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集锦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教学设计集锦15篇
长城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生字、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学生互助的形式解决。

2.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比三年级有了突破。

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课文进行延伸理解。

3.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写作,因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书写题目:比如设计广告语、写导游词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13个生字及“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了解长城的构造和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城的主要构和造特点。

3.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能够向他人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和在军事上的价值。

能力目标:
1.学习图文对照观察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通过阅读,形成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小练笔,深化主题,激发社会责任心,民族自豪感,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世界遗产。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整合学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所授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目的:本节课主要是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扫清字词障碍,了解长城相关知识和世界遗产。

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阅读背景资料。

(了解长城和世界遗产)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四、质疑,解决本课词语的意思。

(通过查字典、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复习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远景彩图,让学生用打比方的句子说说长城像什么。

二、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
三、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

3、此时此刻,假如你就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4、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

四、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3、为长城写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远看像长龙
近看高大坚固
17长城
联想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地位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学设计2
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

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

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多种创设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

浅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是凸现年龄段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

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

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二是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三是美读成诵,深入感悟。

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首能参杂进不少情感的诗歌,配上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读课文的兴趣。

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理解。

进而会背诵课文。

长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驾、驶、壮、谱、创、华、丝、首、京、堂”十个生字,积累“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等词语,正确书写“壮、创、华、京、堂”五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节奏。

能带着自豪的情感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能根据提示填空。

4、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知道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按诗歌的节奏,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诗歌。

2、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特点的相关词语。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录象资料。

2、学生方面的准备:收集有关介绍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看长城图、运河图,认识长城和运河。

(1)说出画面上所画的地方。

(2)板书:长城运河
(3)运河:运河就是人工开凿的河道。

2、揭示课题:15长城和运河。

二、初步感知,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句子: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1)学习生字:
驾驶、壮
(2)读句子。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指导朗读。

1、读课文,说说:诗中写到的`长城和运河是怎样的?并完成课文填空。

填空内容: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2、指导朗读第一节。

(1)观看介绍长城的录像片。

(2)听录音,展开想象,模仿读。

(看图,做动作理解:连绵起伏和曲折蜿蜒的意思)(3)学习生字:谱、创、华。

(4)自由练读。

(5)指名或分组赛读。

3、展开想象,自主学习,朗读第二节。

学习生字:丝、首、京、堂。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

2、总结:长城和运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它们。

3、指导背诵。

4、拓展练习: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其他一些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想象说话: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了,它像,又看到了,它像。

五、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壮”。

3、自行练习,书写其他生字。

板书设计:
15、长城和运河
像巨龙像丝带
中华民族的祖先谱写了不朽、动人的诗篇。

长城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这篇看图学文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使学生认识到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主题学习的探究任务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2、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3、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4、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学习方式指导
1、自己和几个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来共同来开展研究。

由组长给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有的负责图片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历史记载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音像资料的收集等。

2、选定一个研究方面,收集学习资料。

可查阅书籍,也可通过老师提供的链接,查阅关于长城的网站,或者在Internet上自己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分析、筛选资料,以一定的方式(例如:手抄报、演示文稿或网页)设计完成小组的汇报讲稿。

探究1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探究2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探究3
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个伟大奇迹?
探究4
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长城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一样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资料,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录音机。

2.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D?D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我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

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

因此能够说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状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

(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一样?(上方一幅是远景,下方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能够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麽要选取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

只有从不一样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资料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智慧(hui)气魄(po)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

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能够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资料。

(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资料为线索定出小标题:
(1)一条“龙”
(2)“高大坚固”;
(3)结晶;
(4)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

(打出幻灯。


(1)。

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

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

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4)。

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貌,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2)从那里能够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我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

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

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
观察长城
近景
血汗
联想人民
智慧
雄伟
赞美工程奇迹
长城教学设计6
《长城》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十七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知识目标:识记生字词不难解决。

但技能目标: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情感目标: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是重点,也是难
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观看图片的方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导读——初识长城
1、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
有一座,那就是中国的长城。

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

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
2、你想更深入的了解长城吗?(引读课文)
3、交流阅读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结合课前的预习,学生反馈)
二、介绍长城以及秦始皇:(课件出示)
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两千一百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
国后,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下令修筑长城。

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蜿蜒一万两千余里。

2、看照片,认识秦始皇。

三、课件出示长城的示意图,了解长城途经哪些省份。

四、出示生字词,认读: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垛子屯兵堡垒凝结气魄雄伟智慧五、作业超市:
1、查阅长城的有关资料,写一篇长城的导游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
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1、(情境体验激发兴趣:多媒体演示,观看游览长城的视频。

)
2、交流阅读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作者是怎样赞美长城的?课件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你想更深入的了解长城吗?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学,在书上做上批注。

二、组织交流,讨论,重点赏析深入读——品味长城
1、学生自读自悟,深入阅读课文,体味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了很深的感悟。

2、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2):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学生上台画简笔画,出示课件的图片。

四、投入情感悟读——倾动长城(课件出示方砖图片)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
现在哪里?(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读---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说说读后的感受。

6、小结: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7、指导感情朗读全文。

(要求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五、自由抒发激情读——赞美长城
1、通读全文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激发民族自豪感。

2、心里话大声说。

高呼对长城的由衷赞美。

3、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到时,会有很多的外国朋友来到我们国家,他们大都会来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创作一篇长城介绍词。

请两名学生读导游词。

六、知识拓展延伸读——深识长城
快速默读课后“资料袋”,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教师激情讲述,出示其它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让学生大声读出它们的名字。

七、作业超市:(出示课件)
1、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教师适当追问资料搜集的办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多搜集相关资料。

2、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建立专用的资料袋,为后面课文及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准备。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句话。

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

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

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

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

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

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

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

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