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卑与超越》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作者“诗意的生平”的写照,而作为女性叛逆者形象化身的简・爱被赋予了女性独立与妇女解放的光环。

她虽然矮小、贫寒、长得又不美,但却倔强、自尊自立,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平等的爱情。

这种性格特征不知吸引了多少人,打动了了多少读者的心,许多女权主义者都以简・爱为模范榜样。

然而,实际上,她超乎寻常的自尊恰恰来自她内心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

在简・爱身上,自卑与自尊互为表里,其中自卑又是主导力量,决定着她的行为走向。

而对于自尊的追求,也是她自卑情结的延伸。

她的许多努力与其说是为了追求自由、平等,还不如说是为了摆脱自卑。

心理学认为:自卑,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

自卑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猜忌、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焦虑紧张、坐立不安等。

而创立了新的心理分析学派,即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派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也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实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一无法摆脱的自卑情结
简・爱的自卑首先表现在她对自己的外表的态度上。

简・爱对自己矮小纤弱、五官不匀的体貌表现出无奈、敏感、甚至有些神经质。

“我知道,如果我是个聪明美丽、快乐活泼、无忧无虑而又爱纠缠人的孩子――哪怕我还是一样要靠人养活,一样地没有朋友――里德太太见了我一定会高兴一些,她的孩子们一定会象伙伴那样对我真诚一些”。

幼时简・爱甚至用鬼怪来形容和定义自己,这说明她对自己相貌自卑感已经不只是对外表的不认同,而是深深嵌入意识中的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这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

而当她成年之后,这种自卑感,更加演变成她内心深处一块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

她把自己不讨人喜欢的
原因全部归于外貌,并时常耿耿于怀,它像一把摩克立斯之剑,悬挂在她的头顶,既威胁着她的正常生活,也成为她反抗压迫的最初动力。

自卑在简・爱寻找爱情的过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因素。

在桑菲尔德当家庭教师的日子里,她深深地爱上了富有的桑菲尔德主人罗切斯特先生。

但自己的容貌身份地位,根本无法与罗切斯特先生相配,特别是情敌――漂亮、富有的英格拉姆小姐的出现,自卑又让她理智地思考:“你是罗切斯特先生所喜爱的人吗?你有天赋的力量讨他欢心吗?你有哪些方面被他看重吗?见鬼去吧?你的愚蠢令人恶心……”她还画了一幅自画像,并告诉自己“一个缺点也不许缩小,也不能省略任何刺眼的纹路,不许掩盖任何讨厌的瑕疵”,而且在下方注明“孤苦无依,相貌平庸的家庭女教师之像”。

后来在圣・约翰面前,简・爱对于自己外貌的自卑更是暴露无遗:当圣・约翰向简・爱求婚时,简的第一个反应竟是对约翰外表美的审视,她还直截了当地对约翰的妹妹戴安娜说,约翰“是个漂亮的人”,“而我,……是这样不漂亮。

我们永远不相配”。

在小说快结束时,简・爱回到了桑菲尔德,面对恋人的残废和痛苦,涌上心头的悲哀竟变幻为“抑制不住的狂喜”。

他再也看不到她那不美的容貌,他所能感受到的惟有她那颗美丽而善良的心。

如果说对容貌的不满仅仅是简・爱自卑心理的表层,那么孤儿的身世、贫贱的地位则是导致她自卑心理的深层原因。

简・爱的童年是令人同情的。

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简・爱只有寄居在舅舅家,然而当舅舅身亡之后,简・爱却得不到舅妈和表哥、表姐甚至包括仆人们的关爱和呵护,反而遭受了不平等的待遇,甚至受到虐待和摧残。

从小到大,简・爱都把自己排除在她所认识的世界之外,似乎生活中一切美好的、可亲近的事物都与自己无缘无分。

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她无法摆脱的卑贱地位,由此产生的自卑感成为了简・爱生命中的一缕乌云,在她生命的天空里时时制造阴影。

简・爱作为家庭女教师的自卑,最集中地表现在英格拉姆一家来访期间。

简・爱躲在僻静角落的窗帘后面,听着那些贵妇人刻薄的议论:“她们(指女家庭教师)当中有一半是讨厌的,其余的都很可笑。

”“在她
(简・爱)的相貌上,我看到了她那个阶层的人的所有缺点。

”自卑感使简・爱做出矛盾而痛苦的抉择:“我必须牢牢记住他不可能十分喜欢我……我必须不断地重复我们是永远分离的……”至此,简・爱完全被一种因阶级差别产生的自卑感攫住了。

以卑微的家庭教师身份去爱罗切斯特,已使简・爱蒙受自卑之苦,而当她知道罗彻斯特的疯妻尚在,他们的婚姻是法律不允许的时候,长期以来的压抑爆发了,她无法面对自己的情感,于是选择了出走。

因而罗彻斯特先生的疯妻存在与否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简・爱心底强烈自卑感造成的强烈自强心理才是她离开的主要主观因素。

可以说,对低劣地位的恐惧和逃避,是简・爱出走的根本原因。

贫穷,是构成简・爱“自卑情结”的首要因素。

对于幼年简・爱受虐待的原因,里德少爷这样表白:“……妈妈说你是个靠人养活的人;你父亲没给你留下钱;你该去要饭……”这说明,经济上的孤立无援,是简・爱作为孤儿的真正含义;幼小的简・爱,身处舅母富丽堂皇的贵族之家,却忍受着自身贫困的无情煎熬,现实的强烈反差在她内心深处造成了一种强烈的自卑,即“不,我不愿做穷人”。

小简・爱的回答,足以表明她对自身贫困的极度自卑与不满。

甚至当她身处爱情的强烈旋涡之中时,这种自卑感也时不时出来作祟一番。

在桑菲尔德,当罗切斯特许诺给她家传的珍宝和一半田产时,却遭到了简・爱的毅然拒绝:“我要你的一半田产有什么用呢?你以为我是个放高利贷的犹太人,想在田产上找个好的投资吗?我宁可要你完全跟我推心置腹。

”事实上,简・爱拒绝罗切斯特的馈赠,不只是出于爱情,更是因为罗切斯特的行为触动激了她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并使之转化成一种极端的自尊行为。

男女双方财富的巨大鸿沟使她无法慨然接受爱人的给予。

在桑菲尔德,简・爱已决定做罗彻斯特的新娘,但不愿放弃教师工作,不愿成为一个“靠人养活的人”,也不愿接受罗彻斯特买的结婚礼物。

在圣约翰家,女仆汉娜问简・爱:“你到这儿来以前要过饭吗?”“我猜,你多半没房子,也没铜子儿吧?”这深深地刺伤了简・爱的自尊心,她激愤地为贫穷辩护:“世界上有一些最好的人,像我一样一无所有;要是你是
个基督徒的话,你就不应该认为贫穷是一个罪过。

”以至于对圣・约翰的关怀,简・爱也要反唇相讥:“我相信,我吃你的不会太久,先生。

”这种在物质、财富面前近乎病态的敏感和自尊,恰恰是简・爱潜意识里“自卑情结”的表现。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罗彻斯特没有了生活自理能力,宅院被烧毁了,家产也没了,而简・爱却意外地获得了一笔遗产。

她回到了爱人的身边,两人终成眷属。

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简・爱在经济和人格上都得到了独立。

终于摆脱了来源于贫困的自卑。

二超越自卑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体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并且,“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

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自卑感既能摧毁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使人发奋图强,积极进取,而这后一种作用,在简・爱身上,则表现为一种极端的自尊。

简・爱的全部奋斗与努力,都在围绕着“自卑”一词展开,她的性格由自卑到自尊的转换,为我们诠释了一个从怯懦逃避到与现实奋争,最终获得崇高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新女性形象。

1反抗:超越自卑的锐利武器
简・爱的一生是不断抗争的一生,为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而抗争。

在当时等级观念严重,男权至上的英国社会,作为一个女性,敢于离经叛道,向不公平的社会挑战,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

她从小寄人篱下,又没有能够得到舅母的一丝关怀,这使得幼小的简・爱从小就认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弱肉强食,这是一个没有公平的世界。

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简・爱饱受了与年龄不相称的折磨,对这个世界有着本能的抵制和反抗。

为了尊严不受侮辱,她敢于与身体比自己强壮、地位比自己高级的里德表兄打架;她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

”当舅妈嚷着叫自己的孩子远离她时,她高喊“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当她被囚禁在空房子里时,想到自己所受的虐待,从内心发出了“不公正”的呐喊。

简・爱的童年生
活是她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同样,为了神圣不可玷污的尊严,即将走向婚姻的简・爱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爱情和财富,在爱人苦苦的挽留声中重新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

读者都为这样的语言深深打动:
“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赐于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难于离开你一样。

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

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

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她表达爱情的方式不是甜蜜的赞美,温柔的话语,更不是乞求,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

这种自信的气质使她获得了罗彻斯特由衷的敬佩和真挚的爱恋。

她的爱情观不搀和杂念,她不做金钱的奴隶,不做别人的附庸,她永远是独立的。

2自我奋斗:对自卑的补偿
小说开头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简・爱,是一个“脾气很坏”、不讨人喜欢的“阴郁小姐”,一个连自己也觉得“也许我真的是坏”的“问题儿童”。

为了弥补自身的缺陷,得到世俗社会的认可,简・爱选择了自我奋斗。

她要用知识、美德和人格力量来证实自己存在的价值,冲淡人们长期形成的偏见。

这种由自卑而迸发出的自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劳渥德八年,是简・爱磨砺身心,锻炼意志,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

在谭波尔小姐和海伦两位良师益友的引导下,简・爱的天性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而起决定作用的是简・爱的自我奋斗。

“对某些课程的爱好,要在一切方面都出人头地的愿望,再加上喜欢博得老师们,特别是我所爱的老师们的欢心,这一切都促使我前进”。

在离开劳渥德时,简・爱已经成长为一位具有高雅修养、独特魅力、沉静气质的脱俗女子。

她懂法文、懂绘画、懂音乐、懂写作,并具有了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健康的心灵。

站在罗切斯特面前的简・爱,有着“明亮的眼睛,雄辨的舌头,火做的灵魂和既柔和又稳定、既驯服又坚定的能屈而不能断的性格”,这不仅使她顺利地找到了家庭教师的工作,在她与罗彻斯特先生的爱情中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爱超众的
才智和独特的气质,是她多年来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结果。

三总结
简・爱的性格,便是自尊与自卑对立统一的结合,而在这一对矛盾中,简・爱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无疑是促使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因所在。

读者应该抛开过度的幻想和要求,以平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简・爱的自尊和自卑,站在人物的立场上感受她的爱恨悲欢,这样才能发现人物的精彩。

正如英国文学评论家刘易斯所说的:“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灵,有着凡人的种种弱点和常人的优点,是一个女人而不是一种模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