于 的发展,钢铁、汽车、造船从业 减少,工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原因 鲁尔区能源结构以 为主,产业结构以 工业为主。

随着 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表现
、矿碴堆积成山,占用大量 ;大气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热污染;各种污染对鲁尔区的 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主导产业是煤炭和钢铁工业,其产业的衰退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产业结构的单一是内因,这也是传统产业衰退的共同原因,包括美国、中国东北部英国中部等传统产业的衰退原因。

传统产业的衰落带来的不仅社会、经济效益的下滑,也同样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探究活动4:学生阅读课本和相关材料探究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德国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

20世纪50年代后期,鲁尔区经济开始衰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鲁尔区的整治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整治措施包括对煤炭和钢铁工业进行改造如图6所示。

地理知识体系
提醒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该针对“原因”。

问题等重要考点。

学生自主完成表1和表2。

内容的记忆;抓住考查的
重点以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

图5 重 化
工 业 为 主 产 业 结 构 单 一 煤 炭 钢 铁 电 力 化 工 机械制造 建 材 传统 产业 衰落 新 技 术 革 命 冲 击 煤炭需求量减少
钢替代品增多 生产、组织方式变革
从业人员减少,工人失业 产 量 下降,产业转移 内因 外因 表 现
材料二图7为“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末鲁尔区工业分布图”。

材料三图8为“鲁尔区1970—1999年产业人数的变化图”。

图7
图8
材料四鲁尔区对严重污染的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建立了完善的治污设施,大规模植树造林等,使昔日浓烟蔽日、黑尘满地的厂区成为环境优美的花园,一些老工业建筑和工业废墟被改造成为别具风格的文化艺术景点和服务设施,如有的仓库被用来开设餐厅,原先的高炉墙被用作攀岩爱好者的运动场所等。

(1)据材料一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鲁尔区的工业门类和数量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简述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的两幅图相比,鲁尔区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鲁尔区在整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 (1)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企业数量减少;建立了化工、汽车、电子机械制造等大型企业。

(2)向西部莱茵河沿岸港口附近集中。

便于进口铁矿石,降低运费,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①煤炭开采减少;②高速公路增加;③大学、科研机构增加。

(4)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重视发展第三产业;植树造林;建立治污措施;发展工业旅游。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图9
我国东北三省目前的困境与鲁尔区50-60年代十分相似,也是在当地资源丰富的基础上,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发展起来的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但随着煤炭、石油及其他金
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日益减少,与之相关的资源型产业随之萎缩。

我国东北传统工业区同样存在类似于鲁尔区产业结构单一和环境问题,德国鲁尔综合治理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探究活动5: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2。

【典例剖析2】图10为“鲁尔工业区”和图11为“我国东北工业区示意图”。

回答1—4题。

(1)与鲁尔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工业明显不足的资源条件是什么?。

(2)图12为“辽中南工业区主要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示意图”,图中最有可能表示的工业部门有:A 工业;B 制造。

根据鲁尔区的知识,说说辽中南工业区工业结构应该有何特点。

(3)20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鲁尔区的一些钢铁公司将炼铁炉建在荷兰沿海港口,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4)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成功经验,你认为振兴东北工业区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答案:(1)能源、水资源
(2)造船机械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3)便于进口铁矿石,减少运输成本;减少对鲁尔区环境的污染。

(4)措施:①调整工业结构,加强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②发展科技,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③改造国有传统企业,促进再就业;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⑤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⑥调整工业布局,实施战略性产业转移。

思路点拨:根据本题设计目的旨在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探究、评价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这在第(3)和(4)小问中体现最为显著特;第(1)和(2)小问则重点考查学生充分利用题目插图信息的能力,这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考查点。

第(1)问抓住关键词同鲁尔区“相比”、“不足”;第(2)问要充分利用图中钢铁工业和字母A、B之间的箭头关系。

知识体系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建构地理知识体系①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复
习的主要内容
②投影展示学生绘制的知
识结构,组织学生点评。

③投影展示本节课的知识
框架(图1)。

①学生回忆本节课主要考
点,并在笔记本上绘制本节
课的知识结构。

②互评,完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
知识结构,加深理解,
形成思维的完整性和
深刻性。

图10
图11
图12
采掘工业
A 工业
钢铁工业
飞机制造
B 制造
【重点图像】
图像解读:该图涉及的主要内容:德国鲁尔区调整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

读图既需要关注工业部门类型,同时需要关注煤田的分布范围与煤炭工业部门分布位置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