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专题3 笔落惊风雨单元质量综合检测 苏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3 笔落惊风雨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
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解析: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C 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同时“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原文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D项,“从而推动……”错,从原文看没有因果关系。

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解析:A 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过程及方式。

A项,“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的是中外交流带来的社会和技术的变化,而不是“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属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罨画池①听雨
汪建中罨画池,作为一处极为精致的园林,其名字取得实在美妙而贴切。

就是没有去过罨画池的人,一听这名字,眼前浮现的也应该是一幅幅高古的图画,精雅的丹青。

今春三月踏青的时候,我就是在“罨画池”这个美名的一再诱惑下而去崇州的。

去的时候,一路上愉悦的心情实在难以述说。

因为,在罨画池儒雅的牵引中,我一路上步着杜甫的后尘、裴迪的后尘、赵卞的后尘、范成大的后尘,以及那个长吟过“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的大诗人陆游的后尘。

步着这样一些人的后尘,而又是去罨画池作一番文化意义上的畅游,所以,即便是一路风尘仆仆,其心情也愉快如彩蝶、逍遥似春燕了。

罨画池浓缩了江南园林精华中的精华,她小得可人,雅得大度,幽得深厚。

进得园来,简直是一步一景,更是一步一惊。

琴鹤堂带来的愉悦都还没有收场,问梅山馆的惊喜又向我扑来;湖心亭的美景才刚刚开始欣赏,望月楼的画卷又为我次第展开了。

在罨画池里,脚下的曲径引我又诱我,两旁的奇花拥我更醉我,举目处是老树横空,回眸处是新绿拥娇红,是小桥接了短亭,是涟漪揉着楼影,是游鱼栖于鸟巢,是绿水浣着白云。

左看似画,右看似画,前后左右看了,居然就是画了。

正当我陶醉在罨画池的美景中时,天空忽然下起了雨。

先是点点滴滴,继而是窸窸窣窣,接着是噼里啪啦。

好在我正在望月楼里,否则,这一场春雨将逼我于狼狈中四处躲雨。

此刻,雨点紧一阵慢一阵地敲打着望月楼上的瓦片,叮叮当当又窸窸窣窣,疑似一张古琴在嘈嘈切切的奏鸣,一声声,抒发着一个梦境。

在烟雨中有一只翱翔着的白鹤,在罨画池的上空兜了几圈后,停在湖心亭的亭尖上,以金鸡独立的优雅与我遥对着共听这一场湿漉漉的琴声。

在如此的情景里,我不知道当年一代廉吏赵卞是否也遥对着白鹤如痴如醉地鼓琴?
不知道当年那只白鹤是否依然金鸡独立,在春雨中静听琴弦上的云卷云舒、潮起潮落?
按节令计算,这该是今年最后的一场春雨,滴滴答答,迷迷蒙蒙,把罨画池笼罩得格外旖旎而缠绵。

湖边的柳,绿得蓬勃而婆娑,春燕们翻飞在柳丝和雨丝间,似要把这最后的春雨沐浴得个淋淋漓漓。

园子里的那些梅,还在春雨中修整,所有的枝脉和叶脉都在努力地孕育今年冬天的梅香。

如今,梅还在,那一段缘,那一份情,不知缠绕在哪里;如今,长亭还在,回廊还在,整个罨画池还在,陆游祠还在,惟有主人陆放翁不在了,独留下我,在满园春雨中空空地等待。

茶,浓了,又淡了;雨,去了,又来了。

整整一个下午,我被这雨殷殷地挽留在罨画池里。

留我的,还有湖边的柳、园里的梅和楼前的株株红海棠。

罨画池的一切都在留我呵,留我在这里
听雨,从春雨听到秋雨,从翩翩少年听到耄耋老叟,留我年年岁岁在这里看白鹤翱翔,听水淋淋的音乐,再在“红酥手,黄藤酒”的缠绵里追逐大诗人那多情的
背影……
错、错、错,莫、莫、莫,陆放翁这些发自心灵深处的叹息,声音很低沉,语气很微弱,但它引发的生命的共振,却持续了八百多年,还会一直共振下去。

此刻,凝神听雨,瓦片上的雨声,犹如陆放翁的声声叹息:“错、错、错”,声声都在荡人魂魄,催人思索。

八百多年了啊,八百多次的春雨与秋风,花开与花落,沧海与桑田。

我的放翁啊,你是否依然豪迈如苏轼,英武如岳飞?在黄泉路上,你是否已经与唐婉结成了连理,了却了前世的遗恨与悲歌?
雨,一直在淅淅沥沥地下,雨中的罨画池,又多了几分妩媚。

这时,我是多么想备一桌好酒好菜,在这春雨中与陆放翁对饮。

只可惜放翁不在了,虽有好酒,但缺少了他,酒亦寂寞,雨亦寂寞。

寂寞的,还有这望月楼,还有那问梅山馆,整个罨画池已经在风雨中寂寞八百年了,如此漫长的寂寞,试问人间,哪里还有?
好在罨画池还在,而且日新月异,海棠还在,梅魂还在,那些犹如宫墙柳的柳树还婆娑在我的眼前。

沿着这些景物,我依然能够清晰地追逐陆放翁的身影,依然能够感觉到他一腔爱国的热血在澎湃。

这热血,从宋至今,一直不曾冷却,一直在激情地燃烧。

这雨似乎不知劳累,淋淋漓漓了整整一个下午,还在淋淋漓漓,此刻瓦片上雨声还噼里啪啦地响,一园子的雨声依然在为我奏着交响。

在这春雨的交响和飘洒中,蜀州的大地有福了,今年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

透过雨雾,我仿佛看见了一大片秋天的金黄。

这田野里的金黄是赵卞和陆游期盼了千百年的,终于要在今年金灿灿地铺满蜀州
大地。

【注】①罨(yǎn)画池:蜀中名胜,位于四川成都。

4.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并没有写罨画池的美景,而是从罨画池的名字写起,未见其形先闻其名,就让作者想象到了罨画池的魅力。

B.文章语言文字清新雅致,善用修辞写景。

如第三自然段对罨画池景物的描摹尤为典型,采用了拟人、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由近及远地展现了一幅罨画池美景图。

C.“从春雨听到秋雨,从翩翩少年听到耄耋老叟”,表明“我”被这罨画池的美景吸引,表达了作者以后每年都要经常来这里听雨,直至自己老去的决心。

D.文章形散神聚,写景,移步换景,一步一景,景物优美雅致,写情,富于变化,由最先的愉悦到中间的落寞再到最后的喜悦。

解析:C 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在罨画池听雨的喜爱程度,而并无每年都要经常来听之意。

5.简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5分)
解析: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要结合句子的表达特征,筛选句子的关键词,结合语境进行阐释,注意语意的转化。

比如本句的关键词是几个“还在”以及“而且”所表达的意思。

因为句子位于文章的中间,所以是承上启下。

答案: 含义:虽然陆游人已不在,但我们仍然能从今天的罨画池怀想并触摸到陆游的生活与精神;并且罨画池的一切已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3分)
作用:承上启下,作者的情感由落寞转为欣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以及自豪感。

(2分)
6.作者对罨画池的雨声有不同的感受,试探究其内蕴。

(6分)
解析:通过形象,层层指出其多层含义,尤其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观点态度。

由实而虚,挖掘文本的象征意义。

答案:①雨声似一张古琴在嘈嘈切切的奏鸣,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廉吏赵卞高尚人格的钦佩; ②雨声滴滴答答,迷迷蒙蒙,把罨画池笼罩得格外旖旎而缠绵,寄寓了作者对陆游唐婉的爱情的惋惜以及对陆游命途多舛的同情;
③雨,淅淅沥沥,雨中的罨画池,又多了几分妩媚,表达了作者对陆游的爱国精神的颂扬和共鸣;
④雨,淋淋漓漓,蕴含了作者对蜀州大地的赞美与祝福;
⑤借罨画池的雨声表达了作者对罨画池美景的喜爱。

(答出其中的3点即可,6分,每点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柯洁微博:我从3月份开始到现在研究了大半年的棋软,无数次的理论、实践,就是想知道计算机究竟强在哪里。

昨晚辗转反侧,不想竟一夜无眠。

人类数千年的实战演练进化,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都是错的。

我觉得,甚至没有一个人沾到围棋真理的边。

但是我想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棋手将会结合计算机,迈进全新的领域达到全新的境界。

新的风暴即将来袭,我将尽我所有的智慧终极一战!
(柯洁: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围棋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也是榜单上唯一一名排在ALphaGo之前的棋手。

)
材料二昨天下午,棋圣聂卫平以七目半负于电脑屏幕后的神秘棋士Master。

对弈刚刚结束,聂老单手托腮,两眼微闭,显然还沉浸在刚刚的对弈之中。

他说:“我本来是赢棋的,一块活棋走死了,损失很大。


当有人问他“连您都输了,人类智慧是否真的在围棋领域敌不过人工智能了”时,聂卫平先是激动地反驳,后来的回答又有些沮丧。

他说这一盘棋说明不了什么,但它前面下的50多盘棋非常说明问题。

这盘棋它其实下得不好,我应该赢的,我的形势比较好。

可以肯定的是,它很厉害,我知道人是下不过人工智能的。


自从去年初李世石与ALphaGo进行公开比赛后,人类棋手终将全面不敌人工智能的结论似乎已经鲜有人反驳。

沉寂一年后,ALphaGo的马甲Master在网络围棋平台上再出江湖,短短7天,车轮战60场,挑落中日韩三国的顶尖才俊柯洁、井山裕太、朴廷桓,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

更加令人惊叹的是,Master在过去七天里一次又一次打破了不少“定式”和“棋理”,很多此前被认为“铁亏”的下法,它最后都赢了。

日本著名棋手藤泽秀行先生曾说:“棋道一百,我只知七。

”ALphaGo用60盘对弈,真正让当今棋手们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奥妙与实在。

棋盘对面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远超人类。

在IT界看来这不仅不足惧,反而是内藏惊喜。

IT分析师付亮表示,从Master的连续获胜中能看到,电脑的进步相当快,计算机在学习方面比人有明显的进步,它可以快速学习,快速改正自己的错误,不需要休息,这些都是人没法做到的。

“Master不用人定的规矩出牌,它自己找到了规律。

它的棋谱让棋手推演,发现人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陷阱,把思维封闭在某些环境下。

如果跳出这些思维,有可能下得更好。

相信经过ALphaGo和Master的比赛,各国棋手可能会有不少新的招式出现。


(摘自《60连胜Master实为ALphaGo围棋界:
打破职业棋手思维定式》央广网2017年1月5日) 材料三Master连克围棋顶尖高手后,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席卷网络,网民观点呈现多元化趋势。

多数网民具有较强忧患意识,担心人工智能将抢占人类工作机会,恐惧它们终将拥有自主意识从而统治人类。

部分吃瓜群众则热衷于利用段子调侃人机大战。

还有网民感慨人工智
能的迅速发展,期待其在科学领域的运用,并开始探讨人工智能的伦理界限。

围绕围棋展开的言论集中于讨论人工智能战胜棋手的原因,思考职业围棋今后发展的意义等。

总体而言,恐惧和担忧等悲观情绪一度占据主流。

高晓松在Master连胜后感慨称“多少代大师上下求索,求道求术,全被破解。

未来一个八岁少年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战胜九段,荣誉信仰灰飞烟灭。

等有一天,机器做出了所有的音乐与诗歌,我们的路也会走完”,这一表态也引发众多网民共鸣。

早在1997年,人就在与超级电脑“深蓝”的国际象棋对弈中败下阵来。

但一直以来,围棋被公认为棋牌类游戏中最难被电脑攻克的一种,多年来成为一座堡垒,坚持捍卫着人类的尊严。

然而,Master和ALphaGo的出现再次打破了这个局面,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可见一斑,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人工智能会迅速发展直至超越人类。

这也是人工智能在围棋界战胜人类,引发轩然大波的重要原因。

(摘自《Master横扫围棋界,被人工智能支配的恐惧感
席卷而来》网易新闻2017年1月6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柯洁的微博中说“新的风暴即将来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人工智能对围棋界的冲击很大。

B.材料二从动作、神态、语言对聂卫平输棋后的反应进行了细致刻画,体现出他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

C.材料三高晓松的话体现了多数网民在围棋被电脑攻克后对待人工智能时所体现出的恐惧和担忧。

D.三则材料形式多样,微博、新闻、评论,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各界人士对人工智能的不同看法。

解析:B 原文“显然还沉浸在刚刚的对弈之中”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从棋手的角度提到了人工智能对传统围棋思维的突破,这些突破会反过来促使棋手进步。

B.材料二引用藤泽秀行的话证明了人工智能打破了职业棋手的思维定式,使人们看到了围棋发展的无数可能。

C.材料三从棋手和网民们的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各种影响,人们开始相信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会超越人类。

D.三则材料既运用了正侧面描写、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又融记叙、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

E.三则材料的语言体现了直白简洁的特点,材料三加入了“吃瓜群众”之类的流行语元素,轻松活泼,颇具特色。

解析:BE A项,材料二的这个观点不是从棋手的角度看的,而是IT分析师付亮的观点。

C项,并没有从棋手的角度表述,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原文表述为“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

D项,没有正侧面描写和抒情。

9.比较三则材料,概括出棋手、IT届人士、网民对人工智能的不同态度。

(4分)
解析:主要是找出材料中的关键句。

“这盘棋它其实下得不好,我应该赢的,我的形势比较好。

可以肯定的是,它很厉害,我知道人是下不过人工智能的。

”“棋盘对面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远超人类”,承认人工智能很强,但同时也挺自信;“在IT界看来这不仅不足惧,反而是内藏惊喜”。

答案:材料一:人是比不过人工智能的。

材料二:人工智能学习能力超过人类,这是好事儿。

材料三:“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席卷网络,网民观点呈现多元化趋势”。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

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

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
..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

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一日十数战,大败之。

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

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

明年
..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

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

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

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

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

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

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

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

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

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

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

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

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

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

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

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

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

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

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

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

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

赠泾国公,谥.武勇。

(节选自《明史·蒋贵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解析:D “失”为谓语后接宾语,其后不可断,排除A项;“挽弓步斗”是并列动作,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

参考句意:敌人失去了战马,带着弓箭,步行和明军战斗。

蒋贵放开骑兵,践踏攻击,指挥毛哈阿奋勇冲入敌阵,大败敌军。

又把兵分为两翼,另外派一百骑兵占领高地作为疑兵,边打边行八十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