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中学教育-中学课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专题二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考点1 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考点2 课程的分类
◆考点3 课程的理论流派
◆考点4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第二节课程组织
◆考点5 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法的基础。

◆考点6 课程目标的特征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考点7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课程的文本,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组成:(2012简答)
(1)课程设置(首要问题);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3.课程计划的作用:指导和规划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1)前言;(课程性质及地位、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2)课程目标(核心部分);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3)课程内容;
(4)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对教师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

(三)教材
1.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2.教科书的作用:
(1)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研究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3.教材的编写:
(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同一课题内容在教科书不同阶段重复出现
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贴近社会生活,并适
(3)渗透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4)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教材的实用性。

(5)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考点8 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
(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3.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考点9 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过程。

2.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课程开发的三大要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

3.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

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确定及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美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

泰勒)
(2)过程模式(注重过程,而不是目的。

斯腾豪斯)
(3)情景模式(既包含目标模式又包含过程模式的,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

英劳顿)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考点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
评价观、校本发展观。

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新课程改革总目标:
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转变;
(2)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
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实施情况
(一)课程结构
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包括: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三大特征。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
3.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课程管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5.课程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