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杨玉环的传说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杨玉环的传说故事
和杨贵妃之死相关的,还有一个《马嵬四郎泉》的.传说:
在兴平西的马嵬坡,有好几眼清泉,其中一眼名叫“四郎泉”。

传说很早以前,马嵬驿西门外有一座佛殿。

佛殿大门外有石虎守门,二门口有金刚护殿,再往里走就是佛殿正堂,一尊佛爷端坐中央。

可是,“马嵬兵变”以后,这一切都无影无踪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造反,率领十五万大军,斩将夺关,一直打长安。

唐玄宗如梦方醒,带着贵妃和百官仓皇西逃。

行到马嵬驿,将士哗变,杀了奸相杨国忠,众皆不散,逼着皇帝杀贵妃。

唐玄宗见龙武军刀出箭上弦,吓得战战兢兢,命高力士传旨死杨贵妃。

当时三十八岁的贵妃杨玉环,想到难免一死,百感交集,悲痛欲绝。

那往日的荣华富贵已化为乌有,华清宫的轻歌曼舞也成了过眼烟云,这人生怎么竟这样的短促!高力士跟在后边不住地催着,杨贵妃要到佛殿祈,禀告神灵。

她拖着沉重的步子,怀着一肚子的委屈,一步一跌。

一步一哭,来到了佛殿门外。

猛抬头,见两只石虎龇牙咧嘴,恶狠狠地瞪着她。

她猛然想到,真是“伴君如伴虎”,那宠爱过自己的君王,不也和这石虎一样无情无义吗?她哭着对石虎说:“你不要这样瞪着我,难道你也相信我玉环是误国的千古罪人,真的该杀该绞?你忍心看到我含冤而死吗?”石虎听了这话,忽然不知去向。

此后,当地就有了“常从马嵬过,不知石虎哪里卧”的民谣。

玉环哭到二门,只见四大金刚恶眉瞪眼,仿佛也要置自己于死地,就痛哭道:“金刚啊金刚,难道你们也象龙武将士那样狠心,非和我一个弱女子过不去,难道一点也不可怜我?”说着,只见金刚扑直掉眼泪,不一会儿金刚不见了,地上出现了一眼清泉。

当地人们流传“金刚不见面,四郎泉水流不断。

”这就是马嵬“四郎泉”的来历。

玉环又从二门一直哭到佛殿上,只见油灯闪烁,跳动着不安的火焰,现出一片阴森凄凉的气象。

玉环对着佛爷哭诉着:“你睁开眼睛看看吧!人世间有多少不公平的事情啊!想我杨玉环十八岁进宫伴君王,
君王高兴时也曾在长生殿上盟誓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可是,事到临头,只顾他自己活命,竟要玉环一死。

难道说贼子造反,玉环就该丧生。

老天若有灵,就让风为我致哀,云为我戴孝,雷为我鸣冤,电为了雪恨吧!”不一会儿,果然雷声阵阵,电光闪闪,风鸣咽,云压顶,哗啦啦下起雨来。

高力士早已在院中梨树上系好了白绫,沉着面孔喊道:“天下雨了,请贵妃娘娘早早升天。

”玉环仰天长叹:“我玉环死得冤啊!”说罢,含恨与世长辞。

这个传说悲苦而凄凉,通过杨贵妃声声怨,句句苦的控诉,以及石虎、四大金刚的消失和雷、电、云、雨的骤然而至,表达了民间或者老百姓的意愿,即对唐玄宗薄情寡义的遣责和对杨贵妃罪不当死的无限同情。

杨贵妃传说故事的内十分广泛,从她少年到死后都有涉及。

如《贵妃杏》、《玉环戏师》、《落妃池的传说》《凤栖窝》《梳妆台的传说》等等这些,讲的都是杨玉环童年、少年时代,也就是进宫前的故事。

这些传说故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杨玉环的性格,容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杨玉环进宫,被册封为贵妃后,在民间也有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著名的有《贵妃甲痕》、《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由来》《杨贵妃与含羞草》《杨贵妃与“如意”》等。

我们先来看一看《贵妃甲痕》说的是什么故事:
据说唐朝铸造得最多的铜钱是“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大多数是光背的,只有少量背面有一弯月牙痕,传说这是杨贵妃留下的指甲痕。

那杨贵妃怎么会在这些铜钱上留下她的甲痕呢?
事情还得从唐玄宗说起。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信道教,爱声色的皇帝,他把宰相宋荐举来的道士陈善通作为上宾。

平日里,他不是听善通讲黄庭经,就是与杨贵妃等一起排演“霓袁羽衣舞。


开元年间一个初秋的晚上,长安内苑紫烟阁灯烛辉煌。

唐玄宗伴奏,杨贵妃起舞,善通道人和知内省事的高力士陪坐观看,侍候的宫女、太监也跑拢来凑热闹。

接连演了三遍,杨贵妃香汗淋淋,她倚着
白玉栏杆喘息,双眼无神地凝视着即将附落的一弯新月。

突然,她指着西方惊呼:“失火!失火!”
大家注目一望,在新月之下,果然有一片红光,而且越来越亮,但不象起火,没有浓烟,宫内外更鼓不惊,也无骚动。

高力士奏道:“让臣派人去查询一下。


“且慢!”善通道人早知此事,故意挥手阻拦,“不防让贫道前去查看。

”说罢,即装模作样地闭目端坐。

约一盅杯功夫,善通起立整衣,笑道:“此乃户部在加紧熔铜铸造开元通宝。

近日有几只海船将开往日本,急需大量开元通宝铜钱,所以户部连夜赶铸。


唐玄宗和杨贵妃将信将疑,问他何以知道,善通道人说:“这是贫道刚才施展神游之术。


为了证实道士的话是否可信,杨玉环提出要看“开元通宝”的样品。

唐玄宗便命人去取。

不多时,铸钱官即用银盘托了一个“开元通宝”腊样上来,并奏明确实是在连夜熔铜。

对此,唐玄宗和杨贵妃惊喜万分,称赞善通道人确是神通广大。

唐玄宗看了“开元通宝”的腊样后,又命呈贵妃过目。

贵妃看了腊样的正面,又过来瞧后面,由于拿腊样太用劲了,在腊样背面刻下了指甲痕迹。

这刻痕恰似一弯新月。

贵妃一想,正好为今晚的盛会作纪念,于是,奏请皇帝要保留此痕迹。

唐玄宗一时高兴,即予准奏。

因此那个时期铸出来的“开元通宝”,背面都留下了杨贵妃的指甲痕。

后来,宋时诗人李俊民,为这件事还写了“金钗坠落无因见,藏得开元一痕”的诗句呢。

人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某某某拜倒在谁谁谁的石榴裙下”,那么,拜倒在石榴裙下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一个传说,也和杨贵妃有关。

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拜倒在“石榴裙”下》是怎样说的:“一天杨贵妃兴浴罢,换上绣有石榴花的彩裙来见唐明皇。

这时皇上正设宴和几位文臣武将同乐,见杨玉环换了新装,更加妩媚艳丽,即要求她弹奏一曲助兴。

杨贵妃在曲子弹到高潮时,有意弄断了一根弦,皇上问何故?杨贵妃趁机说,因听曲之臣对她不恭敬、不施礼,因而曲神歌仙为她鸣不平而断弦。

唐明皇信以为真,龙颜大怒,遂即降
旨:以后无论朝臣边将,见了贵妃娘娘不跪者,斩。

从此以后,这位风流宠妃,无论走到何处,文臣武将统皆跪倒在贵妃脚下。

因为杨贵妃爱绣有石榴花的彩裙,故不少朝臣以“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语自我嘲讽。


杨贵妃的传说故事可以说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有的甚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中国,许多老百姓可能不知道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些封建帝王的名字,却对杨贵妃之名清清楚楚,甚至对她的事都能说出一二来。

可见这个人物的影响之大。

这里,不能不说的是,传说的故事的流传有它的区域性,同一个人物的故事在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说法,迥异的版本。

另外,传说故事属于民间口头叙事文字,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加入讲述者及整理者的个人感情因素。

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要求和审美标准来臧否人物,判断是非;同时,由于时代久远,传播者越来越多,且又是口耳相传,因而,传说故事的内容会越来发挥偏离历史真相。

传说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会变得多面、复杂、甚至离奇起来。

所以,阅读已形成文字的传说故事,也必须要用科学的态度加以分,鉴别。

杨贵妃的传说故事也不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