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路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数字电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逻辑代数基本知识、数字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理解各类逻辑门电路的逻辑功能,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掌握常用典型组合电路的功能、特点和应用;掌握各类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逻辑功能及触发方式;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及常用典型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特点和应用;了解典型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的功能和应用,掌握多谐、施密特、单稳555定时器的特点、功能、参数及应用;理解D/A转换与A/D转换;掌握D/A与A/D之间的转换方法和性能指标;掌握各种常见半导体存储器与可编程器件。

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观察、分析与解释数字电路的基本现象,理解逻辑代数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熟练使用常用电子工具与仪器仪表;
3.掌握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特点和应用;
4.理解多谐、施密特、单稳的特点、功能、参数及应用;
5.掌握555集成定时器的应用;
6.掌握集成数/模、模/数转换器的功能;
7.掌握常见半导体存储器与可编程器件。

(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熟悉常用集成电路的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2.能根据产品要求,细化产品的功能和技术指标,设计简单逻辑电路;
3.能正确使用常用的中规模逻辑电路;
4.能借助于仪器仪表,对小型数字系统的故障进行检测和维修;
5.了解数字电路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
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参考学时
144学时
四、课程学分
8学分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1.本课程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法和基于工作过
程的项目教学法,注重以任务引领形式启发学生对数字电路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在完成项目活动的过程中了解数字电路在电子产品中所起到的作用。

2.教师必须注重实践、更新观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评价方法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将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项目考核、技能目标考核作为平时成绩,按阶段性考查的重要性分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应注意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三)教学条件
1.课堂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资源及设备、实物及教学模型。

2.实训条件:参照实训室设备配备标准进行。

(四)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项目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

要通过情景模拟、观看多媒体材料、理实一体教学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空间模型设计与制作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专业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

5.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1.注重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多媒体教室的应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4.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合作,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5.建立本专业开放式实训中心,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