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竞培中心期末模拟考试试题(语文 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
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
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 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 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 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 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 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 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 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 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原文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
C项,“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说法错误,原文“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D项,以偏概全,原文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选项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为证明“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
故选C。
【3题详解】
本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
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需要很多因素与条件,“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只是其中之一。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千岁
汪曾祺
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
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
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
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
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
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八千岁开米店。
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
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僧道无缘”“概不做保”。
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
不但僧道无缘,连叫花子也“概不打发”。
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拔下一根毛来,也就都“别处发财”。
宋侉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
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去一半,干脆做起了骡马生意。
他相骡马有一绝,一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
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了舌头。
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
他知道宋侉子的脾气,一口价,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这件事哄动全城。
一连几个月,八千岁买骡子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
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
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
这年头大部分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
他舍不得这副碾子,舍不得这五匹大骡子。
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
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
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侉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
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有什么吃头!
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
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
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却入了青帮,从此就无所不至。
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
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
他还很风雅。
谁家有好字画古董,有借无还。
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跟你换。
他不是上过一年美专么?他有一匹乌骓马,请宋侉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侉子把自己的踢雪乌骓也带来。
千不该万不该,宋侉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
八舅大爷问:“你那匹是多少钱买的?”宋侉子知道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旅长喜欢,留着骑吧!”——“那,我给你画一张画吧!”
宋侉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
八千岁劝他:“算了,看开一点。
”宋侉子只好苦笑。
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
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赶快找宋大伯去要主意!”
宋侉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
八千岁有几船稻子,运到仙女庙去卖,被八舅太爷的部下查获了。
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钱。
宋侉子知道这是非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
“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
”宋侉子说:“他拿不出。
你看看他穿的这身!”“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了。
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百!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
宋侉子劝八千岁不要舍命不舍财。
八千岁说:“你作主吧。
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个信得过的朋友!”说着就落了两滴眼泪。
宋侉子心里也酸酸的。
宋侉子请八千岁的两个同行出面做保,叫八千岁儿子带了八百现大洋,把八千岁保了出来,劝他:“算了,不就是八百块钱吗?看开一点。
”八千岁心想,毕竟少花了两百,又觉得有些欣慰,好像他凭空捡到两百块钱似的。
八舅大爷接到命令要调防。
他要办一桌满汉全席,在荷花亭子里吃它一整天!消息传遍全城,大家都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多年没有的事了。
赵厨房到八千岁的米店买米,八千岁就问:“有多少道菜?”——“一百二十道。
”——“啊?!”——“你没事过来瞧瞧。
”八千岁真还过去看了:烧乳猪、叉子烤鸭、八宝鱼翅、鸽蛋燕窝……八千岁真是开了眼了,一面看,一面又掉了几滴泪:这是吃我哪!
八千岁回家就用一盆水把“概不做保”“僧道无缘”的字条刮下来。
做了一身长袍,长短与常人等,把老蓝布换了下来。
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烧饼来,八千岁往帐桌上一拍,大声说:“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
(有删改)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叙述了八千岁的人生变化过程,反映了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情世态的微妙变化。
B. 八舅太爷强占他人字画古董却又送一张自己画的画交换,凸显此人的无耻霸道,行为不堪。
C. 八千岁被抓后托宋侉子拿主意,宋侉子也为营救八千岁挺身而出,是因为两人在长期的生意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
D. 八千岁两次掉泪,意味深长。
既有钱财被敲诈的悲伤,也有对自己长期明哲保身几乎无人可托的悔意,以及对八舅太爷大肆挥霍敲诈所得的痛心。
5. 作品题为“八千岁”,却花费较多笔墨叙写宋侉子,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4. A 5. 结构上,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串联起来,推动情节发展,使前后情节连贯可信;手法上,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宋侉子的豪放通达,更凸显八千岁的吝啬刻板;主题上,宋与八千岁的信义之交,和宋与八舅太爷的虚与委蛇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立足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与原文不符,文章的主线应该是八千岁个人的人生境遇和命运变化。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形象作用能力。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是小说经常考核的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
本题题目是:作品题为“八千岁”,却花费较多笔墨叙写宋侉子,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次要人物形象宋侉子的作用。
次要人物形象宋侉子的作用应从宋伢子这一形象在衬托主要人物形象上、情节结构上的作用、在写作技巧以及凸显主题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宋侉子是八千岁的朋友,许多事情都参与其中,也就起到了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串联起来的作用;二人性格完全不同,宋侉子的豪放通达,更凸显了八千岁的吝啬刻板,起到了次要人物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宋
侉子是八千岁唯一可信任的朋友,而他对八舅太爷却虚与委蛇,由此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结晶,也是我们赏析、品读的对象。
还有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这些人物常常被我们疏忽,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其实,他们在侧面烘托、推进情节、渲染氛围、升华主题等方面占领着重要的位置。
一般来说,次要人物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用他来衬托主要人物。
从情节上看,推动情节发展或者造成情节陡转。
从内容上,有凸显出小说的主题的作用。
作答本题,可从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题三方面考虑。
组织答案时,应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殿试中乙科。
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
其母深明大义。
②涂潦(láo):泥水。
③吾侪(chái):我们。
④锸(chā):锹。
6. 下列句中的“以”和“母程氏亲授以书”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扶苏以数谏故
B. 何不试之以足
C. 可以一战
D.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7. 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 辄能语其要语:说出
B. 母许之否乎许:答应
C. 徙知徐州知:到
D. 轼诣武卫营诣:到……去
8. 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 比冠,博通经史等到
B. 衙吏踵破家相继
C. 违制之坐罪责
D. 以虞水之再至担心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十岁时聪明过人,在母亲教导下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的故事,就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 苏轼二十岁时精通经史,读《庄子》后觉得其中所说的与自己之前的见解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简直是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C. 苏轼在各地当官都能为百姓利益着想,即便是在密州时因不及时推行“手实法”而被罢官,也没影响他在徐州时身先士卒,率军民抗洪护城。
D. 苏轼用诗作讽刺对百姓不利的政事,被御史安上诽谤皇帝的罪名,将被定死罪时,宋神宗怜惜他,让他到黄州当团练副使。
【答案】6. B 7. C 8. D 9. C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本题要求选出“句中的‘以’和‘母程氏亲授以书’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母程氏亲授以书”中“以”,介词,用;A项,以:连词,因为;B项,以:介词,用;C项,以:介词,凭,凭借;D项,以: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
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本题要求选出“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C项,“徙知徐州”的意思是“调任徐州知州”,所以“知”的意思是“任……州知州”。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本题要求选出“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D项,“以虞水之再至”的意思是“以防水再来”,所以“虞”的意思是“预防”。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C项,“即便是在密州时因不及时推行‘手实法’而被罢官”说法错误,没有因为不及时推行而被罢官。
故选C。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
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
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博通经史,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未能说出,现在看到这部书,说到我心裏了。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殿试中乙科。
为母亲丧事守丧。
嘉佑五年,调整任福昌主簿。
欧阳修,因为他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洞察力,并建议他到秘阁。
六级考试政策,考试不起草在过去的人,这么多写得不好的文章。
苏开始起草艺术是很清楚的。
系统策略和笔,被列入第三等。
从宋代以来,系统的政策列入第三等,只有吴宇苏轼只。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