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可触摸的画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吳血秋濡*1■笼
漆画一一可触摸的画种
□黄嘉媛
摘要:漆画在展览中的保护方式与其他画种无异—
—禁止观众触摸。
然而大漆的天然物理属性是坚固的,它具有优良的实用功能,说明漆画在展示的过程中可以接受观众的触摸。
触觉是作品与观众之间除视觉外的另一桥梁,相关人员应当尊重大漆本身的特有属性,发挥大漆在独立画种中的优势,打破漆画在公共空间中广泛运用的材料束缚。
关键词:漆画触觉立体呈现公共空间
一、漆画与触觉的联系
1.漆画起源与材料特性
中国漆画由古代漆器上的装饰纹样发展而来,从立体走向平面,转变为纯粹的平面绘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如雷圭元、李芝卿、沈福文等优秀漆画家。
他们在天然漆这种能够产生独特肌理与材质感的工艺基础上,积极地探索出大漆特有的纹饰肌理,将这些独特的绘画语言运用在平面的创作上。
各种不同的漆艺技法如蛋壳镶嵌、螺钿镶嵌、戗金描金、雕刻填漆、彰髹变涂等,皆是在尊重大漆的属性的基础上而演变出的创作语言。
漆画迎来历史转变是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其以独立画种的身份呈现,至今不过短短几十年。
在材料特性方面,生漆涂饰产品在物理上具有防蛀、防霉、耐潮、耐高温、耐火烫、耐磨等性能。
这说明艺术家在绘制漆画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描绘手法,还可以借助不同的材料制作画面。
在漆画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精神思想与漆质的相互交流体现在使用不同的漆色和入漆材料表现画面中的图像方面,这个过程则是“触摸”的开始。
2.触觉在漆画艺术表达中的显与隐
触觉是一种身体机能,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一起构成了人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触觉在漆画中的表现,以笔者的漆画作品《注入梦想力量》(图1)为例,作品中包含了漆液起皱、螺钿镶嵌、刮漆灰、贴金银箔、织布拼贴、变涂打磨、播撒碳粒等漆工艺。
运用不同的工艺手法表现画面中笔直的线条、人物、错综复杂的色块与富有书写性的笔画,这是漆画中“显”的部分,观众只需要站在展览线外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
而漆画中“隐”的部分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笔者可以触摸 到螺钿线锋利的线条,感受到线条薄如蝉翼的手感、金银箔吹弹可破的质地及其贴在画面上形成金属片的厚重效果,等等,形成这些效果的过程也是创作中思想表达的过程。
站在创作者的视角看,其通过触摸、观察选择适合表现画面的入漆材料,在画面中留下“痕迹”;而观众仅仅凭视觉直观地观察作品中包含了哪些元素,对画面产生进一步的理解、想象,这是对“结果”的思考。
创作者、观众、作品三者间就形成了一道屏障,观众难以更直接地从作品的质感中感受漆材料的触感,难以在触觉、视觉结合感受画面的情况下引发内心的情绪波动。
但漆的天然物理属性是可以满足观众触摸画面这一条件的。
二、漆画可触摸的实践意义
1.漆画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
漆艺术从8000年前走向21世纪,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时代的印记。
漆壁画、漆屏风、漆壁挂、漆隔扇等皆为漆画 的表现形式,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漆画、漆屏风的表现形式较为普遍。
但漆画的造价较高,普通家庭使用较少,因此漆画多数被展现在公共空间中,如博物馆、美术馆、酒店、机场等。
这意味着漆画在公共空间中的展陈、使用需要接受人手的触摸以实现其空间隔而不断的实用意义。
而漆屏风也在载体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弱点,即漆屏风的胎体多以胶合板拼接龙骨制成,再用传统的刮灰裱布技法制成漆基底,艺术家在这个载体上创作。
这种工艺容易导致漆屏风重量大而不易于安装、运输。
为此,笔者认为创作者在空间中创作漆画时,要因地制宜地考虑不同的创作基底。
以故宫藏乾隆朝漆纱隔心工艺隔扇为例,漆纱由内而外具有“织物纱芯一双面贴纸样一双面上漆贴金一双面纸样上施绘”四层基本结构关系[2O漆绘纹样附着在用漆液浸泡或髹涂的织物上,一方面减轻了漆画附着在隔扇上的重量,另一方面通过织物本身编织的纹理可微量透光,实现了隔扇隔而不断的空间划分,巧妙美观。
织物本身具备一定的柔韧性,相比在纸质基底上描绘的漆画,在织物基底上描绘的漆画显然更适于在公共空间中经常被人触摸,因为织物可以承受人手的按压,而纸张质地较为薄脆,易被戳破。
另外,古代就有用牛皮制成的脱胎漆器,其坚韧轻巧,耐磨损裁剪,这说明在选择漆画创作基底时,创作者可以从不同的织物或动物表皮着手。
由此可见,大漆“坚、牢、光、彩”3的特点使其能够满足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并且可以接受观众的触摸,进而使观众除了在漆器用品上感受漆质,还能在
24
美术时空
ART EDUCATION RESEARCH 图1图2图3
公共空间中触摸、观看漆画,拓宽了人们接触漆文化的范围。
2.漆画广泛推广传承的积极意义
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带漆木器是距今8000-7000年的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木弓⑷。
可见中国先民在早期生活器具中便利用了漆的防水、防腐性能。
战国彩绘透雕漆箭箙、西汉彩绘朱地漆棺、唐代九霄环佩紫漆琴、南宋朱漆戗金人物花卉纹长方盒、明代款彩楼阁园林图黑漆屏风等历史漆器文物都表明,漆文化的发展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从未中断,且从具有实用性逐步走向与艺术性结合。
如今,漆画成为一门独立画种,是对漆文化的又一现当代演变。
由此,漆画以绘画的面貌走向人们的生活,传承、创新、发展漆艺术文化及其漆工艺成为当下推广漆画的必要条件。
大漆温润、沉稳的气质与现代人生活生产的快节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论是漆画的创作者还是漆画的观赏者,都不得不慢下步伐切身感受漆画艺术的魅力。
倘若漆画能够被触摸体察,无疑能使观众体会到漆画与其他画种的不同点,如漆质的个性,漆画表现中的制作性、不可预测性及不可复制性,并能了解漆画能成为一个独立画种的根本原因。
三、漆画中织物表面与触觉的结合
1•触觉在漆画中的立体呈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触觉是感觉灵魂的根本,是动物区别于只具有第一层次灵魂—
—植物的关键⑸。
创作者、观众在观看、触摸漆画之际,可以更直接地通过皮肤摩擦理解画面中各个形态的存在方式,进而产生精神思想的变化。
在漆画中运用刮填漆灰等技法可以在画面上制造出半浮雕效果,在创作时运用不同的刮灰技法可满足创作者呈现画面图像的需求(图2)。
在视觉上,这种半浮雕效果在画面中可以形成细长的投影;在触觉上,人们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凸起的质感、画面界限的划分。
笔者在作品中将漆灰均匀地刮出错综复杂的直线条,使线条高于整体画面,形成视觉、触觉上对画面的分割,旨在通过线条划分画面中不同的空间,同时借助螺钿线条熠熠生辉的反光效果,传达时光流逝、不同的处境空间相互交错的碎片化回忆。
棉线沾满漆液后自由卷曲粘贴在特定的几何形状内,干燥后贴上不同硫化程度的银箔,在充满静谧气氛的平滑蓝紫色背景中形成平面与立体、清澈与混沌的对比。
这种材质上起伏的差异是人难以以视觉直观察觉的,需要通过手的摩擦感受。
立体呈现的效果是漆画特有的艺术魅力(图3)。
2.触觉与织物表面的联系
触觉是皮肤受外界刺激时,大脑产生的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衣物,衣物上的布纹时刻都在和皮肤亲密接触,不同的布料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穿着感受,使人们形成了对衣物的亲切感、依恋感。
织布与漆艺作为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是我国的国粹之一。
传统的漆器是在木、竹或金属等胎体上,利用生漆与织物粘贴在胎体表面,形成漆器的内部纤维,延长漆器的寿命,防止变形。
在现当代的漆画领域,也不乏艺术家借鉴织物与漆结合的方式进行漆画创作。
织物的种类繁多,运用在漆器中的常见织物有苎麻布、豆包布、绢、丝绸等。
在这次创作中,笔者利用不同种类的织布表面纹理在画面中拼贴,从而对线条划分的空间运用布纹肌理再作划分,同时这些肌理也是画面中面的构成元素。
在机械时代的冲击下,大漆制品即漆器已经逐渐退出人们日常生活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陶瓷、金属、塑料制品,它们都有着优越的使用性能,而漆器漫长、繁复的制作工艺逐渐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求。
站在漆文化能够继续推广传承下去的视角,笔者尝试使与人们形影不离的织物和遥隔千年时空的大漆开展深入对话。
观众在观看作品时,只能观察到作品中隐隐约约透露出的织物纹理,像是描绘的,又如此接近身上的衣物肌理,显得似是而非。
只有通过指尖的触摸,还原日常生活中衣物
25
图4
图5
给皮肤带来的感官刺激,融入漆质的微凉、温润质感,建立起漆与织物的联系,观众才能会心一笑,在精神上真实地走入漆画这个独特的画种,缩短与画面的距离感。
3.漆画与织物结合的创作实践
大漆是一种天然的黏着剂,自古就有“如胶似漆”的美誉。
创作者可以借助漆的这一特性融入各种可以体现创作精神的材料,在漆画中彰显漆艺术的优越性。
生漆调和糯米粉糊后会产生性能良好的黏着力,这一特点可以帮助创作者在漆画中运用不同的入漆材料。
如笔者在画面中采用的织物表面纹理,选取不同疏密孔洞的织物,以更好地表现被划分的空间之间的层次感;将织物裁剪成适于画面需求的形状,将按比例调和后的生漆糊薄薄地涂抹在画面上,粘贴织物后用画笔简单地涂抹压实(图4);待被生漆面覆盖的织物干燥后即可用不同的漆色描绘;反复髹涂不同的漆色,即变涂后,用水磨砂纸沾水打磨,即可磨显出顺应织物纹理的色彩(图5)。
漆画中运用织物表面纹理的创作技法还有另外三种方式:其一,在刮过漆灰的画面上,把握漆灰尚未干燥的时机,将织物印压在漆灰上再撕除,留下印有织物表面纹理的漆灰层;其二,在髹涂色漆的画面上粘贴织物,在漆液将干未干的状态下撕除织布,此处强调色漆也具备黏着力,但黏着力弱于生漆糊;其三,将织布绷裱于框架上作为漆画的载体直接描绘,不作用于漆画板。
总之,创作方式以画面需要为准。
结语
触觉作为人的“第二视觉”,是观众和漆画相互交流的重要桥梁。
触觉感知与接触表面的形貌、人们探索表面时的方法有关,而摩擦在触觉感知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人手感知外界物体的几何形状、软硬度、干湿度、表面纹理等物理特性的过程,其本质就是皮肤摩擦、触觉感知的过程[]。
漆画从创作过程到展示过程,是“隐”与“显”的演变;漆画在空间中与人相互交流,引发观众的触觉情感,是作品与观众精神交流的过程;观众通过对作品进行视觉和触觉的观察、思考、联想,一件漆画作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地“完成”。
漆画应当敞开胸怀接受观众的触摸交流,与其他不可触摸的画种区别开,发挥漆质的独特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丁彧.基于图像的纹理粗糙特征提取与力触觉表达[D].南京:东南大学,2014:1—3.
[2]李越,包媛迪,BUCK Susan,等.故宫藏乾隆朝漆纱隔心工艺探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31(1):20.
[3](清)李斗,(明)黄成•营造经典集成(第三辑):工段营造录髹饰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4.
[4]莲子.穿越8000年一场古今对话[2].中国生漆,2013,32(4):47-79.
[5]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陈思.皮肤摩擦触觉感知的机理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6:25.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
编辑杨婷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