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专题复习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专题复习————散文的结构
学习目标:
1、明确散文中特殊段落的作用、线索的作用和作者的思路。
2、通过例题,明确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3、实战演练,提升解题水平。
一、特殊段落作用:(2010全国卷)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教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
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
半年一年久别不见,特别是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后,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
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唯熟知内情的人才知道每一座的源流、派别和历史。
当然,任何一处黄河渡口都使人激动。
而大河家渡,不仅有风景的壮阔悲凉夺人心魂,而且有一般平和与自然,使人可以获得宁静。
几条土巷,攒尖般汇在一起,造成了集。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
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
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拳头般粗壮的大铁索。
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使船往返两岸。
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
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
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对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蒙蒙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
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
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已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
此刻从远托异国的逆旅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
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玉米,院角有一个换水沐浴的棚子。
韩三十八今年应是80岁,明年若抱成个孙子名字正巧该叫韩八十三。
他也喜欢看河。
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
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
50年前他是马仲英的护兵。
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他们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
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
队伍灭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我在有一年坐飞机去喀什,从舷窗里可以看清烈日下沙漠中的每一丛蓬蓬草。
我觉得恐怖,飞机追著逃跑的人打,战争看来确实无美可言。
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不语、他从来不提及当年马仲英的神话,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
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筏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走过私,闯过藏人地方。
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
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撒拉妇人相遇。
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人稳重如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怪不得此地也有我们山东人。
黄河就是家路,顺着黄河,能到济南,人这样一想,心就安静了。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
与其随波逐流学习肮脏,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992·11·北京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段)的作用。
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由于是开头三段,自然是开门见山,奠定基调,引领下文,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
答案:(1)引出本文叙写的对象“大河家”(2)交代了“大河家”重要的交通枢纽(3)表现了作者对“大河家”的依恋,从而深入到对祖国的依恋,为全文奠定了深深的思恋情调。
2.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克子。
”综观全篇,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
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该句处于文章中间段落,首先考虑其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句,其上下行文紧凑,节奏激荡,而该句叙事和缓,可知该句使文章节奏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答案:在本文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大河家”地理特点等介绍,开启下文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同时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对“大河家的叙写来引发对人生态度及人世浮沉的深思
知识补充:
1. 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是领起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开篇是景物描写。
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首段连续发问,它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开篇连续感叹,它就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近几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为此类)
(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末段的作用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末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末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穿插类句段的作用
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
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
实战演练:
《核按钮》P138《藏书忧》第2题
《核按钮》P140《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第1题
二、线索的作用:(2010重庆卷)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
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
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
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
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
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那只的鸟巢进行确认。
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
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
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更是要把卧室重新装饰一新。
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
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
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
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
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
鸟类不会。
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
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向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
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出现,它们的家建好了。
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
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
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
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象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
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
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系统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
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
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
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
类的巨大痛苦。
(有删改)
1.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
解析:梳理文章的思路,首先要理清作者行文的线索,然后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的线索,有明(实)暗(虚)两条,明写两只鸟的活动,暗写“我”的观察与思考。
其中后者的含义更为深刻、丰富。
答案: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知识补充:
(1).考查散文线索的题目,常常有“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等提示,或直接提出问题。
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组织材料、贯串全文、有机连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等。
(2).抓线索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
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3).线索不明显的文本,有时直接考查行文思路。
理清思路的题型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所以,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
实战演练:
《核按钮》P141 《被春天染红的小溪》第1题
三、梳理思路(2010重庆卷)
瓷器的意味
池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
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
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
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
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
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
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
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
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
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
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
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
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
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
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
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
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
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
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笑无止境。
可见大雅寓于大浴,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
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
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
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
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
【解题指导】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两个考点。
行文思路往往与作者的立意和构思密切相关,这也是命题的意图所在。
考生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可先原文勾画,再进行概括。
从行文的层次看①②是第一层提出话题,③④⑤是第二层分析话题,⑥是第三层点题;然后再进行内容归纳概括就相对容易了
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实战演练:
《单元综合检测》P56《声音的联想》第2题
四、作业布置:
完成《单元综合检测》P55《看麦熟》
《单元综合检测》P57《伤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