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周年】说说古代邮驿那些事儿(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周年】说说古代邮驿那些事儿(一)
中国邮政已经快120岁了,
中国的国家通信(后人称其为邮驿),
历史可就更为悠久啦。
今天,小编就追根溯源,
为大家说说古代邮驿那些事儿~
图案为驿使画像砖,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因通信过程中要求严格保密,故驿使未画嘴。
中国古代国家通信(后人称其为邮驿)由来已久。
从有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距今已有3700 多年历史,作为古代政府为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邮驿一般不对民众开放。
平时,它是传达政令、沟通中央与地方及地方间联系的纽带;战时,它是飞报军情、指挥作战的得力助手;一遇重大灾异或事变,它又成为政府采取特殊措施,处理非常事故的重要手段。
甲骨文中的信使
中国最早关于政府组织通信活动的记载,来自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据记载,商纣王时期,已普遍利用音传通信的手段。
商朝君主武丁因不放心妻子妇好带兵出征,常常用卜辞问:“妇好有信?”或“妇好无信?”此信既指消息,也有询问信使是否到来之意。
商王朝有专门传递信息的信使,商王出行时会跟随左右,以供君主随时向臣下发布命令。
殷商的信息传递是由专人送达,没有后世多
级传递的迹象,所以信使在行途中会很辛苦,遭遇各种艰难险阻。
有一片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一位年迈信使在路上走了26 天,差不多600 里的路,结果还没达到目的地就“过劳死”了。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走上几十天、几百甚至几千里路对信使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铜盉,甘肃灵台百草坡西周墓出土,盉中铭文提到为周王传达信息的近臣。
历史上最早的邮政法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行书律》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邮政法,为了保证公文、书信及时、准确到达到目的地,《行书律》规定,文书分两大类:急行文书和普通文书。
急行文书包含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普通文书也要当日事当日毕,不许耽搁。
有耽误的以法律处置。
传送律令公文,有关部门必须登记发文和收文的时间,收到后需及时回复,公文若有遗失,应立即报告有关官府另行做出应变处理。
秦时邮传事务传递者,不再由士以上官吏担任,转用民间役夫,凡年老体弱和不诚信的人,不可担任文书传递工作。
车同轨、书同文后,秦朝将春秋战国时期对于邮驿通信的不同称呼统一称为“邮”——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近距离的则派人步行传递。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行书律》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邮政
法
(内容来源: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