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性名词解释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选择性注意的形成是在个体经历了几次选择
之后发生的,并且人们已经习惯于对他感兴趣的东西作出反应。
选择性注意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第一,相关物体出现的频率。
第二,学习者对其他刺激的加工方式。
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选择性注意的强度。
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决定选择性注意的强度。
如果只是相关刺激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加工过程又很简单的话,那么对该物体的注意也可能保持较长时间,而当刺激出现的频率极低、加工过程又十分复杂时,即使再多的相关刺激,也不会引起选择性注意。
比如,小孩子学骑车时,家长在后面扶着,他对车子的感觉就不如骑的感觉好;一个两岁的孩子看见门把手是圆的就不喜欢三角形的。
可见,注意和对象的联系越紧密,选择性注意就越容易发生。
选择性注意的对象和被注意物体必须具有某种属性上的相似性,否则它不能使人产生注意。
选择性注意还受人的动机支配,有的动机对产生选择性注意是必要的。
选择性注意是指人在同一时间里只能选择地注意与某一事物有
关的刺激。
人的这种选择性注意叫做选择性注意。
例如,婴儿被新奇的玩具吸引,但大一点后就不一定选择它们了。
成人也会改变对所感兴趣的事物的注意,如在收听广播时,一般喜欢音乐,然而一段重播的录音也会使人转移到另一件事物上去。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性注意呢?原来,个体在从事某些活动时,总是倾向于从事那些与自己目前的心理活动或目标最一致的活动,当人在进行这类活动时,周围
的事物往往会成为无关刺激而被忽略掉。
人们的社会需求不同,有些需求可以得到满足,有些却得不到满足,那么,个体的需求就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局部向整体发展,并逐渐扩展开来,使个体能更多、更快、更准确地接触各种信息,以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
当然,需求越多,注意力分散得也越多,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注意力就可能成为导致不良行为的一个因素。
有的事物对某一个人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却不具有这样的价值,因此,有些人对一些人才感兴趣,有些人却对另一些人感兴趣。
选择性注意常常伴随年龄增长而增强。
对非本质刺激的注意也称非选择性注意。
它不受注意对象的限制,而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等有选择地加以注意。