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兼爱-高二语文上学期教考融合训练教案选粹(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兼爱【教考融合】
兼爱一词多义(1)疾
(2)察
(3)当
(4)相
(5)爱
(6)具
【教案选粹】 《兼爱》
课文讲解
圣人以1治天下为事2者也,必知乱之所3自起,焉4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5起,则6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7人
1以:介词,把。

2以治天下为事: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

3所:……的原因。

4焉:于是。

之疾者然8,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9
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翻译: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它;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

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段解:明确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10察乱何自11起?起不相爱12。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13亏14父而15自利16;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虽17父之不慈18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翻译: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考察祸乱兴起的原因。

尝试考察祸乱从哪里兴起呢?起于人们不互相关爱。

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

子女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主,因此使君主受损失而自己得利。

这就是所谓的祸乱。

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

[接上页]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19者,亦然。

盗爱其室20,不爱异21室,故窃异室以22利其室;贼 5自:从。

6则:连词,就。

7攻:治疗。

8如……然:像……一样。

9何:疑问代词,表反问,怎么。

10当:同“尝”,尝试。

11何自:宾语前置,即“自何”。

下文“自爱”“自利”皆为宾语前置,正确语序分别为“爱自”、“利自”。

12爱:关爱。

13故:连词,因此。

引出结论,断句标志。

14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15而:连词,顺承。

16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17虽:即使。

18慈:慈爱。

19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20室:家。

21异:别人的。

22以:连词,表目的,来。

爱其身,不爱人,故贼23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24之相乱25家、诸侯之相攻国26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27,具此28而已矣。

翻译: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子女,因此使子女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自已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下,因此使臣下受损失而自己得利。

这是为什么呢?都起于不互相关爱。

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

盗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的家使自己的家得利;抢劫者只爱自身,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来使自己得利。

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即使大夫互相扰乱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

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因此扰乱别人的封地来使他自已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国来使自己的封国得利。

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段解: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察此何自29起?皆起不相爱。

若30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31?视32父兄与君若其身,恶33施不孝34?犹有不慈35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36。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
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37亡。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
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38。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翻译:考察这是从哪里产生的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
23贼:名词作动词,伤害。

24大夫:古代职官等级名。

25乱:形容词用作动词,扰乱。

26国:封国,诸侯的封地。

27乱物:纷乱之事。

28具此:全都在这里。

具,完备、齐全。

29何自:宾语前置,即“自何”。

30若:连词,假如。

31犹……乎:反问句式,“还……吗?”。

32视:动词,看待,对待。

33恶:相当于“何”,怎么。

34孝:形容词作名词,孝顺的事。

35慈:形容词作名词,慈爱的事。

36亡:同“无”,没有。

37有:同“又”。

38有亡:“有”同“又”;“亡”同“无”。

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子女与臣下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没有了。

还会有偷窃和抢劫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抢劫?所以偷窃和抢劫的人又没有了。

还会有大夫互相扰乱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扰乱别人?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攻伐别人?因此大夫互相扰乱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又没有了。

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互相扰乱,偷盗抢劫的人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段解: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相亲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39得不禁恶而40劝41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42恶则乱。

故子墨子43
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翻译: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相互关爱呢?所以天下的人互相关爱就会治理好,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

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段解:概括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

39恶:疑问代词,怎么。

40而:连词,表递进。

41劝:鼓励。

42交相:互相。

43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结构
主题:本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了墨子“兼爱”的观点。

首先论述了要治理天下混乱状况的前提,分析了社会产生混乱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其次闻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就是要“兼相爱”;最后提出圣人应该“禁恶劝爱”,只有这样,才能把天下治理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